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 張海兵 陳政 謝樹仁
摘 要:數字經濟助推衡陽傳統行業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衡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衡陽正在推進“一體兩翼”戰略的實施,重點關注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數字技術,全面支撐衡陽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文章在分析衡陽建設數字經濟高地過程中所形成的四大優勢和所面臨的四大瓶頸的基礎上,認為衡陽應從四個方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關鍵詞:衡陽市 數字經濟 高質量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157-03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及產業革命,先后涌現出了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一系列新型技術,人類社會逐步邁向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就此發生了極大的改變[1]。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互聯網大潮,推動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發展質量的提升,已經成為衡陽經濟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2]。衡陽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衡陽是互聯網骨干網節點城市的優勢發展數字經濟,力爭走在全省前列。2021年衡陽市政府堅持把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作為衡陽市落實湖南省委“三高四新”戰略和“十四五規劃”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和經濟新引擎,扎實推進數字經濟高地建設。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已經成為衡陽市形象塑造、優質企業聚匯和優秀人才聚集的重要載體,也是為全域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以及產業數字化目標的達成奠定了堅實的根基。衡陽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戰略機遇,多措并舉推動數字經濟高地建設,并取得可喜成績,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沿線的產業園區多達45個,絕大部分主導產業都和數字經濟有關,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園區,包括湘南湘西高新軟件園、區塊鏈產業園等共17個[3],衡陽數字經濟發展增速居全省第4,勢頭強勁。但要建設為數字經濟高地也面臨諸多挑戰。鑒于此,本文將在分析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衡陽市打造數字經濟高地建言獻策。
一、衡陽市打造數字經濟高地的動力引擎
1.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數字經濟發展支撐有力。2012年衡陽在全市的政務、生產和生活等領域大力推行數字化改革,重點培育信息產業,著力發展信息技術,深挖信息資源并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在衡陽“云谷”創建過程中,全面啟動衡陽發展數字經濟序幕[4],之后相繼出臺了支持移動互聯網產業、制造業等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政策體系初步形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2016年根據省政府《關于鼓勵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意見》(湘政發〔2014〕6號)、《關于鼓勵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湘政辦發〔2014〕17號)相關要求,衡陽市出臺《發揮產業優勢,持續強鏈補鏈延鏈》的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在傳統產業領域全力引進移動信息技術產業,兩大產業相互配合,彼此支撐;湖南省政府在2020年將《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發布出來,衡陽市委、市政府在編制全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時,審時度勢地作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決策,就此提到,應該主動地對接國、省戰略,以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為目標來全力打造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市數字經濟達到2750億元的規模,數字經濟占全市GDP比重超過50%[5]。
2.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數字經濟引領作用凸顯。近年來,衡陽市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企業發展后勁十足,數字經濟引領作用凸顯。位于陸家新區的衡陽總部基地項目擁有70.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單體建筑數量達到16棟,在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項目定位以智能、高效為核心,融辦公、科研、孵化和產業多項功能于一體,同時配套高級酒店和人才公寓。這條“黃金廊道”逐步具備了極強的磁場,先后吸引了眾多的重點項目和頭部企業,衡鋼、輸變電這兩個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已經落戶;在眾多細分領域,先后培育了鐳目科技、泰豪通信等龍頭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引進了30多家領軍型企業,比較知名的有華為、中興、騰訊等,這些企業正成為推動衡陽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3.融合應用穩見成效,數字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衡陽市傳統產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了新動能。大力推進湘桂鐵路搬遷和衡陽鐵路樞紐的改造;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再一味的“攤大餅”,在KOD模式支撐下,對科技樓宇進行全面建設,城市管理朝著集約化、精細化方向邁進;注重生態環境的EOD開發模式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城市和田園完美融合,開啟“數字經濟時代”別有風情的“田園牧歌”。
