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瑞

【摘 要】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因為課程目標定位不準、課程任務指向不明、課程評價單一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青州市教育和體育局以提升學生關鍵能力為切入點,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科學規劃課程實施,致力于研學旅行課程的深度開發,設計指向關鍵能力的課程方案和目標任務,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形成指向關鍵能力的評價策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真正推進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向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前進。
【關鍵詞】研學旅行 課程實施 目標任務 評價策略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部等 11 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型實踐教育活動,克服了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弊端,讓學生探究體驗過程、解決實際問題,彌補了因實踐教育環節薄弱而造成的制約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遺憾。
自2017年啟動研學旅行以來,山東省青州市探索建立了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系列制度,將研學旅行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結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與研學實踐基地協同開發研學旅行課程資源。但在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許多中小學因為課程目標定位不準、課程任務指向不明、課程評價單一等,未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煉總結,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研學旅行課程育人目標定位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這就要求研學旅行課程要切實加強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設計。研學旅行課程要幫助中小學生了解鄉情、國情,使學生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教育性原則是研學旅行課程的首要原則。研學旅行課程要制定針對不同學段的、適切的目標。
1. 指向關鍵能力的總體目標
(1)以旅行體驗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
(2)通過研學旅行活動,提升學生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的基本技能。
(3)回歸教育本真,實現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增強探究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2. 指向關鍵能力的各學段育人目標
我們經過歸納,總結出研學旅行活動中各學段的育人目標(如表1)。
二、研學旅行課程任務設計
研學旅行突破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圍墻,把活動空間拓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但不是所有文化資源都能成為研學旅行的教育資源,組織者要以教育目標為中心,遴選研學基地中最有價值的教育資源,使之轉化為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研學資源。
研學旅行課程任務的設計要關注國家對課程建設的新要求,關注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要。要推進跨學科研學教育,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將整合優化后的課程資源設計成具體的學習任務,或設計為綜合實踐活動項目。
1. 課程任務通過探究、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實踐能力
研學旅行課程作為一門走出教材、走出教室、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沒有現成的教材,研究性學習開展的主題也是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隨機生成的,組織者需要在研學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一個好的研學旅行任務,一定是破解學生認知難題、提升學生關鍵能力的任務。任務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突出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任務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踐,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研學基地的生活體驗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煉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從研學旅行中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從而提高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2. 設計指向思維能力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以旅行體驗為載體,開展適合不同學段、不同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有學科核心素養都突出了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需要以思維作為基礎。關鍵能力中的認知能力,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是組織研學教育的核心。以基地特色課程資源為基礎開發研學課程方案,要進行觀察訪問、探究體驗,分析研判有哪些特色資源可以整合為研學所需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把有效的學習方式貫穿在整個旅行過程中,在實際體驗中持續地提升思維能力,真正實現“一路旅行,一路研學”。
旅行是載體,研學才是目的。從教育目標的源頭去推進研學旅行,讓學生帶著真實問題或課題去旅行,目標導引激發學生的元認知,然后驅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任務中對問題展開合作探究,教師、學生、基地研學指導教師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共同協作,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
三、研學旅行課程多元化評價策略
研學旅行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建立健全評價機制,促進研學旅行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將課程實施和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及時指導學生記錄研學旅行活動的經歷和主要表現,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和成長檔案。那么,在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過程中到底應該評什么?怎么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校和基地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研學實踐教育正確的發展方向?
研學旅行課程的評價形式應當力求多元化,包括自我評價、組員評價、教師評價等。評價應包括三方面:一是評價學校,把學校組織學生研學旅行情況納入對學校辦學的綜合考評體系;二是評價學生,要求學校建立學生研學實踐評價量規,將評價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三是評價基地,對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管理、優惠政策、服務質量等方面通過教師座談、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研學實踐基地和相關文化旅游等業務主管部門,評價結果納入基地綜合評價,并作為研學基地星級評價和掛牌、摘牌的重要考核指標,以激發研學基地課程化研究和課程化建設的主觀能動性。
本文系2019年山東省基礎教育改革重點項目“縣域研學旅行課程系統構建與組織實施研究”(項目編號:3707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山東省青州市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