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沁河流域中游,地形以山地為主,土地質量低下,煤鐵資源卻很豐富。白巷里耕地總面積較小,鐵礦蘊藏量卻非常大,且質量好,埋藏淺,還有煉鐵所需的煤炭資源,這些都給白巷里冶鐵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依靠豐富的煤鐵資源,明清時期的白巷里形成了發達的冶鐵業和較為繁榮的商業。
關鍵詞:沁河流域 工商業 白巷里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138-03
白巷里是明清時期山西省陽城縣上、中、下三莊的統稱。白巷里地處沁河流域中游。沁河,又名沁水,古稱涅水,是一條自北而南流向的河流,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明一統志》記有:“沁河,源出沁州沁源縣,南流經岳陽、澤州界,至河南懷慶府入黃河?!鼻吆恿饔蛑杏沃饕F在的晉城市城區、澤州縣、高平市、陽城縣、沁水縣和陵川縣。這片區域在明清時期稱為澤州。洪武二年(1369),澤州為直隸州,下轄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四縣。雍正六年(1728),澤州升格為府,下轄鳳臺、高平、陽城、陵川、沁水五縣。
一、豐富的煤鐵資源
在沁河流域中游,地形以山地為主,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很小。萬歷《澤州府志》記載,澤州府“第其土不甚沃,高崗多而原隰少”,“州介萬山中,枉得澤名,田故無多,雖豐年人日食不足二甫?!睗芍莞畠鹊母骺h縣志里也有類似的記載,如“高平四面皆山,中有平地,然土瘠民眾,無可得食”(同治《高平縣志》),“沁境田土蹺確,地瘠氣寒”(康熙《沁水縣志》),“(陽城)縣居深山,民貧土瘠,稼穡尤難”(同治《陽城縣志》),“陵為僻壤,山倍于地十,九地既蹺確,……歲稍歉即貧乏不能自”(乾隆《陵川縣志》)。
在沁河流域中游,雖然土地資源匱乏,但煤鐵資源卻非常豐富。在今晉城949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含煤面積約占53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37%,煤田范圍遍及全市六個縣區,澤州、高平、陽城、沁水等地[1]。陽城縣位于沁水煤田腹地,煤炭儲量巨大,主要煤種為3號煤,無煙無臭,向有香煤凈炭之稱。同治《陽城縣志》記載“石炭:戶代薪爨,價賤而多用,近城產者無煙臭?!惫饩w《陽城鄉土志》記載“煤炭有香臭之別,火石有黑白之分。山之石白,其炭香,山之石青,其炭臭?;鹗渍撸湫匀?,火石黑者,其性堅?!盵2]除了煤炭資源,在沁河流域中游還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和硫磺礦?!埃柍牵┛h地皆山,自前世已有礦穴,采鉛、錫、鐵”(乾隆《陽城縣志》),“史山,(陽城)縣東北三十里,產鐵礦”(康熙《陽城縣志》)。陵川牛金山“其山出鐵礦、煤炭”(光緒《陵川縣志》)。陽城、沁水、澤州、陵川都產硫磺,但陽城的產量最大,質量最好。
和沁河流域中游的其他地方一樣,白巷里的耕地總面積較小,土地質量不高,但鐵礦蘊藏量大,且質量好,埋藏淺,還有煉鐵所需的煤炭資源,這些都給白巷里冶鐵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在三莊,開采過的煤窯窯口有30多處,如在上莊境內的,有龍章溝、手帕場、老窯溝、東溝、瓦窯坪、西地后、干灰窯、杏樹底、后窯溝等。在中莊境內的有青楊溝、張公廟、寨后、小狐溝、槲葉溝、玉皇溝、小道坡、上伏嶺、龍王坪等。在下莊境內的有冬淋溝、飲牛溝、北嶺口、橋溝、黑煤溝、池井溝、砂崖底、后坡、小后坡、青山崖、圪澇坡溝、莊河口等。各處窯口多少不等,以每處一二口為多。但也有幾處開口多的,如青山崖窯口在20處以上。以五六平方公里的面積,竟有這么多的采煤點,足以證明煤藏遍地而豐腴了。
二、發達的冶鐵業
