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鳳媛
摘要: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一生以哲學、心理學為基礎致力于建立科學教育學,為教育科學事業的建設,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對于當時乃至百年后的今天的學校教育實踐及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赫爾巴特;教育目的;教育性教學
引言:文章論述了赫爾巴特教育目的觀的倫理學基礎、教育目的的構成。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完滿人格的實現。文章最后對其教育目的觀進行了簡要評價,這對我們當前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人物簡介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后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二、地位
1、科學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獨立的學科。同時,普通教育學具有雙重理論基礎,倫理學和心理學,所以他被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
2、傳統教育之父(代表人物):與杜威的新三中心(現代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相比,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稱為舊三中心(傳統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稱作傳統教育學之父(代表人物)。
3、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是夸美紐斯之后教育學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似的人物,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故其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
三、教育目的
1.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科學第一步工作是先發現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尋求達成這種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學、倫理學以及形而上學,來指導其教育理論,并以倫理學為其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個人品格和社會道德。[1]
赫爾巴特認為, “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這種道德是由五種永恒不變的觀念,即內在自由的觀念、完善的觀念、善意的觀念、法權的觀念和正義的觀念組成的。
2.兒童教育的目的
赫爾巴特還把兒童未來的目的分為兩部分,即希望達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謂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一個人有時可以根據自由選擇而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說與職業選擇有關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教育就必須發展人的多樣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養人的多方面的興趣。
四、主要思想
1.教學階段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沒有專心,就不能正確和透徹地把握、領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一是明了。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為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便學生領悟和掌握。這時,學生的心理處于“靜止的專心”狀態。二是聯想。指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這是統覺的初級階段。三是系統。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這是統覺的繼續。這時,學生的心理處于“靜止的審思”狀態,而這種審思可以使學生“看到許多事物的關系”。四是方法。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審思”。教學萬法主要是讓學生做作業、寫文章與修改等。[2]
2.教育性教學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并論證了“教育性教學”的思想,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在赫爾巴特看來,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要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形成各種道德觀念,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各種品德。
3.訓育
訓育是輔助教學進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兒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于教學的心理狀態。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兒童遵守規則。二是贊許(獎勵)。“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三是責備。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并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懲罰。”誰耽誤了時間,就讓他失去享受;誰做壞了事,誰就沒有資格享受;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準備”。赫爾巴特認為,管理所關心的是現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較嚴厲。而“訓育”將注意到學生的未來,它表現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銳的,而是延續的、不斷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漸漸地停止的,使人感覺到一種陶冶的力量。
赫爾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第一個具有嚴密系統的經驗教育學體系創始人,是赫爾巴特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培訓教師的機構,并且將心理學運用于教育系統內,第一個在世界上創立了教育心理學,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學化。赫爾巴特的教育心理學的基礎是觀念心理學。是赫爾巴特使得教育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激起了在這一領域內的革命性的變革。可以說赫爾巴特在教育心理學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為之后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之后百年內的教育繁榮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肖朗葉志堅《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第4期一萬方數據
[2]李然.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道德教育研究--從赫爾巴特的經典道德論述談起[J].知識文庫,2017.
[3]周琴.西方道德教育理念的演變及其對我國當代德育的啟示[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