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英?郭俊峰

【摘 要】作業減負提質的思考與實踐是當前學校的工作重點。作業減負是減去作業的“不正確應對方式”。語文作業設計需要教師關注對知識的鞏固和內化,充分發揮作業對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審美情趣、積累文化底蘊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助力作用。課堂教學質量非但不能減,還要做“加法”。通過教研、課堂實踐、教育服務等方式,使教學“加”得恰到好處。
【關鍵詞】“雙減”政策 課堂改革 大單元 作業超市
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以下簡稱“雙減”)以來,對作業減負提質的思考與實踐成為當前學校的工作重點。作業是學習中必需的訓練形式,是學生原本應該承擔的任務。減去負擔,是減去“不正確應對方式”,而不是“一刀切”式地減量。語文學科傳統上習慣于布置同類型作業,在“雙減”下,語文作業設計需要尊重原則、尊重差異、分層設計,減掉無效作業。學校在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要給課堂做“加法”,以保證學生學習質量。
一、課堂上做“加法”,立足課堂改革主陣地
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由此,我們可以明確,需要減的是重復性、簡單低效的作業,但課堂教學質量非但不能減,還要做“加法”。只有課堂上“加”得恰到好處,學生對知識吃透理解,才能提升教學品質。
1. 教研引領,大處著眼
提升課堂效率的前提是對教材的精準研讀。落實“雙減”政策,讓語文課堂豐厚扎實,語文教研應該著眼于“大單元備課”。
所謂“大單元備課”,是基于單元教學內容整體思考,根據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課文與語文學科素養的關聯及學生學習的內在實際需求,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的備課形式。大單元備課打破傳統單篇教學的限制,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對課文進行有機整合,在教學中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問題探究者。
“大單元教學”大膽挑戰傳統教學中的教材編排、課時安排、學期安排、學年安排。把學科知識按照教學的實際需要重新規劃整合、綜合設計、有序實施,嘗試把一學期、一學年,甚至一學段的學習內容有機貫通起來,通過研課標、研內容、研學情,對教材和課標進行分解之后進行單元重組,確定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
筆者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備課首先聯系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習過的第一單元“動物植物”,通過帶學生了解動植物,告訴大家“大自然中,處處有可愛的生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動物朋友”,讓學生喜愛動物,知道“可愛的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接著,開啟本單元的“萬物有靈”一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與動植物共情,體會“一花一鳥總關情”。
接下來,這個單元的整體設計,首先,在了解和喜愛的基礎上,由淺入深,鏈接學生生活實際,以兒童立場為根本,精準目標定位,進行單元分析,以“整體、融合、體系”為立足點,以系統思維為引領,厘清單元核心內容,明晰課程關聯。然后,嘗試創造性地從習作要求入手,以“我想帶它來參展”“走近名家筆下的心愛之物”“我為心愛之物代言”三個活動為任務驅動,統領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結合問題的分解,激發學生對整個單元語文的學習興趣。
2. 課堂增效,實處著力
課堂是教學研究的立足點,實實在在上好“常態課”,是嚴格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所在。課堂增效,需要教師從實處著手。
(1)扎實指導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古語云:“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情境,鼓勵、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進而發現問題,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質疑,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
(2)充實活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有效情境,設計讓學生充分參與的活動,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多交流、多思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才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及時鞏固
根據小學生的記憶曲線,距離學習的時間越近,學生對知識的遺忘就越少。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及時通過檢測與反饋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充分鞏固。比如,可以利用“學習單”進行當堂檢測,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進行背誦反饋等,這樣的當堂達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4)務實反思
課后,教師根據教學效果進行深刻反思,從反思中感悟并及時查漏補缺,以優化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反思要從實際出發,發現真問題,探索問題解決的實際方法,真正彌補教學的不足,從而逐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 服務提質,小處著手
“雙減”政策的嚴格執行,從時間管理和經濟負擔上緩解了大部分家長的焦慮,但學科類輔導機構的關閉,又讓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因為缺少了課外輔助學習而感到茫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減負但不減質,教師可以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等錄制微課。比如,低學段“看圖寫話”“查字典”,中學段“如何做批注”“如何提問”等閱讀策略的指導,以及高學段閱讀理解方法指導等。教師把微課定時推送到班級平臺,或者直接生成網絡二維碼發給家長收藏。這些微課針對性強,收聽、收看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隨時按需播放,就像請到了專屬的“家教老師”。這樣,大問題就通過小切口,落到了實處。
二、作業上做“減法”,探索作業創新試驗田
課堂知識的鞏固、理解、遷移與運用,需要靠學生感興趣、情境化、基于問題解決的高質量作業來輔助完成。在實踐中,給作業減負,需要減掉的是一遍又一遍、煩冗無效、扼殺學生興趣的無效作業,而不是簡單盲目地減。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上做深度的思考與嘗試。
1. 遵循規律,講究原則
(1)設計思路全面統籌