沁河流域中游的冶鐵業有著悠久的歷史。《隋書·百官志》記載,北齊在今天的陽城縣固隆鄉白澗村設有冶鐵局,委有專門的官吏,這里還是北齊的七大冶鐵局之一。北宋時期,澤州為全國著名冶鐵區之一,境內的“大廣冶”為冶鐵官爐,所鑄“大觀通寶”被譽為史上最美鐵母(錢)。慶歷六年(1046),澤州知州李昭遘因“陽城冶鑄鐵錢,民畏山險,輸礦炭,苦其役,為奏罷鑄鐵。”[3]到了元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設立河東提舉司,掌管河東路的八處鐵冶,其一為益國冶,就在今天高平市西北十里的王降村。洪武、永樂年間,益國冶是全國13個冶鐵所之一,年產鐵50萬斤左右。在洪武年間對冶鐵實行了短暫的官方控制以后,明政府最終允許民間自由冶煉,促進了民營制鐵業的發展[4]。
明清時期,陽城在全國冶鐵業中占有顯著地位。洪武初年,陽城全縣生鐵產量為115萬斤,居全國各省鐵產量第五位。到天順年間,陽城“每年課鐵不下五六十萬斤?!背苫渡轿魍ㄖ尽分杏涊d:“(鐵)唯陽城尤廣?!泵髦腥~,陽城冶鐵業達到高峰:“在山西,僅陽城一縣在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的產量,就相當于明初山西全省每年鐵產量的七八倍?!盵5]同治《陽城縣志》載:“近縣二十余里,山皆出礦,設爐熔造,冶人甚伙,又有鑄為器者,外販不絕?!贝藭r的潤城“居民開爐鼓鑄,以廣貨殖,商賈輻輳,遂成巨鎮”,“鑄為器者外販不絕,從潤城起始經周村、岸村、南坡、望頭、南嶺、冶底,至上犁川、東嶺口、天水嶺、天井關、晉廟鋪、碗城,入河南”,商業手工業十分繁盛。陽城清代著名詩人延君壽有一首題為《打鐵花行》的詩歌,其中寫到:“并州產鐵人所知,吾州產鐵賤于泥?!薄拌F賤于泥”反映了陽城冶鐵業的發達,產量的過剩。
金末元初,白巷里村民在伐樹修房,伐林為田的過程中,發現了淺層煤鐵礦藏,冶鐵業也由此發展起來。在明代,白巷里的人口大量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漸尖銳。耕地不足體現出的人口壓力也成為當地發展冶煉業的重要原因。明清兩代是白巷里冶鐵業的興盛時期。白天鐵爐相望,夜間火光燭天, 因而又有“火龍溝”之稱。下莊五帝廟內還有一間為“爐神殿”,爐神為鐵像。光緒《陽城鄉土志》載:“明正德七年灞州賊劉六、劉七至陽城東白巷里等村,村多業冶,乃以大鐵鍋塞衢巷,登屋用瓦擊之,賊被創引去。”以大鐵鍋拒賊,可見這一帶冶鐵鑄造業之盛。
白巷里的鑄鐵、制鐵技術既高且精。這里不但能生產一般家庭日用雜件和工農業日用工具,而且大的如千斤以上至數千斤之鐘、鼎、香火盆、獅子、神佛肖像,小的如煙盒、蒜皿、硯臺、筆架以及小孩玩具都能鑄制和打造,且玲瓏精巧,花紋細致。海會寺塔院之睡佛像,下莊五帝廟之爐神像,還有周邊寺廟之大鐘,也均為白巷里打造。
三、繁榮的商業
在沁河流域中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地域分工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并逐漸形成一個為數眾多的商人階層。白巷里所產的鐵和生熟鐵器,遠銷晉南、河南、河北、陜西等地。在鐵貨交易的過程中,各個字號派人外出推銷商品,也有很多外地商人來此定貨。中莊湯帝廟開有招待顧客的飯店、客店,時候長了,后來就把它叫成“館廟”,而把館廟以西一大片院落稱為“館西”?,F在下莊的“正興號”“東升號”“三同號”都是當時鐵貨爐的字號沿叫至今的。
白巷里所產的鐵器,除了供本地人使用外,其余基本都是用來進行貿易交換,從而造就了一批攜貨外出販賣的商人。為了推銷本地的產品,他們走南闖北,父帶子,兄帶弟,鄉親朋友,互相吸引,還有才十四五歲就外出學徒的。有些商人由于經營得法,發財致富,家資鉅萬。中莊李國廉曾單獨出資白銀600多兩,重修張仙廟,修繕中莊湯帝廟、下莊五帝廟。下莊李思孝獨出白銀6000兩創修海會寺13層佛塔和塔院全部佛殿、僧房、客舍二三十間,自號“雙塔主人”。
