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峰 張輝
隨著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入貫徹,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將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對豐富多彩旅游生活的追求也將進一步增強。盡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旅游業帶來了嚴重沖擊,但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勢頭不會因此而改變,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逆勢快速增長,包括數字化、網絡化的新動能對經濟發展貢獻度越來越高,有理由相信,旅游業將成為未來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發展的關鍵性產業。在新時代旅游業理應更好地發揮綜合性優勢,適應構建國家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求,這是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的主動選擇,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實踐需要和時代內涵。
一、旅游業如何適應新形勢,做出新的貢獻
為應對世界形勢變化,國家層面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思想。旅游也要順應旅游消費擴大和旅游消費升級的趨勢,持續激發旅游消費潛力,疏通旅游新形態發展的制度梗阻和制度堵點,通過有效的需求側管理,構建起旅游市場新發展格局,推動旅游經濟在新時期新的發展階段中進一步發揮支撐帶動作用。要高度重視研究旅游業在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和路徑,新時代的旅游特點更為多元,必然會對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方式,包括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產品形態、空間格局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影響,也為旅游學術研究提供了發力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旅游業之于經濟增長的產業貢獻將被賦予新時代的歷史使命,這也決定了旅游學者需要重新審視旅游業發展背后的經濟學邏輯和價值取向,為夯實旅游學術研究體系增添來自旅游經濟學的獨特貢獻。
二、旅游業如何聚焦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的思考
建構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發展優質旅游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躍升在旅游領域的客觀體現,是新時代我國整體消費結構提升的必然要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緊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進旅游為民、發揮旅游帶動作用,推進融合發展、促進提質增效,探索形成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促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和旅游發展成果,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全國旅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1.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與國家戰略相結合
在新時代,必須將旅游業納入國家戰略來統籌考慮,把旅游發展與拉動內需、平衡區域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相結合,從而在根本上進行頂層設計,從宏觀政策制定、制度體系設計、跨部門行政審批等方面出臺一系列舉措,最終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讓旅游發展在新時代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等方面,通過簽證便利、旅游投資、旅游消費政策等接軌國家戰略發展。
將旅游發展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國家戰略相結合。在國家公園建設、世界級景區提升、休閑城市與休閑街區打造、文化遺產活化、存量休閑項目激活等諸多旅游項目開發建設方面,從政策體系、制度安排、發展路徑、運營服務體系等諸多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指導支持。同時,在帶薪休假制度普及、旅游消費需求提振、旅游消費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有效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發展總會面臨新問題、需要新探索。識別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探索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如何合理利用鄉村資源優勢,推進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相銜接,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將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探索制度化、長效化。
2.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正確理解和認識新時代我國大眾旅游的內涵
倡導大眾旅游,就是要堅持旅游為民、旅游富民,讓旅游成為小康社會標配、美好生活必備。要正確理解和認識新時代我國大眾旅游,就需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緊密結合我國當前實際,科學界定大眾旅游的內涵、澄明其核心價值、深察主要矛盾、厘清發展路徑,回答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看”“怎么辦”等重大問題,從而培育具有整體性和時代性視角的思想型話語,充分體現出新時代中國大眾旅游的發展脈絡。
3.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科學把握旅游帶動的作用
如何科學把握旅游帶動的概念、內涵、表現特征、主要問題及其實現路徑,有針對性地制訂促進旅游帶動的政策體系,以及提供更加有效的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建議,是政府和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要正確理解和認識新時代我國旅游帶動的發展意義,就需要緊密結合我國當前實際,科學界定旅游帶動的概念,回答好“旅游發展帶動了哪些方面”“如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等重大問題,從而科學界定研究范圍,厘清研究思路,可以站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層面進行審視和分析。
4.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發揮科技引擎的支撐作用
在技術決定賽道的小康旅游新時代,科技對增強游客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對提升游客的滿意度越發重要,科技也為旅游業注入全新的動能。旅游要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數字化戰略,讓科技成為變革創新的關鍵支撐。通過科技促進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提升旅游業的供給質量,將科技創新貫穿旅游發展全過程。抓住“新基建”機遇,通過科技賦能來豐富旅游體驗、增加旅游消費、促進文旅融合、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旅游治理等,加快推進文旅科教的數字化賦能和智慧化轉型。
三、旅游研究如何形成新的思想,構建新的理論體系
旅游學科無論是理論概念還是體系結構,特別是實踐的應用都顯得十分不成熟。相對于傳統研究領域,旅游經濟研究是一個新的領域,對旅游經濟問題的認識可以借用傳統學科的研究范式來解決旅游領域的科學問題,但是在研究范式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盡管旅游研究不乏有局部理論創新,有新的觀點,但在旅游研究體系方面始終沒有重大突破,現有的研究成果也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
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服務、工業化進程下的二元結構的破解,為旅游研究提供了眾多具有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科學問題,旅游本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由于旅游領域沒有形成共同認同的研究范式,閉門造車的研究、精心概念的創造、沉迷于數理范式、專注于引論立論、服從于外來標準,成為旅游研究領域的普遍現象。非常遺憾的是,當前旅游經濟研究普遍對重大現實經濟與管理問題回應不足,現有的研究更多偏重于旅游宏觀層面以及旅游收入和時空差異等方面的研究,對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的觀照嚴重不足。因此,未來的研究者應當在宏大背景下尋找旅游研究的意義,重視國家政策導向的重要選題方向,如雙循環經濟發展、數字文旅、旅游產業效率、旅游者數字足跡、旅游共享經濟等,將旅游自身的發展嵌入更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研究中去。因為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學術問題,遠比采取一些工具方法做一些重復勞動更有意義,深入研究旅游經濟現象的特點和事實,從現象背后歸納、抽象出能夠解釋旅游實際問題的理論,以此解決旅游經濟研究學術語境的實踐困境,只有以學術問題為研究的著力點,才能回應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歸納旅游研究中的現象,并與理論融合,從而彌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第一作者系該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收稿日期: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