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歷史和環境的原因,黑龍江省人具有誠實厚重、質樸豪爽、大氣勇敢、重義輕利、大方好客的優秀品質,但由于缺乏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又存在簡單粗疏、不善經營地缺點,存在缺少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成為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形成的深刻思想根源。優化黑龍江省營商環境,應首先從思想根源入手,掀起頭腦風暴,解放思想,從政府開始自上而下實現全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黑龍江省 營商環境 歷史淵源 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148-03
本文擬從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形成的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以及形成的歷史淵源入手,探尋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形成的思想根源,從意識形態領域提出改善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的對策。
一、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現狀
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大量外流、資金“外逃”及引入困難、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淡薄、思想觀念保守等成為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的現狀。
二、黑龍江省人口的構成與來源
東北史大家金毓黻指出,東北民族由漢族和土著民族構成。漢族主要由中原內地移居而來,土著民族則包括“肅慎、扶余、東胡”三大族系,[1]后來的史學家在此基礎上又把土著民族修改細化為“肅慎、穢貊、東胡”[2]。
(一)土著民族
黑龍江地區歷史悠久。據大量考古資料證實,大約在4.2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先人就在這里居住、活動,[3]這就是古代的黑龍江原始土著民族人群。距今一萬年時,黑龍江省人口不足萬人。[3]此后,經歷朝歷代的發展,唐朝時黑龍江人口至少達到170萬[3],是歷史上人口最多時期。
黑龍江史學界在研討黑龍江區域古代土著民族時沿用了金毓黻的三大族系說,認為黑龍江古代土著民族是“肅慎、穢貊、東胡”三大族系,[4]而在這三大族系中,肅慎族是黑龍江土著民族的主體,[5]肅慎族是女真族的祖先,女真族后改名為滿族。至清代,黑龍江形成以女真為主,包括蒙古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錫伯族、鄂溫克族、庫業族、柯爾克孜族等在內的土著民族,當時土著人口不足90萬。[3]
(二)漢族
黑龍江省的漢族主要來源于流人和移民。流人分兩類,一類是極少數的流放人犯;另一類是戰爭中的俘虜。在《燕人塵》中估計,金代被流徙到黑龍江的流人有20萬,李興盛在《東北流人史》中推算清代被流徙到黑龍江的流人也有20萬人[6]。關于移民,黑龍江歷經300年的闖關東,到東北解放時,人口達到1100多萬。[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開發北大荒,國家從內地調入大批人口,有復轉官兵、現役軍人、青年志愿墾荒隊、支邊青年、城市知青。另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各地高等院校畢業生以及改革開放引來的新一輪的移民大潮。1942—1982年間,黑龍江移民人數總計774萬。[7]
綜上,黑龍江是一個移民大省。張正指出,黑龍江省移民的數量大約占到總人口的90%,移民主要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難民,其中山東移民占到移民總數的90%。[8]
三、復雜的人口構成是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形成的歷史根源
復雜的人口構成塑造了黑龍江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營造了黑龍江獨特的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互相扶持、抱團取暖
自古以來,我國就重群體、重倫理,這一特點在黑龍江表現得尤為突出。從黑龍江人口的構成來源看,無論對游牧漁獵的土著民族還是流人或移民,早期的黑龍江是蠻荒之地,天寒地凍、冬季漫長、野獸出沒、生存環境惡劣,在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格外渺小。尤其是流人或移民背井離鄉,經歷長途跋涉,面對嚴酷的生存挑戰,只有同甘共苦、不拘小節、互相扶持,抱團取暖,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戰勝大自然生存下去。由此,逐漸形成了黑龍江人重血緣、親情、鄉情、友情的傳統,形成了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幫助、融洽和諧的生活局面。互相扶持、抱團取暖由此成為黑龍江人的一種自然選擇、生存法則、性格特征和歷史文化傳統,這也是黑龍江重關系、篤信人治、蔑視法紀、講義氣不講原則、講圈子不講利益、山頭意識濃厚、略顯粗獷蠻橫、不重視法理規矩的人情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
(二)包容開放、粗獷豪放
黑龍江土著民族以游牧漁獵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們鄉土觀念淡薄,并不保守。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移民因普遍受的教育少,來自五湖四海,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擁有較少狹隘的地域觀念、鄉土觀念和保守思想,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技術,來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為了早日融入新的生存環境,不得不改變一些固有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接受當地的土著文化與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開放多元的文化體系與心胸開闊、粗獷豪放、豁達大度、樂觀包容的生活態度,這種包容開放、粗獷豪放的精神逐漸成為黑龍江人的傳統被流傳、繼承下來,成為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移民的后代再次選擇流動也就有了可以追溯的歷史和文化根源,這也是黑龍江省與其他省份人口外流相比的顯著不同。
(三)安于現狀、進取不足
黑龍江被逐漸開發后,因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人們稍事勞作,就可衣食無憂。移民大都是貧苦的農民,到了黑龍江后仍以從事農業為主,尤其是來自山東的移民,本身具有安土重遷的保守性,離開故土,另闖天地,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但大多為求生存,來到地理位置封閉、交通又不便利的黑龍江后,生存的壓力變小,一旦穩定下來,便安于現狀,缺乏開拓、進取、競爭、創業的思想意識,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新中國成立后,黑龍江又是全國最早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且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以至于改革開放后,黑龍江對市場經濟反應遲鈍,經濟體制改革相比其他省份較晚。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痕跡過重,造成黑龍江一部分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經濟意識淡薄、進取意識不強、尋求穩定、不愿創新創業的心理問題。所以,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黑龍江的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都自然孕育了黑龍江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簡單粗疏、經營粗放
歷史上黑龍江地區就是土著民族的活動區域,因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所迫,土著民族彪悍尚武。而黑龍江移民在闖關東和開發北大荒的過程中,面對嚴酷的生存挑戰,同甘共苦,不拘小節,互相扶持,這種俠義精神與黑龍江土著民族的彪悍尚武精神高度契合,成就了黑龍江人兼具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誠實厚重、質樸豪爽、大氣勇敢、重義輕利的優秀品質。同時,由于生存環境相對寬松,在待人接物上既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點,又逐漸養成了簡單粗疏,不善經營的缺點。另外,黑龍江地處偏遠,山水環繞,地理環境相對封閉,阻礙了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黑龍江本身并不具備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使得黑龍江的地域文化缺乏商業精神,陷入了開放與保守的雙重矛盾。
