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了進行40次以上的航天發射任務外,神舟十四號乘組將進入空間站,把問天艙和夢天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基本構造。之后,神舟十五號乘組將加入他們的行列。屆時,天宮空間站將首次同時有6名航天員在軌。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首次在火星上留下自己的足跡……2021年,中國航天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那么,邁入2022年,中國航天將有哪些計劃?
“中國活在2122年”
新年伊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拍攝了一組精美的圖像。1月4日,微信公眾號“上海航天”發文詳細介紹了天問一號環繞器“自拍照”的原理。
在距離地球超過4億公里的火星上自拍并不簡單。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火星環繞器工程測量分系統團隊設計了一套由多個分離測量傳感器組成的監測系統,通過將它們拋離的方式完成探測器深空自拍。
2021年國慶期間,國家航天局發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圖像,圖上的五星紅旗呈現出鮮艷的中國紅,這是天問一號探測器運用上述技術首次進行的深空自拍。而這一次,分離測量傳感器在地面控制下再次實施分離監測任務,在慢慢遠離的過程中,利用自身兩側安裝的兩個廣角鏡頭每秒拍攝一張圖像,并通過WiFi將圖像傳回天問一號探測器。
除了“自拍照”外,天問一號本次傳回的圖像還環繞器局部特寫、火星北極冰蓋及“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火星地貌等內容,這在國內外的航天愛好者中引起不小的轟動。
長期關注中國航天的美國專欄作家安德魯·瓊斯撰文說:“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新年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它的一個小相機從環繞器上飛出來,為這顆紅色星球拍攝了令人驚嘆的新照片。”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佩德羅·萊昂則感慨道:“這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中國活在2122年。”
2021,中國航天發射位列世界第一
回顧2021年,中國航天屢創佳績、亮點紛呈。據統計,全球一共進行了144次火箭發射,相較于2020年來說有較大漲幅,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俄羅斯發射了25次,美國發射了45次,中國發射了55次,位列世界第一,同時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次數的新紀錄。
1月6日,中國航天2022年計劃表上線。據了解,今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40次以上的航天發射任務。其中,載人航天有6次重大任務,包括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以及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的發射,這表明中國正在加快執行航天發射任務的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第一艘作為海上火箭發射臺的發射船也計劃于今年投入使用。此外,中國還將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等多個重點型號的發射,并完成一系列戰略武器和戰術武器的飛行試驗任務。
同日,中國空間站利用其機械臂成功抓取并轉移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重新對接并完成鎖緊。這是中國首次利用空間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試驗。此次試驗初步檢驗了利用機械臂操作空間站艙段轉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驗證了空間站艙段轉位技術和機械臂大負載操控技術,為后續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積累了經驗。
據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計劃于今年發射,為神舟十四號乘組抵達空間站作準備。神舟十三號乘組計劃于今年4月返回,隨后,神舟十四號乘組將是第三批進入空間站的航天員乘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問天艙和夢天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基本構造。之后,神舟十五號乘組將加入他們的行列。屆時,天宮空間站將首次同時有6名航天員在軌。
“這是中國航天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除了從火星取樣返回外,還計劃對木星及其衛星進行探測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祝融號火星車運行了225個火星日,已經超過了設計使用期限——90個火星日,約等于地球上的92.5天。
今年,火星車將繼續旅行,為科學家收集更多數據,從而了解火星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火星探測任務總工程師張榮橋說:“我們的天問二號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先期研究,關鍵技術已經得到解決。我們要實現從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同時進行小行星環繞探測。之后,還要在火星上取樣返回。這項任務難度更大,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從火星上取樣回來。此外,我們還計劃對木星及其衛星進行探測。為此,我們將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全世界的同行共同努力探索星辰大海。”
外媒認為,2022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又一個“超級航天年”。
(《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