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可欣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聯珠團窠圖案作為中國古代織錦紋樣,扎根于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是民族傳統藝術的突出體現,這種由精美華麗元素構成的傳統圖案不同于現代千篇一律的幾何印花,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蘊含著深刻寓意。設計需要不斷地進步與創新,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變得至關重要。本研究針對聯珠團窠圖案在現代禮服設計中的應用展開研究,表達對現代禮服設計的創新追求以及對傳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圖案藝術文化的真摯熱愛。
聯珠團窠圖案是中國古代織錦紋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中國古代織錦紋樣元素是我國服飾文化的精髓,具有豐富的形態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國設計領域潮流與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不僅能提升設計效果,還能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卓殊魅力,挖掘、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同時推動我國服裝設計行業快速發展。
聯珠團窠圖案作為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圖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珍貴財富,正所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聯珠團窠圖案目前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國內外關于聯珠團窠圖案研究性文獻層出不窮。
關于中國傳統聯珠團窠圖案在國內外設計研究方面的應用范例已有很多。例如韓穎等[1]研究了有關聯珠團窠圖案的起源與其在中國發展變化的來龍去脈,以絲綢之路為節點對該元素進行了析解探源。再如國內設計師秦旭在2018年《溫柔的脊梁》服裝系列作品中,利用聯珠與繪畫中的點畫手法突出了白色禮服裙的層次感,腰線部位渲染重色聯珠圖案達到收腰效果。該設計作品入木三分地展現了設計師對聯珠團窠圖案和多種中國傳統紋樣的構成與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研究(圖1)。

圖1 聯珠元素禮服裙設計
國外也有不少關于聯珠團窠圖案的設計研究、對中國傳統圖騰元素的剖析以及在時裝上的應用改良。例如在2019年播出的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日本設計師黑澤和子在劇內服裝造型設計上應用了大量聯珠團窠圖案元素。為了真實還原唐代織錦紋樣,她對聯珠團窠圖案的聯珠細節排列方式與文化背景進行了分析研究。例如劇中男子的衣著上出現的唐人改良團窠圖案(圖2)。

