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全員皆病”設定的新劇《刑偵日記》引來眾多網友追劇。劇中,葉朗晴因為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最終被確診患上嚴重的“余光恐懼癥”。什么是“余光恐懼癥”?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存在嗎?如何應對?
前不久,一部“全員皆病”設定的新劇《刑偵日記》引來眾多網友追劇。劇中,母親楊碧芯飽受精神分裂癥的困擾;兒子葉勁峰則是人格解離者;女兒葉朗晴因為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最終被確診患上嚴重的“余光恐懼癥”。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fā)展研究院積極社會心態(tài)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濤解釋:“‘余光恐懼癥’是由于在社交中產生恐懼造成的。劇中葉朗晴的‘余光恐懼癥’看似小眾,很少被影視作品展現(xiàn)出來,但生活中有許多人都被它困擾著?!?/p>
影視劇“全員皆病”?不要輕易對號入座
《刑偵日記》劇中,葉朗晴面對外界的恐懼,克制不了用眼睛余光掃視別人,不知如何控制自己失控的驚恐眼神,這就是所謂的“余光恐懼癥”。影視劇中提到的這種病癥,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存在嗎?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寧說,大家不要輕易與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對號入座。“很多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少會注意自己的余光,但是電視劇看久了,知道了這個病癥之后總會不經意或刻意去關注自己的余光。時間久了,便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這樣的疾病,這完全沒有必要”。
“余光恐懼癥”聽來小眾卻又噱頭十足,韓寧這樣解釋,“因為有些人追求完美,關注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但又不想被對方發(fā)現(xiàn),所以不會去特意地盯著某個人看,往往是用眼睛的余光去觀察身邊人。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給了自己一個負面評價,就會時刻想著用余光去觀察對方。在觀察的同時又害怕對方再給出負面評價,如此循環(huán),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余光恐懼癥’”。
“余光恐懼癥”往往由其他病因引發(fā)
“余光恐懼癥”其實不是單獨的病癥,韓寧說:“我更愿意把‘余光恐懼癥’理解為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往往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比如強迫癥、社交恐懼癥、迫害妄想癥等?!?/p>
韓寧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有些人出門之后覺得家里的燈是不是沒關,想盡一切方法回憶,最后沒辦法只能調頭回家看一下燈關沒關。即使發(fā)現(xiàn)燈關了,可是出門后過了一會兒又在想,我當時真關了嗎?剛剛看的時候是不是沒在意?于是再回頭——這類就是比較嚴重的強迫癥了。這類人余光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會時刻關注自己的余光,想找到問題的根源,會刨根問底,從而讓自己陷入“余光恐懼癥”中。
不過,韓寧指出,“余光恐懼癥”患者不同于神經癥患者(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軀體形式障礙等),前者生活上尚且遵循社會法規(guī),不會有逾越社會規(guī)范的舉止與精神妄想的現(xiàn)象。大部分“余光恐懼癥”患者喜歡獨處,不喜歡呆在眾目睽睽的場合。因為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時間久了,會使他們不知如何控制自己失控的驚恐眼神,因而更加痛苦。
輕微的“余光恐懼癥”患者仍可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正常工作,但因無法長時間專注,工作效率可能較低。而重癥患者就必須接受治療。
如何應對“余光恐懼癥”
韓寧說,其實可以通過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對“余光恐懼癥”患者進行治療。
“余光恐懼癥”患者往往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不妨做一做“舒爾特”訓練。韓寧說:“現(xiàn)在手機App中有很多這樣的訓練軟件,可以下載一個自我訓練,練專注度,逐漸擺脫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p>
如果是因為社交恐懼癥而引發(fā)的“余光恐懼癥”,建議做一做自信心的訓練。這種訓練常見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笑,且笑出聲來,不是默默地微笑而是哈哈大笑。經常哈哈大笑的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心情愉悅,且有足夠的自信,同時也能獲得周圍人積極正面的評價。這樣的情感傳遞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令他們更愿意和你在一起,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愉悅。時間久了,你的社交恐懼癥和“余光恐懼癥”都會慢慢消失。
(《新民周刊》《揚子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