4.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區塊鏈經濟發展動力強勁。衡陽市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建設區塊鏈經濟高地提供了強勁動力。區塊鏈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正在引領全球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有望成為全球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策源地”,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轉變[6][7]。目前,衡陽市區塊鏈技術持續創新,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建筑面積1.71萬平方米的湘南湘西區塊鏈產業園項目正從三個方向打造區塊鏈產業園融合創新:(1)以營造區塊鏈應用為核心,創新合作機制。以“人人參與、公開公平、共建共贏”為主題,進行園區運營服務體系的構建,對智慧化運營的活力中心進行全力打造。強力推進融展示、路演、孵化、企業辦公和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空間載體建設,實現園區的智慧化管理和“區塊鏈化”運營。(2)推進區塊鏈和應用場景產業相融合,盡快促進區塊鏈價值場景落地。在區塊鏈產業內,將頭部企業引進來,對區塊鏈和新經濟相融合的落地場景應用以及產業鏈相關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在市場價值指引下,依靠區塊鏈和應用場景生態的彼此融合,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3)大力推廣“區塊鏈+”市場應用,以合作共贏理念為指引,重新搭建和改造生態平臺。以城市應用場景為支撐,在市場上大力推廣區塊鏈及應用企業并輔助其快速變現,逐步構建城市級信用體系的示范場景[8]。
二、衡陽市打造數字經濟高地面臨的主要瓶頸
1.基礎支撐有待完善,公共服務綜合化水平不高。首先,政務、公共交通和醫療等關乎群眾日常生活的各項服務在區域內很難彼此兼容,各地區、各部門的賬戶在區域內兼容度不高,未能徹底消除“信息孤島”,通過數字技術可有效緩解和改善這些問題。其次,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在公共服務一體化領域充當了排頭兵,其應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的積極性,對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新型服務業進行重點培育和大力發展,對新型的服務供給進行擴充,在數字經濟助力下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為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乃至全市其他區域的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出一條數字化發展路徑[9]。
2.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缺乏大型領軍數字型企業。與國內大數據發達地區相比,衡陽市缺乏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龍頭型、平臺型企業,滲透效應、溢出作用有限[10]。同時本土中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專業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低,品牌效應有限。加之目前數據主要以存儲為主,“數據孤島”現象明顯,缺乏將數據高效利用的帶動型企業,難以將數字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另一方面,兩化深度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目前衡陽市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聯度較低,數字經濟與餐飲業、娛樂行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融合比較緊密,而與第一、二產業的融合不深入,整體來看數字產業對衡陽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偏低。
3.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外向依賴度較高。一方面,缺乏原創的、前沿的核心技術。雖然衡陽市擁有南華大學、衡陽師院、湖南工學院、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等高校資源和大數據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但大數據產業內部自主創新不足,缺乏對開源技術的開發利用,導致衡陽市核心技術落后于發達地區,而且主要的關鍵的操作系統、工業軟件、開發工具、芯片開發等技術方面基本被國外壟斷,平臺數據的采集開發等專利也大多為外向引用,缺乏自主核心專利和技術。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數據共享程度偏低。衡陽市尚未建立數據開發應用的基礎通用、融合應用、關鍵技術、產業發展、數字化程度等標準,導致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4.高端復合型人才短缺,數字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目前衡陽市大數據高端復合型人才缺口約為1萬人。而且由于薪酬待遇、就業環境等方面與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較大,較難吸引并留住能靈活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型高端復合人才,不能滿足自主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熟悉數據操作、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方面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更是短缺。因此,充分發揮政府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作用,針對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制定出臺支持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的政策體系[11]。
三、衡陽市打造數字經濟高地的路徑選擇
1.夯實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基礎,筑牢數字經濟高地發展支撐條件。(1)以“一體兩翼”建設為核心,依靠數字經濟來助推衡陽的經濟發展。圍繞數字經濟,積極搭建底層數據平臺,全面實現數字政務、數字治理和數字鄉村“三化”協同共進,有效保護并依法共享數據資產。當前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效已經初步顯現出來,數字經濟企業層出不窮,富有生機且充滿活力。(2)全力創建數字圖譜,引入第三方來評估衡陽當地的數字經濟項目;(3)加快數字工廠建設,力爭在2021年底培養超過千人規模的程序員隊伍;(4)興辦數字教育,攜手衡陽8所高校打造龐大的程序員后備梯隊[12]。
