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志銳
摘要:高中歷史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很多學生在學歷史的時候,感覺歷史就像好多歷史事件組合起來的,整體內容比較雜亂,記憶比較困難。為了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教師開始注重開展基于教材整合的歷史大單元教學。這不是將教學內容隨機拼湊,而是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將歷史學習變成有主線或是專項主題的內容,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材整合;單元教學;策略分析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很多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差,而歷史學習需要學生良好的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和記憶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簡化學生的歷史學習難度,是高中歷史應當深思的問題。根據現行歷史教材時序性和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架構體系,便于學生對歷史的發展順序有整體把握。教材整合是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細化,通過單元內容之間的交叉、滲透、關聯等形式重新組合起來,形成有機組合,便于學生接受,讓教師在進行個性化教學的基礎上,實現高效教學。
一、根據歷史主線,進行單元知識整合
每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和每個時期的歷史發展,都是有一定的歷史發展順序的,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教材的影響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影響,容易將知識點分裂開來,只注重記憶重點內容,忽略了歷史發展的主線,導致學生無法構建完整的歷史主線。因此,高中歷史應當以教材為依托,結合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根據某一階段的歷史主線,進行單元知識整合,將歷史主干的知識點凸顯出來,突出學習重點,體現歷史知識的整體性。
比如,教師教學《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此單元。本單元的歷史主線就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教師應當根據高中生的認知和教學目標,擬定本次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將本單元知識簡單整合成“中國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兩大部分,然后,教師帶領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內容及其發展填充其中,如此簡單明了,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通過如此整合,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整體把握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能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縱向發展和主要特點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
二、根據知識主題,進行單元知識整合
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大到每本教材,小到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某個教學主題編寫的。主題是一節課學習的中心點,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注重發揮所用教材的優勢,對單元內的專題以及同一時期的中外歷史進行整體梳理,進行單元知識知識間的組合,建立知識網絡之間的縱橫聯系,建立歷史知識系統,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發展進程,讓學生一目了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比如,教師以中西方古代史為知識主題,進行單元之間的整合。教師先認真梳理教材,將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國和西方國家古代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整合,教師可以將整體內容做成一個簡單易懂的表格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時間軸填寫相關內容。如此,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歷史發展特點,而且能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點的縱橫關系,在腦海中形成更清晰的歷史知識網,也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細化歷史脈絡,進行單元內部整合
高中生的學業較重,學習壓力較大,高中歷史教師為了提高高考備考的有效性,為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減輕負擔,可以細化歷史脈絡,進行單元內部之間的整合。當前歷史教材多元化,單元內部的知識點內容可能比較零碎,這影響到學生歷史知識結構的建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歷史教材的每個單元基本內容,了解每節課之間的前后聯系,適當調整章節順序,根據課程標準,對此單元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
比如,《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這一單元,本單元共有四節內容,教師可以將后兩節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放到一起來講。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將兩次工業革命放到一起來講,并細化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工業革命前后的歷史脈絡,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能使高中生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前因后果、成果及歷史影響有比較完整的認識,利于學生提高歷史學習效率,也適當為學生減輕了學習負擔。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能促使學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學習成效,利于教師實現高效教學目標。因此,面對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認真鉆研教材內容,對歷史教材進行靈活、大膽的組合,幫助學生適當降低歷史學習難度,攻克歷史學習中的重難點內容,使學生更容易走進歷史,研究歷史,喜歡歷史,讓高中歷史課堂充滿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王健寧.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02):26-30.
[2]楊進玲,陳新民.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探討[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9(11):8-12.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教材整合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CJYC21110105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