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潔 徐冬先
摘 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蘊涵著豐富的共享價值特質,共享發展理念肇始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兼具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人用幾十年的建設實踐詮釋了共享發展,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確定不同建設任務,堅持以人為本,提出明確的共享發展目標以及具體的共享發展措施。新時代,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對縮小貧富差距,改善民生體驗,消除社會矛盾,營造公平正義社會環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關鍵詞:共享 價值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254-02
我國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發展形勢、破解層出不窮的發展難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其中,“共享”關系著人民群眾能否順利享受發展成果,能否直接通達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新理念明確共享建設目的、方法與結果,保證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最普遍的受益群體。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理論來源
1.共享發展理念肇始于馬克思主義共享價值特質。首先,馬克思從實現共享的先決條件出發,提出建立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制度的必要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將本階級的“獨自享有”包裝在他同勞動者的“共同享有”的假象之下,勞動者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給付勞動者工資、保險等福利待遇,以這種看似“等價交易”形式來蒙蔽勞動者,使勞動者錯誤地認為資本家與自己站在同一共享立場,共同享有社會財富。事實上,只要私有制還存在,階級壓迫還未被消除,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就注定勞動者與資本家是不能平等共享的,勞動者永遠處于受壓迫地位,勞動者創造的財富由資本家獨自擁有促使資本家的資本越來越雄厚,資本家給予勞動者工資福利僅僅是為了讓勞動者保有為其創造更多財富的基本生存能力,導致勞動者的生存境況越來越貧弱,所以說資本家傳唱的“共同享有”是虛假的共享。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的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進行社會勞動”[1],在共產主義聯合體中,勞動者聯合擁有生活、生產資料,聯合從事生產勞動,在“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2]之后,水到渠成地聯合享有生產成果。其次,馬克思從實現共享的價值進行論述,指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享的終極價值目標。“現實的人”是馬克思終其一生研究的重要實踐對象,馬克思的全部思想理論都緊緊圍繞如何實現人的本質、實現人的解放、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條主線展開。他以勞動生產領域為起點深入探究,尖銳地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的勞動實質:人被看作是同機器一樣的“生產機器”,人以機器為載體被動地進行生產活動而成為機器的附屬物,不能自主選擇勞動或者不勞動,不能按自己意志享受自己制作的勞動產品,此時的勞動者再現出非人的異化狀態。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奴役、生產資料對勞動者的禁錮使勞動者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勞動者在勞動中感到勒迫、束縛、痛苦,并且失去“活動”和“享受”的權利,只有結束勞動者的異化狀態,讓勞動者能夠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并且享受各種勞動,在勞動中得到自我肯定,實現自我價值,才會出現“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2]的生動場景。最后,馬克思從實現共享的途徑展開研究,指出社會總產品應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馬克思認為全體社會成員應該共同享有生產及生活資料,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表現出一致性。在這里,可以從兩個維度分析共享價值特質,一是共享的主體,在馬克思看來共享主體包括全體勞動者和“那些由于年齡關系還不能參加生產或者已不能參加生產的人”[3],勞動者付出勞動毫無疑問是共享的主體,而那些雖然不能親自參與勞動生產但事實上應該享受社會總產品的其他社會成員在應然層面也是共享的主體。二是共享的內容,馬克思就社會總產品的分配提出創新主張,進行六項社會公用部分扣除,六項扣除包括社會再生產的追加資金、應付不幸事故和自然災害的社會保障追加資金,社會管理費用、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官辦濟貧事業等方面資金。社會再生產為共享奠定物質基礎,管理費用維持社會機體正常運行,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民生共享的需求,官辦濟貧事業體現了對弱勢群體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換句話說,馬克思確定了未來社會實現共享的分配機制以及必然結果,堅持六項扣除共享分配機制必然達至共同富裕的結果[4]。
2.共享發展理念是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實踐共同富裕的具體理念。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享發展的最終目的地是達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歷代領導集體對怎樣實現共同富裕殫精竭慮,積淀了豐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共享發展理念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毛澤東同志特別重視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要讓農民“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5];對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福利待遇也要向上調整,縮小國民間收入差距,維持分配平衡。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帶后富至共富的路徑,“共富”是指無階級差別的、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不是兩級分化,也不是均富[6]。