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艦
正陽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南鄰淮河,北依汝河,總面積190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街道),294個行政村(居委會),耕地面積222.22萬畝,人均耕地3.4畝,是河南省人均耕地最多的縣。正陽縣土地肥沃,平疇百里,物產豐富,適宜小麥、花生、水稻、大豆、玉米、油菜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擁有花生、小麥、生豬三張全國“農業百強縣”名片。2018年“河南省正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共同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現代產業園。并先后榮獲全省首家標準化農業示范縣、全省農業生態示范縣、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典型范例、“一縣一品”農產品扶貧品牌示范縣、品牌立縣十強縣、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首批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縣、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綠色食品原料(花生、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十多項國家級榮譽。
2021年,正陽縣深入學習貫徹省市《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精神,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重中之重,緊緊圍繞“五大振興”,大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全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建設增速。具體工作報告如下:
一、聚力產業興旺,培育鄉村振興之“根”
產業發展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突出產業振興。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68.5萬畝,其中糧食面積207.5萬畝,較上年增加1.5萬畝。全年糧食產量111.77萬噸,完成率119.6%,榮獲全市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先進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14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1萬畝。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提高我縣農產品競爭力,截止目前,我縣有30家合作社、家庭農場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申報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今年新增拖拉機602臺,聯合收割機1700臺(其中包含花生撿拾收獲機1000臺),播種機800臺,秸稈還田機200臺,秸稈打捆機750臺。農業機械總動力新增24.7萬千瓦。著力發展優勢花生產業。以花生機械制造產業為保障,建設花生加工技術研究中心和花生機械研發中心;以正陽魯花、維維糧油、新地食品、正花食品等相關花生加工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發展花生蛋白等花生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先后舉辦中國花生和植物油品牌集群成立大會、中國花生產業發展論壇暨豫疆花生產業合作研討會、正陽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進一步提升,達到124.35億元。加快構建現代化養殖體系。新建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場3個,新增生豬出欄能力30萬頭,全縣生豬存欄124.4萬頭,出欄145萬頭,生豬飼養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依托正陽縣豐富的秸稈資源優勢,借助“糧改飼”項目實施的契機,大力發展肉羊、肉牛等草食性動物養殖,全年養殖場2300余戶,肉牛養殖量3.2萬頭,肉羊養殖40萬只。全縣水產養殖面積2378公頃,水產品總量12900噸,較上年同期增加6.61%,漁業綜合產值1.4億元。發展“稻蝦共養”、“稻魚共養”養殖點8個,促進農村產業增收。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依托縣電子商務運營中心,構建覆蓋全縣城鄉的電子商務服務網絡,促進農業與服務業更好融合,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農村電商經營主體達到8500多家,從業人員15000多人,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
二、聚力人才振興,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堅持把鄉村人才培育放在首要位置,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遴選出農業科技指導員80名、農業科技示范主體160戶、特聘農技員10名、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5人、組建了10名副高級以上的專家團隊。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引歸能人,服務社會發展。積極實施“人才回歸”工程,鼓勵在外創業能人、復轉軍人、高校畢業生等人才回村任職,提升村級帶頭人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圍繞縣域經濟發展需要,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柔性引才等方式,招引各類人才來正;培優本土人才,凝聚人才力量。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雨露計劃”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集中培訓,全年組織參加省級基層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訓5人,市級基層農技推廣骨干培訓50人,在正陽縣內開設專業技術培訓班5期,培訓400多人次。全年共培訓高素質農民563人,其中經營管理型283人,專業生產型農民專業種養加能手280人。組織下鄉農民培訓,培訓農民3500多人次;建立完善人才激勵制度。積極推進鄉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選任干部制度,突出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和急難險重時刻發現、考察和識別干部,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三、聚力鄉風文明,傳承鄉村振興之“魂”
振興鄉村,就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注重文化熏陶。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今年新建6個鄉鎮分館,全縣符合條件的18個鄉鎮已全部建設,對282個農家書屋圖書進行更新補充近2萬冊。積極舉辦“慶祝建黨100周年”群眾系列文化活動,堅持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完成送戲下鄉136場,公益電影放映1600多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今年公示第五批正陽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項;申報市級傳習示范館2個、傳習示范所3個;推薦省級傳承人1個,市級傳承人6個,縣級傳承人24個。對正陽石闕、黃叔度紀念館、閏樓遺址等重點文保單位安防升級,雷崗戰役紀念館主體工程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