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然,李 正
(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服飾設計的性別差異及模糊化要回歸到性別審美本身。服飾作為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不管是服飾本身、穿著狀態還是服飾受眾,都屬于服飾的審美范疇,必然與人類產生審美的聯系。受審美關系的影響,服飾在不同時期流行的形態也不同。在不同時期,服飾的審美主體變化是有規律的。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法國女裝設計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19世紀末的女性服飾以男性審美為主,強調 “S” 形曲線造型。 “S” 形女裝主要指挺胸、收腹、翹臀、波浪狀裙擺,側面輪廓呈優美的 “S” 形,通過緊身胸衣和束腰展現女性身體美,實際上就是突出女性的第二性征。女性為了吸引男性的目光成為服裝的 “奴隸” ,變成男人欣賞與 “把玩” 的客體。例如緊身胸衣, “既是對女性美的肯定,也是對女性性欲的否定” ,通過束縛和捆綁來獲得男人的審視和贊美。女性雖然是自由的個體,但時刻受到社會的支配,著裝也在隨時提醒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對身體的訓誡將女人與世俗文化聯系在一起[1]。女性已經把自身的附庸地位悄然內化成了一種內在的心理與氣質,因長期受壓抑也認同了男性對自身的設定,并按照男人的規范塑造自己。內在壓抑實際上源于社會分配的不公,女性自身的價值無法實現,只能靠服飾來索求尊重和平衡,內在性的問題無法解決,女性長期處于壓抑地位的現狀就無法改變。
20世紀初,法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迅猛發展,生活的富足和安逸使人們對服裝的追求更加多樣化,女性也在此氛圍中開始追求個性與獨特的審美,并逐步舍棄社會著裝規范,女性主義意識開始覺醒,對服裝提出了更多革命性要求。歷史性的轉變之一就是設計師保羅·波烈,他把女性從緊身胸衣和裙撐里解放出來,一改以往女性服裝扭曲、病態的審美觀,用胸罩代替緊身胸衣,用柔軟布料制成襯裙代替束縛笨重的裙撐,以簡潔自然的線條取代 “S” 廓形。他的一切設計都以身體為主體,使女性服裝呈現一種簡潔利落的直線造型,可以更好地進行身體的自我表達,人們開始把目光轉移到女性自然的身體美上[2]。
兩次世界大戰雖然給法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造成了重創,但也推動了女性主義的發展熱潮。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女性服飾也隨著女性內在性的減弱而發生了變化。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指出,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使女性作為社會的 “第二性” 存在,女性以自己的形象關心自己,并預言未來有一天,女性將拋棄 “第二性” 的包袱。
戰爭期間,由于工作的實際需要,女裝向著功能性和簡潔化發展。服裝尺寸大大縮減,裙子隨之變短,露出了雙腳以及踝關節,男女裝的服飾風格趨向一致。職業女裝的興起要求服裝更加舒適便捷,女裝開始吸取男裝元素,服飾開始呈模糊化發展。女性通過勞動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經濟報酬,對主體性和權力的要求進一步高漲,逐漸形成了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獲得了對自己身體和穿著的支配權。20世紀20年代,法國掀起一股 “女男孩” 的風潮,深刻影響了法國時尚界[3]。 “女男孩” 風格指的是一種模糊女性特征的時尚潮流,不再強調女性身材曲線,塑造了一群短發、雌雄難辨、纖細瘦長、富有活力、擁有自由體育活動和社交權力的女性形象,并敢于向傳統挑戰。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凸顯女性體型曲線的夫拉帕女裝。這種風格的裝扮使女孩看起來十分年輕并且男孩化:短發、扁平的胸部、平直的腰線更是強化了男性化視覺效果,成為20世紀20年代的主流風格。
一戰時期,女性主義浪潮強調男性化,是因為女性迫切希望得到和男性一樣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認為應該從單純模仿男性著裝風格中脫離出來,創造出屬于女性的著裝風格,因此,法國女性的形象設計回到了女性手中。
香奈兒首先提出男性對女性的欣賞立場不應該作為女性服裝設計的考慮中心,女性的舒適感受才應該是中心。她的設計展現了女性年輕、活力、充滿自信的形象,強調服裝的舒適性和實用性。1913年,香奈兒在海濱度假勝地杜維爾開設了她的第一家服裝店,并正式發布了第一款女裝,靈感源于諾曼底海邊的漁民服裝,從柔軟輕便的面料到舒適自由的款式,全面體現了香奈兒簡化女性時裝的設計理念,使女性擺脫了僵硬、厚重的外套,展現出輕柔靈巧的一面。1926年,香奈兒設計了影響時尚界整個世紀的小黑裙。在此之前,黑色一直被用來表現男性的正直和內在精神,與女性輕柔的形象不符,但在香奈兒眼中,黑色是可以包容一切的純粹色彩,并非男性的專屬,身穿小黑裙的女性同樣富有優雅的魅力[4]。香奈兒利用小黑裙打破了社會既定的規則,賦予女性著裝色彩的選擇自由,在簡潔舒適的同時,展現了端莊穩重的氣質,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將男裝風格用于女裝設計。香奈兒指出,她對男性服裝樣式的借鑒并不是要把女裝設計成男裝,而是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女性意識到不應僅按照男性審美喜好來打扮自己,要恢復自身作為獨立個體的著裝自由權利。
20世紀60年代,內衣被認為是束縛和封建的象征,女性主張不穿內衣。在法國的沙灘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裸露上身的女性。到了20世紀70年代,女性開始追求豐滿和曲線,內衣也加上了胸墊,材質從純棉到彈性面料不斷更新,不僅說明科技在進步,更體現了女性精神世界的日漸豐富。無論內衣在女性的生活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女性對內衣的態度都不再是站在男性的審美需求上。
20世紀60年代是個混亂的年代,女性開始反對傳統的規范著裝,服裝也開始朝著個性化和年輕化趨勢發展,人們心中的理想形象從20世紀50年代的優雅精致轉變為年輕活力、富有朝氣甚至天真的形象。在此期間,由英國青年設計師瑪麗·匡特推出的迷你裙開始受到女性的追捧,這種短小時尚的裙裝不僅解放了女性的雙腿,還使女性看起來非常時髦且具有 “女人味” 。1965年, “未來主義” 大師安德烈·庫雷熱將迷你裙帶到了高級女裝的行列,并在巴黎時裝發布會上推出長度到膝蓋以上5 cm的迷你裙,對女裝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迷你裙開始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并成為流行風尚[5]。隨著 “迷你風暴” 的席卷,女性的傳統工作服也發生了變化,20世紀60年代的職業女裝主要為直線型,上身合體,沒有煩瑣的裝飾,有圓領少女感的短外套與迷你裙成為當時的經典搭配。
從服飾性別差異到模糊化,其實是女性逐步獲得自身平等權利和著裝自由的過程,不再以男性的審美思考外在條件。服裝不再是區分性別的工具,而是女性表達自我審美的途徑。通過著裝方式打破社會規則,追求美和個性,不僅是女性主義的需求,更是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