改革開放后,黑龍江人口來源更趨于多元,形成多元思想觀念。發展到現在,黑龍江已經形成為一個包容開放的省份,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地域特征。
總之,由于民俗傳統及早期生存環境的惡劣,黑龍江形成重倫理人情,重血緣關系的人情文化,形成缺少契約精神、規則意識的思想觀念。建國后隨著黑龍江的開發,因資源富饒又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交織在一起形成制約黑龍江發展的深刻思想根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自然環境無可改變,由此,打造良性的黑龍江營商環境,可以從意識形態入手,革舊圖新,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四、從意識形態領域談優化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的對策
優化黑龍江營商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實現聯動。這不僅需要達成全民共識,還需要把目標滲透到每個人的行為中。由此,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具體組織實施,先由政府實現自上而下思維的轉變。
(一)利用好宣傳教育機制,掀起頭腦風暴,解放思想,營造優化營商環境氛圍
政府應該發揮好領路人作用,利用好宣傳教育機制,掀起頭腦風暴,號召全省人民解放思想,轉變思想觀念。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將營商環境宣傳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政績考量。宣傳要緊跟時代潮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公眾平臺、新媒體與各類活動和自媒體等,抓住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以及有利時機及時進行宣傳推介。宣傳要把握輿論導向,以典型事例和真實數據,展示黑龍江新風貌。宣傳要深入企業,開展涉企政策宣講,解讀國家、地區出臺的惠企利民的新政策、新舉措。要在重點區域,利用多種形式,發布優化營商環境宣傳標語,播放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優化營商環境公益廣告或短片,實現宣傳全覆蓋,營造濃厚社會氛圍。職能部門應在各自門戶網站上開設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欄,及時準確地發布本部門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有關活動、征集企業和群眾意見、在線填報調查問卷等。建立獎勵機制,對探索出有利于宣傳營商環境的工作方法和舉措、取得明顯效果的個人或單位進行物質或精神獎勵,努力營造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宣傳工作的良好氛圍。
(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培養全民人人都是營商環境因子的法治意識
營商環境的營造不是一個人的行為,是一個群體、整個社會參與的行為,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以黑龍江現有的營商環境狀況,要建設好這項系統工程,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需要幾屆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轉變思想觀念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但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從靈魂深處掀起的自我革命。要長期持之以恒地對黑龍江黨政機關干部及全省人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從根本源頭抓起,黨政機關身體力行,進行自我革新,培養深刻的立人立天地發展龍江的堅定信念和踐行精神,做到知行合一;從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抓起,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學習,或者其它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轉變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工作作風,甚至使用嚴格的法制去規范行政作為;從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契約精神、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誠實守信精神,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教育者抓起,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通過上述幾類人群,同時推進,輻射全省,從根本上培養全民人人都是營商環境因子的法治意識,提高黑龍江人素質,營造良性黑龍江營商環境人人有責的法治思維、規矩意識,打造法治環境。
(三)做好各級領導干部選拔的頂層設計工作,建立健全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轉變工作作風,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各級領導干部是各行各業政策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各級領導干部的選拔,事關政府的領導力、執行力和創新能力,對黑龍江營商環境的營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應先從各級領導干部轉變思維方式開始,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思想觀念的自我變革,且必須是自上而下。這就凸顯出各級領導干部的素質尤為重要,如何選拔出執行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領導干部更為重要。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原則,花大力氣建立健全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深度研究如何將優秀人才選拔到各行各業的主干線,以推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齡”,將具有擔當精神、敢于開拓創新、有情懷、有才華、能干事、執行力強、清正廉潔的領導干部選拔上來,自上而下,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帶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進取。
優化黑龍江營商環境,除了上述對策外,還應健全各項政策法規,規范工作流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
黑龍江獨特的營商環境的形成是有歷史淵源的,它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時代的產物已無可改變。雖然當前已不合時宜,但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有責任揚長避短去改變它,只是這個過程可能會很緩慢,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把改善營商環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興利除弊,扎扎實實做穩做實。只有這樣,才能從思想觀念到實踐行動完成根本轉變,從而帶動營商環境其他要素的改變,最終打造理想的營商環境。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優化黑龍江營商環境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JB1320111)]
參考文獻:
[1] 金毓黻.東北通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2]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
[3] 杜春杰.黑龍江省移民史研究(1644-1945)[D].四平:吉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 干志耿.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5] 劉曉東.黑龍江先秦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寫在張培忠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J].北方文物,2018(03):88-93.
[6] 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7] 劉君.移民文化與黑龍江人形象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3(03):126-128.
[8] 張正.清代黑龍江關內移民特點及其歷史作用[J].東北史地,2010(06):73-76.
(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作者簡介:劉麗萍(1971—),女,漢族,山東省乳山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碩士,現任哈爾濱金融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