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
1文獻綜述
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性,企業公民權和其他術語通常用于描述一系列社會經濟活動,包括企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行為。由于這些自愿行動旨在改善社會或生態環境,因此許多觀察家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一項有益于企業,市場和社會的活動。在過去十年中,企業社會責任(CSR)得到的關注顯著增長,這既是實踐中的重要現象,也是學術界的一個重要領域[1]。企業的社會績效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評估[2],公司可以增加其對社會負責的活動(CSR)或減少其對社會不負責任(CSiR)的活動,可以通過提高企業CSR的程度或降低CSiR的程度來評估企業的社會績效提高了多少。
企業創新和適應業務環境變化的能力對于企業生存和維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Barney[3]認為CSR影響企業的科技發展戰略、創新文化、研發人員的結構等而對創新績效產生影響。李文茜等[4]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型關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產品品質,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而企業社會績效的提升可能會占用本來用于核心技術研發的資源和管理活動,從而不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楊文潔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政治關聯對社會責任與創新績效之間具有負向調節作用[5]。可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創新能力、創新績效是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的。
現有文獻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時,很多都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他們有的分擔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有的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有的對企業進行監督和制約,企業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廣大利益相關者的重視,企業積極地履行實施社會責任可以降低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而利益相關者的外部知識可以有效補充企業內部知識,這種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之間的碰撞則更加容易引發創新。
基于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更容易集中到消極的問題上而不是積極的問題上。企業社會責任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進行評估,即企業對社會負責任和企業社會不負責任,本研究試圖探索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增加和企業不負社會責任行為的減少分別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這兩方面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對稱性。
2假設推導
相對于社會責任水平較低的企業,社會責任水平較高的企業更能幫助企業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履行對員工的社會責任,有助于吸引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履行對股東、債權人的社會責任有助于獲取企業創新所需要的資金;履行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有助于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改進生產流程,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減少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所以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水平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分配更偏向負面信息。通常,負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這種現象被稱為注意力分配中的負面偏見。對消極刺激的更多關注可能是最基本,影響深遠的心理原理之一[5],并在注意力分配過程和評估過程中都體現出來。相對于正面信息,人們更傾向于獲取負面信息。負面刺激也傾向于自動吸引注意力[6]。此外,在評估過程中,人們通常更加重視負面信息,并對負面事件做出更多的因果歸因。因此,決策者通常更了解問題的負面影響,并且他們的關注重點傾向于偏向負面信息。同樣,更廣泛的受眾更有可能根據目標的負面行為來評估目標,從而導致負面信息的傳播和影響更大。
當將這種注意力偏差應用于公司社會績效的背景時,我們將公司負責任的活動視為社會參與的積極因素,而將不負責任的活動視為社會參與的負面因素。考慮到負面因素在注意力分配過程和評估過程中的影響,與CSR水平相比,CSiR水平很可能自發地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同時,CSiR問題往往會引起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強烈反應,例如由客戶發起的大規模抵制以及股東之間的大量拋售,這促使公司更加重視這些負面問題。
由于注意力分配的這種不對稱性,企業社會績效的改善對于CSR與CSiR而言也將是不對稱的,由此本文認為企業社會不負責任水平與創新績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比企業社會負責任水平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強。
參考文獻:
[1] Wang, H., Tong, L., Takeuchi, R., & George,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overview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6(59):59: 534–544.
[2] Ruchunyi Fu, Yi Tang,Guoli Chen.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s and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11):1-25.
[3]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 李文茜,賈興平,廖勇海,劉益. 多視角整合下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J]. 管理學報,2018(2):237-245.
[5]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Finkenauer, C., & Vohs, K. D.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4):323-370.
[6] Hansen, C. H., & Hansen, R. D. Finding the face in the crowd: An anger superiority effec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9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