由明末到清末的300多年間是白巷里居民外出經商最多的時期。從三莊現存眾多的碑文中,可以看到白巷里商人在外地經商的情況。以下莊五帝廟為例,五帝廟位于下莊村北,創建年代不詳,據現存碑記記載,明崇禎四年(1631)、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補修,現存建筑為明清風格。勒石于大清道光六年(1826)六月,庠生李谷城撰,祀生楊桂芳書的《重修社廟記》記載了道光五六年間下莊重修五帝廟事。碑文中記載:
“外募布施列后:
李谷城歸德兩次募:公裕鹽行銀二十兩,商丘當行銀十八兩,豐泰鹽行銀十二兩,恒聚典銀六兩,集腋鹽行、裕泰錢店、庠生劉明良各銀四兩,義盛典、全盛錢店、宏昌錢店、從九李瑛各銀三兩,大昌鹽行、循源鹽行、義順緞店、同義錢店、聚昌錢店、天錫錢店、廣慶錢店、介賓張令文各銀二兩,元隆錢店、元生錢店、合義錢店、正泰茶店、從九劉正身、監生王舉章各銀一兩,共募銀一百零二兩,內有代龍興庵化銀卅二兩,經手生息銀二十八兩,總共色銀一百三十兩。除嘉慶四年本廟修舞樓用銀卅兩,凈存色銀一百兩換錢一百一十千文,內龍興庵本利銀換錢五十五千文歸本廟用?!?/p>
為了重修五帝廟,李谷城前往歸德(現為河南商丘一帶),向白巷里在當地經商的商號和商人進行募捐。此次募捐共募銀130兩,這個數量無疑是很大的。從募銀的對象來看,白巷里商人在歸德主要從事鹽行、錢店、典當行等,還有開茶店、綢緞店的。
除了河南歸德,河南周口也是此次修繕五帝廟的主要募資地。
“李孔芝周口募:張興盛錢五千文,永興和、裕隆局、雷信基各錢三千文,永泰典、裕豐典、三合典、淵泉典、升順典、恒泰典、裕隆典、同裕典、裕祥典、王同典、康大成、張全興、閭裕局、升順局、交泰號、德盛緒、福盛號、三合局、恒泰局、雷慶成、韓永恒、輝盛號、盛隆行、謙盛店、廣泰號、恒益號、永義號、廣生號、王相、楊偀,各錢二千文。陳合順、于盛義、興盛泰、義泰兆、興盛永、延藍盛、公正號、裕泰號、閏益恒、和順正、康三和、楊二合、趙增盛、楊廣泰、廣源館、裕源館、寶源館、吉泰號、楊大倫、李夢麟、李廣居、王斌、賈光臨、張存財、康天位、孟繼孔各錢一千文。共募錢一百零二千文。
……
李有梓周口募:三元號,紋銀五兩。西九興、賈天來、新盛統,各銀二兩。會義號,錢一千一百文。東統順、西統順,各錢二千文。共募銀稍家換錢十七千五百一十二文?!?/p>
李孔芝、李有梓前往河南周口進行募捐。從募銀的對象可以看出,白巷里商人這里開設的商號眾多,其中典當行占了很大比重。
募資者還前往江蘇邳州進行募捐。“楊衛恒邳州募:永順號、際昌號、義昌號、楊大成、王秀生各錢二千文,馬三順錢一千五百文,王公興、馮輝所、馮介亭、馮裕傋、丁景陽、同心永、新泰號,各錢一千文。馮祥賓、馮朝干、許天申,各錢五百文。共募錢二十千文。”楊衛恒前往邳州(今屬江蘇徐州)進行募捐。從募捐的資金來看,在邳州的白巷里商人實力遠不如河南歸德和周口的白巷里商人。
光緒十六年(1890)八月勒石,由庠生楊叔雅撰文,拔貢楊念先書丹的《重修葺社廟碑記》記載了同治末光緒初年下莊村修葺社廟事,文中還記敘了光緒三年(1877)大災,白巷里在外經商的商人救濟家鄉的事情。自道光六年(1826)下莊重修五帝廟之后的幾十年里,廟宇墻壁傾頹,棟宇摧折。于是下莊計劃重修五帝廟,但不久光緒三年(1877)大災爆發,工程被迫停止。在此次大災中,“餓殍相望”“人相食矣”。大災之后,陽城“所余人口不過十之三四?!卑紫锢镉捎谟泻芏嘣谏綎|、河南做生意的商人,“幸吾村貿易于青豫者眾,挽粟移糧,藉資補救,所傷人數較他處為差”,他們紛紛向家鄉伸出援手,因此,大災對白巷里的影響不及其他地方。
“微及至光緒五六年間,麥禾收成、流亡漸復,且有各處募化陸續寄至,于是葺其未備,補其缺略,乃無功虧一簣之憾焉。是舉也,賴諸公樂善不倦……外募布施列后:
楊宗元周口募化:振德恒、舒盛合、魁源行、蔚盛長,各銀二兩。馨聚茂、侯全盛、協豐泰、李銓、雙合行、義順店、義合店各錢三千文。祥泰店、梁惟金、李春榮、廣興號、永昌義、裕盛魁、敬泰行各錢兩千文。
李谷年周口募化:桂芳齋、恒茂合各錢三千文,新聚坊、全興昌、丁鳴盛、范鳳舉、隆順店、王來祥各錢二千文。廣順祥、李肇芳、同興協、同順福、永順恒、義順店、玉泰號、陳東源、萬順坊、源盛合、德典玉、三順德、復興和、豐盛泰、徐永壽各錢一千文。馨聚茂又捐錢一千文。
楊詩品滑縣募化:滑縣當行捐錢十千文,毛益啚、東統興各錢三千文,恒興典、大泰典、文和號各錢二千文。三泰云捐錢兩千五百文。萬興和、永盛岐、際盛號各錢一千五百文。張朋泰捐錢一千文。
