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參與中日甲午戰爭的薩鎮冰,親眼目睹了同窗好友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力戰身死的悲壯史實,他的內心止不住地滴血。作為活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北洋軍官,薩鎮冰在歷經無數個悲痛的日夜后,終于等來了抗美援朝勝利這個極度振奮的消息。
1951年,當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進占漢城的消息傳回國內,薩鎮冰激動得老淚縱橫,揮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這一年,他已經92歲了。
當年參與中日甲午戰爭的薩鎮冰,親眼目睹了同窗好友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力戰身死的悲壯史實,他的內心止不住地滴血。
作為活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北洋軍官,薩鎮冰在歷經無數個悲痛的日夜后,終于等來了這個極度振奮的消息,掃去了壓抑在心中近一個甲子的悲痛。
成為鄧世昌的師弟
薩鎮冰與海軍的結緣,始于晚清。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敗,為挽救危局,恭親王奕訢、李鴻章等人發起了洋務運動。
當時主政福建的左宗棠意識到,問題出在清朝水師身上。在給清廷的奏折中,他表示:“欲除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
經左宗棠提議,福州馬尾船政局應運而生。隨后,圍繞培養新式海軍人才,福建船政學堂正式成立。
由于薩鎮冰之父與時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交好,薩鎮冰順利進入船政學堂二期,成了鄧世昌等人的師弟。
當時,仿照英、法等國海軍院校,船政學堂有著嚴苛的選拔淘汰制度,沈葆楨要求在四書五經外設置“器藝”教學。所謂“器藝”,即科學技術。
也就是說,船政學堂的學員們需在四書五經之外,修習完動靜重學、水重學、光學、聲學、熱學、天文學、航海術等科目方可畢業。
最終,通過幾年刻苦學習,薩鎮冰的畢業成績名列同期學生第一名。
1877年,18歲的薩鎮冰獲得赴英國留學的資格,與嚴復等人登上了開往異國他鄉的輪船。以“戰敗者”的身份返回原籍
1880年,薩鎮冰學成歸國,隨即被分配到南洋水師擔任大副。半年后,他被調往天津,在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
對待學員們,薩鎮冰極其負責。無論春夏秋冬,他都會帶著學員們練習挖筑炮臺,準備隨時打仗。薩鎮冰的認真負責讓北洋水師學堂人才輩出,張伯苓、黎元洪等一批日后影響歷史的人物,皆出自于此。
就在薩鎮冰認真教書的時候,清政府耗費巨資打造了北洋水師。其中大部分海軍軍官采用先前留學的海軍學子,鄧世昌等人先后調任于此擔任要職。
隨后,薩鎮冰被調到北洋艦隊擔任管帶,慢慢晉升到副將,與昔日同窗致力于發展新式海軍,鞏固海防。
1894年,日本海軍突然對北洋水師發動進攻,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了。
薩鎮冰因故沒能得到直接參戰的機會。他被要求在后方提供后勤支援,這件事成了他一生不能忘卻的遺憾。更令他難受的是,此前有著亞洲最強海上艦隊之稱的北洋水師,居然被規模小于自己的日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帶出去的主力戰艦近半數被擊沉,陣亡達800余人。其中就包括薩鎮冰的昔日好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等人。
而日本海軍不甘于一場海戰的勝利,在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籌謀下,很快再次計劃進攻威海衛。
懷著不共戴天之仇,薩鎮冰與日軍對戰于威海衛。
威海衛位于山東半島的東北面,是北洋水師的大后方。港口南北兩岸互成弧形,均設有炮臺,且有劉公島、日島等兩座天然島嶼互為屏障,地勢易守難攻。
薩鎮冰奉命駐守日島。在島上,清軍只設立了一處炮臺,駐扎守軍僅70人,要防御日本海軍,實在捉襟見肘。
薩鎮冰率領“康濟”號炮艦,前往守衛。駐守期間,他帶著官兵夜以繼日地修筑工事,加緊備戰。因長期操勞,他不慎罹病。
沒過多久,日島保衛戰就爆發了。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時節,日軍一舉派出18艘軍艦對日島發動猛烈進攻。
頂著重病,在敵我實力懸殊的背景下,薩鎮冰并沒有退縮。他沉著冷靜,指揮島上的防御力量對日軍進行反擊。雙方苦戰多天后,因力量懸殊過大,薩鎮冰被迫率軍撤至劉公島。
日軍本著摧毀北洋水師有生力量的目的,在地面部隊完全占領了威海衛后,又將劉公島團團圍住,北洋水師再無出路。
最后時刻,丁汝昌服毒殉國,薩鎮冰等人幸存戰場,以“戰敗者”的身份被清政府勒令返回原籍,承受戰敗帶來的巨大傷痛。
與黎元洪兵戎相見
被迫“失業”的薩鎮冰回老家后,又遭遇了雙重暴擊。他的父母相繼離世。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薩鎮冰生計艱難,連子女都無力撫養,只好去當私塾老師養家糊口。一時之間,他對自己及海軍的發展前途感到十分迷茫。
半年多后,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召喚下,薩鎮冰重新出山。后來他獲得舉薦,參與組建新的清朝水師。為了海軍事業,他忍痛再次踏入山東。在熟悉的戰場邊上,他選擇煙臺作為清末海軍的訓練基地,培訓各類海軍人才。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軍迅速占領武昌,并一鼓作氣攻占了武漢三鎮。而領導這場戰斗的,正是薩鎮冰從前的得意門生黎元洪。
為了扼制革命軍北進的勢頭,薩鎮冰被清政府勒令率領海軍在長江上炮擊黎元洪的部隊。
師生相見,劍拔弩張,他不愿與黎元洪兵戎相見。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各為其主的困境讓薩鎮冰舉棋不定。
最終,左右為難的薩鎮冰以治病為由離開了艦隊。臨走時,他對各艦軍官說:“本人側身海軍垂30年,屢歷戰爭,從未一獲勝利。現在同室相殘,即勝亦不足以為榮,長此遷延,既無以對朝廷,更不便附和民軍, 今以艦隊付君等,愿君等好自為之。”于是,在薩鎮冰以離開為意的默許之下,海軍將領們紛紛倒戈。
此后,時局仍舊不穩,民國總統更是如跑馬燈般多變。但無論總統是誰,都十分欣賞薩鎮冰的才能,對其委以重任,甚至還請薩鎮冰暫代過國務總理一職。
如今,祖國早已太平。薩氏家族努力奮進、獻身科學的精神仍在延續,薩家又涌現出了薩支唐、薩支汗等數理方面的專家,名聲響徹中外。這種經久不息的傳承,或許正源自薩鎮冰。(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