圖2 劇服中的聯珠團窠圖案
縱觀國內外聯珠團窠圖案的研究現狀,設計師們橫向分析了聯珠團窠圖案的藝術特征,以期能為中亞織錦研究領域與其發展、對古代兩地區的交流往來與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和藝術文化以及中國古代紡織業發展的研究提供詳細的數據與資料佐證[2],深入發掘聯珠團窠圖案的特征和優勢,使其能更好地應用于現代禮服設計。
聯珠團窠圖案題材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結構組成變化繁多,設計現代聯珠團窠圖案可充分融合并傳承古代聯珠團窠圖案構成的美學特征[3]。在中國設計領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團窠煥發出新的設計生機,聯珠團窠圖案逐漸成為經典的設計元素之一。
聯珠團窠圖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河流域的亞述時代,古波斯帝國時期,聯珠圓環象征著 “王權神授” ,賦予王者化身。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記述,古波斯安息王朝時期 “以銀為錢,銀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 ,佐證了這種聯珠紋裝飾風格是從古代波斯銀幣演變而來的,并逐漸傳播發展至今[4]。有史料考證,在我國境內絲綢之路沿線出土了大量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銀幣,正反兩面邊緣均為一圈用磨具打壓出的聯珠紋飾[5]。在烏茲別克境內古城址殘存壁畫中,古波斯大使的服飾紋就是典型的古波斯風格,即動物紋飾與外圍一圈聯珠[6]。聯珠相連意味著宇宙星體的組合,象征著 “天際” 和 “光明” ,其寓意與佛教信仰有關。在印度佛教中,聯珠圖案被視為牟尼珠或摩尼珠。《涅槃經》中記載: “如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 將此珠奉為佛之舍利。根據記載,基本可以推斷出這便是唐代初期具有波斯織錦技術特征的 “陵陽公樣” ,后來聯珠團窠圖案逐漸成為華美裝飾紋樣的代表。從聯珠團窠圖案的特點可以看出,除了具備裝飾與審美價值外,還具有深刻的象征寓意。
聯珠團窠圖案在現代禮服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禮服衣領、腰部、袖子等部位。禮服的領子在服裝整體造型中處于醒目位置,利用置換的手法,將聯珠團窠圖案獨特的團紋輪廓代替基礎領圈的形狀,并以形狀有大有小且并不單一以及具有集中性、醒目、活潑等特點的聯珠紋進行領邊點狀點綴,對勾勒腰部曲線的作用最為突出。聯珠團窠圖案可解構為細長的條狀圖案裝飾腰側,在增強腰部纖細的視覺效果的同時,還可以構造圖案美感。禮服的袖子是突出禮服設計風格的靈魂所在,在袖形上可融合聯珠團窠圖案的團窠造型元素,將袖口變為不規則的聯珠形狀花邊;袖身以分割裝飾手法提取團窠中心動物圖案,結合整體禮服設計造型調整圖案大小和位置。局部設計的裝飾特點通常以鋪滿為主,能夠強化服裝本身的特色,賦予服裝生命力[7]。在現代禮服的整體設計中,主要體現為圖案基礎形式的再創造,表現手法有寓意、象征等。聯珠團窠圖案在不同風格的禮服設計中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例如在簡約風格的禮服設計中,需要降低聯珠團窠圖案的顏色純度,根據簡約主義做減法的設計標準,去除復雜的團窠紋理,保留簡潔大方的聯珠紋進行裝飾。在古典風格的禮服設計中,主要展現復古特色以及藝術效果,應選取最為經典的動物團窠紋理應用于腰身及裙擺部位,突出視覺中心的部分。現代禮服的整體設計風格多樣,不同風格特點對聯珠團窠圖案的塑造方式也不同,因此,合理應用聯珠團窠圖案元素在現代禮服的整體設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2.1 聯珠團窠圖案圖形結構的解構和重構設計
聯珠團窠圖案的圖形結構別具特色,例如中國服裝設計師許馨尹在2018春夏VICKY’Z親子系列發布會中的服裝設計上便呈現了這種聯珠團窠圖案的解構和重構手法,在女童禮服系列的細節設計中也使用了這種解構和重構拼接的設計手法。在解構和重構手法的應用中,設計師抓住了聯珠團窠的結構特點進行骨架上的裂變創新,保持外圈的聯珠結構穩定;小圓組成大圓,基本結構不變,改變小圓的顏色與大小以及小圓之間的距離和小圓的數量,調整紋樣的比例,呈現出解構和重構后新奇有趣的創意圖案[8]。同時可以看出,聯珠團窠圖案中間的窠紋樣沒有具體的結構限制,可以利用現代設計中的動物紋樣替換原有的古典動物圖騰。
4.2.2 聯珠團窠圖案與現代設計中流行色的應用構成
聯珠團窠于盛唐流行,而盛唐是我國藝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以當時的藝術發展對比當代,聯珠團窠圖案色彩在現代也會再次流行[9]。例如在 “楚和聽香·觀唐” 系列發布會中,設計師楚艷的服裝作品中就有關于聯珠團窠圖案與流行色融合的應用表現。 “觀唐” 是設計師為延續大唐服飾藝術與絲路文化,對中國傳統染織工藝、服裝結構工藝的探索實踐,并且以當代流行色與中國古典傳統圖案進行現代時尚創意設計的轉化和應用。選取近年流行的臟橘色并提取聯珠團窠圖案的構造框架作為暗紋印花,大面積點綴具有唐元素特色的改良西裝,將聯珠團窠圖案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平面構成手法鋪開,使流行色與相近色搭配形成暗紋肌理,構成當代流行色與傳統圖案顏色的融合表現形式,并應用于現代禮服設計中(圖3—4)。

圖3 臟橘色與聯珠團窠圖案的融合

圖4 流行色與聯珠元素的應用
聯珠團窠圖案在現代禮服設計中的應用,在推動服裝設計領域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服飾的工藝設計與傳統圖案正逐漸走近世人。在禮服設計中增加平面圖案作裝飾處理,可以使禮服整體更具設計感,利用古樸的線條圖騰裝點裙擺及各個細節部位,使禮服的整體設計更加獨特精致。通過現代面料和傳統聯珠團窠圖案的搭配,使現代禮服設計更加多元化。因此,建議設計領域多加重視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吸收和汲取,傳承中華傳統藝術,將華夏文化融入設計中,使設計作品有創意、有特色、有靈魂,拒絕 “拿來主義” ,將創新精神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