教師要根據統編教材“寬泛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統一的編寫特點,熟悉語文要素在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把握課時、單元教學目標和重點,了解和運用有效的策略方法,設計內容適切、形式豐富的作業,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形成基本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的設計應該具有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在低學段可以加強課內鞏固練習,不留家庭書面作業;在中高學段,作業可以在識記、理解和應用的基礎上加強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為學生發揮創造力提供空間。
(2)作業形式豐富多樣
作業設計應該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合理安排不同類型的作業。除寫字、日記、習作等書面作業外,還可以結合課內所學,關注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熱點問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動手操作、調查訪問、創意表達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2. 分類設計,分層選擇
從作業對課程鞏固的作用上來看,常規的語文作業可分為“基礎類作業”“拓展類作業”“綜合類作業”“養成類作業”四個基本類型。
基礎類作業是為幫助學生正確、規范地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語言文字基本素養所進行的鞏固性作業。包括生字、詞句、古詩文、成語典故、格言警句等語言材料的積累與運用,借助語言材料感知漢字、漢語的基本特點,探究、領悟語言文字運用規律的練習。這類作業需要在生活語境中鞏固、運用,科學安排數量,避免反復抄寫、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應該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匯總、梳理、探究語言材料,在理解中有效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拓展類作業是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注重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形成和提高的作業。包括課文相關閱讀、小練筆、讀后感等,引導學生進行由課內到課外、由閱讀到表達、由單項到綜合的拓展延伸。這類作業的設計需要圍繞本課、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課內的練習系統和導學系統為參照,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安排目標明確、內容適切、時間合理的作業內容。
綜合類作業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目的,是需要綜合運用語文學科知識乃至跨學科知識的作業。包括觀察、記錄、參觀、研學、調查等。作業的設計是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和學習需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因為綜合性強,此類作業更適合在周末或假期完成。
養成類作業,顧名思義,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素養為根本目標,需要日常持續堅持的作業。包括整本書閱讀、寫日記、練字等。作業注重強化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認真、規范書寫的習慣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
3. “作業超市”,尊重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2],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內容的作業。就像我們在超市選購自己需要的商品一樣,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份“作業超市”。
“作業超市”是基于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等特點,通過整合資源、自主創編,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豐富多彩的分層作業。它分為必選、自選、精選三類。“必選區”側重基礎型作業,學生人人必做,落實“雙基”;“自選區”是易錯型作業,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星級作業,難度系數為一星、二星;“精選區”為拓展實踐型作業,難度系數為三星,適合學優生(如圖1)。
“作業超市”設計好以后,學生如何選擇、教師如何指導呢?應以學生自愿選擇為主,教師加以引導,并對作業情況進行動態管理。當前,學校全面推行課后服務,這為師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指導學生完成必選作業;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前提下,通過有效評價、多元鼓勵,幫助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學情的自選作業;通過培優訓練,鼓勵學生嘗試選擇精選區作業。
這份“作業超市”,把字詞學習和課文理解作為必選內容,滿足全體學生的基礎學習要求;把手工制作與課文朗讀表演作為自選區作業,鼓勵二年級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精選區的作業是對生活的鏈接,更是對知識的拓展,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從小關注時事。
總之,課堂增效,作業減負,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教學才會相長。當前,“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已經為廣大教師指明了方向:教師要在教學研究上下功夫、在教學方法上想點子,向課堂教學要效率。同時,在作業設計上關注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內心需求,將趣味性、分層性、實踐性、合作性等因素融入語文作業設計中,讓學生更好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真正落實“提質減負”,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1-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張抗抗,杜靜.從管理到治理:基礎教育作業治理的內涵、框架與進路[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4(5):98-107.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2020年度重大課題“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背景下大學—政府—學校(UGS)伙伴協作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研究”(項目號:20ZSJSJYZG01)成果。
(作者單位:1.河北省邢臺市育紅小學;2.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