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共享發展成果”的論述,“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7]他強調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是實現共享達至共富的先決條件,經濟發展能夠有力推動共享、共富的順利進行。胡錦濤同志對共享發展成果做了進一步論述,他指出維護人民的利益是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共建共享發展中,培養和發揮人民的創造才能,要將人民的創造力轉換為物質財富[8]。習近平同志承續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思想結晶,將共享共富的人民基本利益作為黨的工作重點,明確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他指出實現共享、走向共富有著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等現實制約因素,共享發展成果乃至共同富裕的實現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達成的,共享成果、共同富裕寓于高質量的發展中,需要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鼓勵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建設,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當代價值
1.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減弱收入差距。要繼續深化改革,打造包容性增長同共享通融發展模式,讓人民群眾普遍受益經濟增長成果;也要完善財富均衡分配機制,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控制在既尊重差異又保持均衡的合理范圍內;還要引導大中企業成立公益組織,承擔社會責任,建立社會救助體系,響應先富帶后富達到共富的國家政策引領,進一步有效調節中等貧富差距。通過多元化的財富增收渠道增加中等以上收入階層數量,形成科學的分配結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2.形成民生共享新格局,改善群眾生活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盵9]民生問題與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狹隘的民生問題可以理解是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政策的好壞,能真切反映出民生安全網是否牢固、社會環境是否穩定,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破解城鄉社?!半p軌”結構,縮小城鄉基礎養老金差距。二是提高社會保險基本參保率,政府督促企業履行為勞動者參保的法律義務;增強勞動者自身參保意識。三是建立健全覆蓋分層及分類的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完善社會救助市場機制,以政府為救助主體,鼓勵其他規范的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健全老年人、殘疾人、孤兒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設備,確保全體人民享受民生福利。
3.創新社會治理路徑,提供人人參與機會。經過黨和國家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在頂層規劃、制度設計上對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使我國治理體系得到完善,治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應看到,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嚴峻且復雜多變的態勢,社會治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仍舊跟不上經濟的發展、人民的需求。共建共治共享是當前社會治理的總體要求,在社會治理建設過程中,要明確主體責任,將各地黨委和政府作為治理主體和責任主體,同時,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凝聚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企業參與其中,開拓多元的參與渠道,建立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人提高治理意識,自覺承擔治理責任,依法參與治理活動。不斷創新治理形式,將大數據等運用到社會治理全過程,提高基層群眾自治能力。協同各方力量加強社會治理,推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運行安定有序,社會治理成果“共同享有”的生動局面全面鋪開。
4.營造公平正義社會環境,維護人民共享權利。公正是施政的目的。公平正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解析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可以看出“全民共享”體現了每個公民個體平等享受發展成果、“全面共享”體現了人民群眾公平享受各個領域的發展成果、“共建共享”體現了每位勞動者擁有公平參加社會建設和平等享受成果的權利和義務、“漸進共享”體現了共享發展進程的公平合理。當前,我國一切事業發展和頂層設計的制定都立足于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創建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在經濟體制、民生保障、教育就業、生態環境等眾多領域改善人民的生活,推動各項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增進全體人民的民生福祉,為全體人民帶來了切實利益。
三、結語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訴求,馬克思鉆堅研微將一生奉獻于解放全人類、實現全人類共同富裕的事業,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國共產黨秉承的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立場,繼承發揚馬克思共享價值特質,開創運用“共享”促“共富”的新方法,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0.
[4] 趙學清.馬克思是如何論證共享發展的——讀《哥達綱領批判》的體會[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5)
[5]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
[6]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
[8] 陳湘舸,畢昌萍.胡錦濤“共建共享”思想的幸福意蘊探析[J].探索,2010(1)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楊曉潔,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2019級研究生;徐冬先,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