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服裝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意味著培養服裝設計高技能人才應該將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人才的發展程度和質量與課程體系是否科學以及教學模式是否高效有密切關系。因此,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需要重視實踐訓練,加強實踐學習的針對性、持續性和系統性。在開展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的實際教學時,將設計競賽主題融入學生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發揮長效的積極影響。
“服裝設計基礎” 是一門結合社會、技術和藝術等方面的融合型課程。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必然會導致設計形式的突破。在大數據時代,設計的邊界將逐漸消失,設計的外延將越來越靈活多變,對服裝設計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涵蓋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 “服裝設計基礎” 能為后續的專業教學提供足夠的知識儲備,因此,需在基礎階段強調學生理論和實踐同步發展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1958年,邁克爾·波蘭尼在哲學領域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他認為: “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將前者稱作顯性知識、后者稱作隱性知識。根據其理論,顯性知識是可以被人類用某種手段完整表達的知識[1]。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人們知道卻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知識。傳統形式的課堂教學設計一般是流程化的,教師先將基本知識講授一遍,再安排學生進行同質化訓練,通過標準的實踐環節對每一項技能進行強化訓練。傳統形式的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模式在工業化時代流行起來,這種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對顯性知識體系進行教學[2]。在 “服裝設計基礎” 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包含很多隱性知識,例如對服裝創新方向進行判斷以及設計師自我認知和評價等相關知識、服裝款式與面料以及裁剪工藝相關知識、服裝設計作品具體含義提煉以及表達相關知識、在設計過程中進行團隊互助協作相關知識等。這些知識都需要在實踐情境中進行體驗和學習,在實際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進而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結合個人體驗形成設計理論專業知識。由此可見,工業化體系孕育出的傳統形式的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模式會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的知識體系處于碎片化狀態[3]。
有學者研究表明,在我國東部教育相對發達的省份,學生在高中階段存在很高比例的學習精力透支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中學習階段,學校的促學方式不合理,學生被迫接受各類形式的學習,造成精力透支的現象,并趨向嚴重。因此,如何通過新穎的教學過程優化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目前開展結合設計競賽主題的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思考的問題。首先,要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他們能享受學習并樂在其中。其次,要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構建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使知識得到內化和吸收[4]。
將設計競賽實踐與課程教學相融合可以通過3種模式:一是通過虛擬訓練課題結合案例分析進行實踐輔導的教學模式;二是通過對接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進行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教學模式;三是將競賽作為實踐練習的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模式。相比而言,第一種成本最低,但明顯存在兩個漏洞:一是此模式對學生而言與常規訓練沒有具體差異,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此模式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引導和啟發學生,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第二種比較適合實習階段的學生,但不確定因素太多,比如企業項目和課程無法保持進度一致,且學生剛從理論學習轉入實際操作,項目能力仍有不足。第三種最適合課程實踐,不僅成本和過程都具備可控性,還有很多突出優勢[5]。 “服裝設計基礎” 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基礎類課程,與系統知識不同,這一課程更加重視學生基礎知識邏輯的搭建,而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只注重服裝藝術外在知識的教授,對服裝設計的實踐性和行業發展趨勢不夠重視,導致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強,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致,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采用以上3種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服裝設計邏輯,既能幫助該專業學生積累專業知識,又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意識,滿足服裝設計崗位需求。
結合設計競賽主題的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我驅動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經過溝通確定主題和設計方向。這種方式既能讓教師自主把控訓練質量,還能讓學生產生較強的體驗感。如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感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滿足主體要求的前提下,將傳統戲曲文化作為設計靈感,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會自主學習戲曲服裝設計相關知識,其中包括戲曲服裝的材料選擇、繪制及剪裁技巧等,進而將其融入自身設計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予以引導和鼓勵,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設計工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通過這一環節的鍛煉,大多數學生會在參與過程中激發更強烈的自我驅動力,并且在后續的設計比賽中發揮自身的創造性。
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從高速度轉變為高質量,因此,服裝行業也要持續進行優化升級,服裝品牌需要與更多的資源進行對接來發揮產品溢價能力。在地區、主題、品牌越來越多樣化的行業背景下,服裝設計競賽形式更加豐富,參與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為參賽者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學生能在不同競賽中收獲豐富的實踐經驗、提高綜合能力[6]。具體而言,不同競賽涉及服裝設計的不同環節,從主題篩選到作品設計,從材料挑選到成品完成,對學生的合作能力、繪畫能力、設計能力、交流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均有嚴格要求,學生綜合能力自然能在此情境下得到鍛煉和提升。
以設計競賽主題為參考進行 “服裝設計基礎” 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無疑能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競爭力,這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也有積極意義。在設計主題公布后,學生需要明確實踐目標,并在自身的目標導向下更深入地思考參賽設計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同伴間的交流尤為重要,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輔助學生完成任務,從開始的設計選擇、小樣設計、服裝效果圖繪制、面料選擇到后期的設計作品完成階段,都需要學生和指導老師共同參與。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能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創造理念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師生間的關系自然也更加和諧,有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教師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在課堂上縮短理論知識的講解時間,將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空間。另外,教師要認識到現代信息網絡的重要作用。服裝設計專業是 “時尚” “流行” 的專業,而信息傳播速度最快、輻射范圍最廣的無疑是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緊抓行業發展脈搏,提高自身對時尚的敏銳度。不僅如此,線上學習能為學生提供海量信息資源,教師經過挑選后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資料,無疑能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的學習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可得到極大的提升[7]。
服裝教學組織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確定主題、創意設計、優化設計方案和籌備比賽4個階段。
首先,確定主題階段。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對競賽主題進行評估和初篩,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設計的主題。在此階段,教師需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創意,并鼓勵學生發表自身觀點,如對服裝設計方向的意見、對款式的選擇、對材料的看法以及地方文化的融入等,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對服裝設計的理解由單純的 “漂亮衣服的設計” 進化為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其次,創意設計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散設計創意思維。在對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后,分組討論,隨后開展小組式 “頭腦風暴” 活動,集思廣益。在此階段,教師需幫助學生形成團隊意識和規則意識。服裝設計并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是團體的工作,小樣設計、材料采買、樣圖繪制、作品打樣、成衣制作等均需大量精力,教師要把握這一環節,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再次,優化設計方案階段。服裝設計的完成是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一次次打磨和改良,要求設計者不斷從細節出發,完善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幫助學生以樂觀的心態應對設計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最后,籌備比賽階段,常規的服裝設計大賽普遍分為初賽與決賽兩個階段,學生提交的設計作品入圍后,就等于進入了決賽的籌備期。教師要為學生科學地規劃時間和鍛煉其答辯能力。一般在面對評委進行答辯時,學生的情緒和思維能力是成敗的關鍵因素。只有模擬答辯場景進行反復訓練,才能達到明顯的練習效果[8]。
設計競賽主題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根據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而定的,其對學生的要求也是行業對設計者的要求,將設計競賽與課程教學相結合,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教學與行業發展脫軌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教師要以行業發展趨勢為導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將設計競賽主題融入 “服裝設計基礎” 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服裝設計行業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