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教育理念愈來愈受到重視,與時俱進中提出重新認識教與學協同地位的必要性,例舉信息化教學環境的課堂教學工程建設,以互聯網+視域下工程制圖的教學法探討及課堂實踐為依據,圍繞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方法,并結合以素質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實踐,思考并探究了促進教學相長的模式和手段這一激勵因子。
關鍵詞:教與學協同地位;學生主體;新時代課堂多樣化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及其對教與學協同的激勵作用
雖然說“互聯網+教育”在內涵上屬于教育與知識傳導技術的關系,課堂教學的師生面對面傳授模式并不能被顛覆,但是對未來教育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技術變革推動了教育思維變革和教育構成要素變革,并且教學傾向“學生側”而增強了對學生在知識習得過程中的關愛和呵護。當前,高等院校師生因所涉知識在類型、數量及復雜性上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已經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教與學雙方在教學相長的推進過程又歷來倍受重視,這就需要有效改善課堂教育機制。當前國內各高校為提升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改在不斷推進,以學生多方位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教改是各高校始終不渝的努力方向。教育部提出了學科審核評估重點考察五個度:學校人才培養效果與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教師和教學資源對學校人才培養的保障度,教學和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國家人才戰略始終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正如葉瀾教授在 《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建構 - 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一文中指出的“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正逐漸在全國高校滲透。而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新時代工程圖學智慧課堂多樣化是有效的激勵因子
王鑒教授( 2003) 發表的《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課堂”。開啟了從教學手段到教學環境的課堂教學工程建設,國內各高校大規模信息化教學樓改造及多樣化多媒體教室配置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開展小班研討教學試點有聲有色,教學指導與學生的專題交互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信息化課程建設順應時代潮流,網絡化課堂配置是具體實施形式,手機互動教室的設置是激發掌上時代的學生興趣。大專院校理工科所有制圖類課程都是基于畫法幾何學的工程圖學,古老而悠久。作為理工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隨著計算機圖形學日新月異的發展,圖形圖像與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的結合日漸緊密。因此,工程圖學就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以閱讀和繪制工程圖的訓練方式逐步生成工科學生的工程素養。圖學思維行為是在抽象一轉換一構思一再現的循環往復中完成的。課程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積極的空間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而這恰恰因學生主體缺乏空間實感而擊中其軟肋。當今國際科學教育界有一種主流理論,即近代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其基本內涵和要義是:知識是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并非被動吸收,認知的功能在于適應和解釋經驗性的習得。傳統的教學理論以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其基本觀點認為:知識可以有直接的教育方式形成,因為通過理性的思維過程能夠獲得客觀而真實的知識。可見這兩大教學理論由于出發點的不同,由此形成的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差異。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自然而然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但筆者更看重在教學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教學行為。為了有成效地指導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任課教師需要認真把握課程教學法的具體操作技巧。那么,教師如何精心構思有效的教學方法,并通過必要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讓剛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學起來自信而有趣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種根據結論性知識點進行邏輯推理為主,以空間想象為輔的教學方法,有效地避開了學生獲取知識上的薄弱環節,教學過程按照由量變到質變的事物發展規律漸進式開展空間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大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求知欲并由此引發內心的感悟:新生可愛、童心未泯,重在引導可造之材。
大力采用以多媒體展示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而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需要展示大量的圖例、實體以及三維動畫,采用這種聲、像、形、文多種信息并行,具有縮放、特寫、三維動態、可視化等功能的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長期以來,制圖課教學采用的是掛圖、模型和幻燈片。由于教學手段的落后,已嚴重制約課堂信息量的傳遞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解決制圖課學時少、圖形多、板書多、講課需要大量圖例的特點,必須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包含VR和微課堂等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系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CAI課件只能作為一種激勵學生興趣的輔助教學工具,不能替代整個由教師主導的教學過程,更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作用。現代教學媒體的合理應用應建立在繼承傳統教學手段的基礎上,使兩者相得益彰,各展其長,互為補充,從而形成一種合理的教學結構,這樣才能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提升教學質量,是長期的教學中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下,課時量、課堂教學模式及教材都發生了變化。教學是否一成不變,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個難題又面臨新的挑戰。組織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為學生營造合作交流的空間、時間和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51-352.
[2]籍莉.蔡格尼克效應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基礎教育[J],2008.3
[3]牟柳晨.工程圖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課堂教學方法與藝術[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295-300.
[4]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學理[J],2004:49-53.
[5]黃福濤,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高等教育[J],2018.1
作者簡介:牟柳晨,男,1965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工學博士,四川大學機械學院高級工程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