陳敏
現代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發散思維就是人類最寶貴的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所謂發散思維,它是從某一種特定的信息目標出發,思維向外輻射,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向。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想象;從而探索出多種多樣的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產生出大量的、獨特的新思想的思維方式。地理學科的新觀念、新概念、新方法多來源于發散思維。據研究,創造能力的大小與發散思維能力成正比。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極為豐富的素材和得天獨厚的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指導學生練習,注重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拓展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教學需要發散思維,地理教學也能夠培養和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學科優勢,指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生知識、開發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下面我就“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談談一點淺見。
一、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內驅力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學習思考的動力源泉。我們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地圖(括地圖冊、地理掛圖、地理插圖等),積極采用幻燈、電視錄相、計算機等多媒體手段,適時開展地理演講、考察等第二課堂地理教學活動,增強教學的藝術性、直觀性與實踐性,以新、奇、趣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好奇求知的強烈欲望,點燃思維火花,啟動學生發散思維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發散思維。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發現地理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生活實際,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例創設教學情境,使地理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秦嶺—淮河線”地理知識時,創設這樣的教學情景,先讓學生背誦學習過的語文中的《晏子使楚》課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苯又釂枺骸叭绻覀冇脦状罂ㄜ噷⒒茨系乃晾セ幢痹苑N,能否在自然條件下結出甜美的柑橘?”運用地理知識來修正古詩文,讓學生覺得地理課生動、有趣,創設了愉快的教學氛圍。又如在學習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時,采用故事導入的方法,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明了一種新式大炮“大白沙”,在瞄準目標發射后,炮彈未能擊中目標,而是向右偏離了一段距離,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的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對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體驗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地理和理解地理。”這就要求地理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的地理,用地理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地理產生親切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地理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習地理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三大類巖石的成因時,對于變質巖,學生難以理解。可舉例說明:泥土加熱會變成堅硬的磚或是瓷。那么,對于地殼中已形成的巖漿巖、沉積巖碰到了高溫的巖漿結果會怎樣?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變質巖的成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能力。又如:在講到青藏高原時我問學生:西藏的居民做飯為何都用高壓鍋?沿海地區的人到西藏旅游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一系列問題提出和解決后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再如在教學地球運動中關于時間早與晚的問題時,因學生以同一地點的區時作為參照系來確定日常生活中的早與晚,這樣上午8:00就比9:00早一小時,但教材一般是以00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參照系來比較太陽日出的早與晚,這樣如果A地上午9:00就比B地上午8:00早一小時,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往往會將兩地的地方時比較與日常生活中同一地點一天內的時間比較相混淆。針對學生參照系選擇錯誤的實際,可采用圖式法講解參照系的選擇問題,讓學生重新建構生活經驗,實現從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學科思考。
四、引伸拓展,讓學生感悟地理知識
地理教學要體現“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在生活中延伸和拓展,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體驗,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地理知識得到內化。
例如,正確使用指南針判斷方向,運用地圖識別方位,估算距離,認識地形;初步學會觀云識天氣,推測天氣的變化趨勢,并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與天氣狀況來選擇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能夠評價生活環境質量,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個性與愛好選擇居住地的區位,并能對環境采取積極態度和保護行動;運用地理常識看懂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地理知識的價值,而且是地理教育由應試教育步入素質教育軌道的重要途徑。
總之,地理是生活的地理,應把地理教學置于生活情形之中,將生活地理化,地理生活化,使不同的學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致力于把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以學生的生活背景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為內容,以學生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課堂,把課堂延伸到生活,把課前、課中、課后都融入生活中,才能使地理課堂充滿個性和靈氣,才能使地理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真正實現“地理回歸生活”的教育現念,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江蘇 ? 無錫 ? 2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