李畬周口募化:興隆泰、復興通、復興義、義興公、積義魁、錦義隆、天福麟、李錦、梁朝棟、協盛通、義盛成、聚興店各錢二千文。德成英、敬興隆、同興泰各錢一千文。
曹逢琨陳州府募化:李清蘭捐錢四千文、公昌福、德元公、劉樹錦各錢三千文。張永順、張文忠、啟泰公、劉興盛、豐盛德各錢二千文。
李有文周口募化:萬興隆捐錢二千文,眾客幫捐錢十三千文。
共銀八兩換錢十四千六百八十八文,共錢一百六十六千文,二共錢一百八十千零六百八十八文?!?/p>
光緒五六年(1879—1880)間,村莊漸漸從大災中恢復了元氣。楊宗元、李谷年、楊詩品、李畬、曹逢琨、李有文又前往河南募捐,靠募捐的資金,重修了五帝廟。從本次募捐的地域范圍來看,主要以河南周口為主,也有河南淮陽、滑縣等地。
從五帝廟的捐銀碑可以看出,白巷里商人的經商地域主要在河南、山東、江蘇等省。河南的商丘、周口,江蘇的邳州更是白巷里商人集中的地方。白巷里商人的從業范圍遍布各個行業,特別是鹽行、錢店、典當行等。從他們給家鄉捐贈銀兩的數額看,他們的生意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由于冶鐵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清代白巷里已經成為陽城較大規模的商業市鎮。勒石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的《陽城縣額設商稅銀碑》記錄了當時全縣額設商稅銀兩的情況。碑文記載:“按陽城闔縣額設商稅銀二百三十兩。順治十二年四鎮分認:在城分稅銀六十兩,潤城分稅銀一百一十兩,白巷分稅銀二十兩,章訓都郭谷鎮分稅銀四十兩?!表樦问辏?655),陽城全縣上交稅銀230兩,僅白巷里就上交了20兩。
可以說,明清時期,沁河流域中游地區憑借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有利的區位優勢,形成了憑借資源優勢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市鎮,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區域特征的商人團體。白巷里憑借煤鐵資源優勢,形成了發達的冶鐵業和較為繁榮的商業,在此基礎上,白巷里在清代成為規模較大的商業市鎮。白巷里的例子,有助于我們深化對明清時期沁河流域中游工商業經濟的理解和研究。
[課題項目: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院規劃課題“明清時期沁河流域望族的婚姻與交游——以山西陽城白巷里為中心”(YNYB202119)]
參考文獻:
[1] 溫小國等.走近沁河[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63.
[2] (光緒)楊念先.陽城鄉土志[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88.
[3] 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9582.
[4] 杜正貞,趙世瑜.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明清澤潞商人[J].史學月刊,2006(09):67-80.
[5] 白壽彝.明代礦業的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6(00):95-129.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簡介:張文廣,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紅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史、宗族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