2.圍繞“一體兩翼”建設,提升數字經濟賦能水平。一是培育大型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結合湖南省數字經濟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趨勢,各市重點培育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行業企業,著力提升產業鏈水平。衡陽應該牢牢把握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壯大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以“數字革命”為先導,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提升衡陽的發展質量,更加充分發揮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深化“3+3”的戰略合作,提升數字經濟賦能水平。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深化中軟國際與衡陽“3+3”(“三大支柱”+“三大方向”)的戰略合作,將“解放號”的平臺優勢盡可能的發揮出來,快速落地數字化圖譜、數字化教育和數字化工廠這“三大支柱”項目,從“三大方向”出發,為衡陽賦能:(1)科學精準地評估政府發包軟件項目的開發和運維成本;(2)面向衡陽當地的傳統制造類企業,大力推動其數字化轉型與發展;(3)依托于數字技術,構建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并塑造強大的治理能力,對數字人才進行全面培養,創建良好的數字產業生態,在政府管理、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多個領域,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為衡陽發展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根基。
3.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打造數字發展新引擎。一是加強核心技術開發,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強化原創性研發和創新,著力突破關鍵核心、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如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網絡、專業傳感器、多設備協同控制、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統、超級計算、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在這些先進技術上,政府可加大資金支持投入力度。二是建立統一的數字技術標準,促進數字共享。加快制定數字技術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數據流通使用標準等,確保數據開發、數據整合、數據交易、數據應用、數據評價、數據反饋等方面的一致性,真正實現數據共享,提高數據利用效率[13]。
4.加強數字人才培養,助力數字經濟高地建設。一是完善就業環境,吸引數字人才。探索企業牽頭、高校參與的人才培育新模式,優化南華大學、衡陽師院、湖南工學院、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高鐵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高校數字相關專業的設置與生源的招收,如大數據、統計應用、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計算機等,加強應用型數字專業人才的早期培養。還可通過摸清高校畢業生流向開放型企業的底數情況,構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使高校數字人才進入到數字企業中聯合培養、定向培養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方面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二是提高就業待遇,留住數字人才。開展數字經濟優秀人才創業啟動支持項目,引進人才可獲得教育、醫療、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待遇。此外,加強技能培訓,定期選派技術人員參與國內外重大項目培育,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認同感。
[基金項目:衡陽市社科基金會重點項目《基于AHP-熵權法的衡陽市數字經濟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對策研究》(編號2021B009)、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湖南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路徑選擇及政策供給》(編號:2021C016)。]
參考文獻:
[1] 謝小青.衡陽“新引擎”疾速前行.衡陽日報,2021-06-09:08.
[2] 唐曦,謝小青.“數字賦能”添活力[N].湖南日報,2021-03-18:09.
[3] 莫雪松.動能十足,搶占“數字經濟”新巔峰.衡陽日報,2020.08.05:08.
[4] 范高潮.建設“數字衡陽”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N].衡陽日報,2012.6.5:04.
[5] 喻科.發展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湖南省為例[J].經濟界,2021(01):48-52.
[6] 朱立鋒.關于將新零售、區塊鏈和工業互聯網相結合,助力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20(07):3-5.
[7] 區塊鏈產業,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J].信息化建設,2018(07):36-37.
[8] 袁小樂,高雪梅,熊琦哲.江西省區塊鏈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廣場,2018(02):5-15.
[9] 王舒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J].科學發展,2020(04):69-78.
[10] 喻科.加快推進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4):50-52.
[11] 徐艷國.發展數字經濟構筑“十四五”發展新優勢——以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為例[J].北方經濟,2020(10):20-22.
[12] 羅文鵬.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生態建設,率先打造全域數字經濟.衡陽日報,2021-01-16:01.
[13] 譚天.關于數字經濟立法的思考[J].上海人大,2021(04):53.
(作者單位:1.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2.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圖書館 湖南衡陽 421001;3.湖南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4.湖南省常寧市第二中學 湖南常寧 421500)
(作者簡介:羅斯福,男,湖南衡陽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金融工程和企業管理研究;通訊作者:張海兵,男,陜西乾縣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工程與創業規劃;陳政,男,湖南常寧人,湖南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經濟數學與信息工程研究;謝樹仁,男,湖南常寧人,湖南省常寧市第二中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數學與工商管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