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飛月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直腸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發病部位為直腸黏膜上皮,致病原因多與遺傳或是環境等因素有關,發病人群多集中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由于其身體機能的不斷退化導致免疫力下降,更易患病[1,2]。既往,臨床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為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但因其創傷比較大,患者術后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期,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耐受能力比較差,手術存在很大風險,預后效果不佳[3,4]。近些年,腹腔鏡微創治療技術得到了臨床的認可和重視,因其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療效顯著、風險性低、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直腸癌的治療[5,6]。鑒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對照,探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直腸癌患者的炎性因子、血清應激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用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治療的100例老年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50例)及研究組(n=5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73歲,平均年齡(62.19±2.13)歲;病程2-8個月,平均病程(5.19±2.13)個月;病理類型:浸潤型13例,腫塊型18例,潰瘍型19例;研究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最小51歲,最大74歲,平均年齡(63.56±2.37)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5.47±2.70)個月;病理類型:浸潤型14例,腫塊型19例,潰瘍型17例;對比2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用于此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通過腹部CT、B超、結腸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的患者;(2)有手術指征的患者;(3)無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4)神志清醒、無精神類疾病能夠配合手術治療的患者;(5)沒有手術禁忌癥;(6)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腸梗阻或是穿孔等其他類別腸道疾病患者;(2)有心、肝、腎等身體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3)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手術的患者;(4)合并其他器官惡性腫瘤且擴散的患者;(5)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6)有腦血管類疾病或是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待患者全身麻醉后,從其下腹部切開進入腹腔,分離直腸系膜血管,清掃淋巴結后切斷腸管,將病灶全部切除,吻合腸管,檢查有無出血現象,清洗腹腔,做引流,最后關腹,完成手術。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及抗感染治療。
研究組給予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根據患者腫瘤的位置確定患者的體位,建立氣腹,并維持腹部壓力為14~16 mmHg。分別做主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置入操作器械,做觀察孔,置入腹腔鏡。而后掌握腹腔情況后評估手術的可行性,對直腸系膜、側腹膜以及大網膜進行游離,并對血管根部及周圍組織的淋巴結進行清掃,而后將腫瘤切除。吻合腸管,清洗腹腔,常規引流后關腹,手術完成。術后護理及治療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變化情況比較。采取患者靜脈血,大約4 mL,進行離心分離,選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包括TNF-α、CRP、IL-6;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清晨給予患者靜脈采血5 mL,利用流式細胞儀對患者免疫功能進行檢測,包括CD8+,CD4+、CD4+及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水平;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應激指標水平。采取患者靜脈血4 mL,給予離心分離,檢測方法同對照組,對血清應激指標水平給予檢測,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皮質醇。
1.5 統計學方法

2.1 比較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變化情況
2.2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后,研究組免疫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
2.3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應激指標水平
治療后,研究組血清應激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應激指標水平
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仍以根治性手術為主,以往常用的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雖能將腫瘤病灶清除,但是由于將腹腔打開,具有一定的創傷,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比較大,手術風險高,術后恢復時間長,患者容易出現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效果[7-9]。近些年,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應用于臨床,因其創口小,術中出血量小,手術過程中視野清晰,能更好的將病灶清除完全,風險性低,術后恢復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受到臨床的青睞[10]。
本研究中,2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能夠更好的降低患者炎性反應。直腸癌的發生與炎性反應有關。TNF-α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其合成和釋放能夠影響其他細胞因子水平,關系到癌細胞瘤的發展及轉移;IL-6能夠加速腫瘤細胞增殖,參與癌癥的形成;CRP能夠反映炎性反應情況,在應激狀態下水平能夠明顯升高。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視野清晰,能夠更好的清除腫瘤,對機體的應激反應小,明顯的降低患者的炎性反應;治療后,研究組免疫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CD4+細胞是調節機體免疫反應的樞紐細胞,具有抗腫瘤的作用;CD8+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病毒的作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切口面積小,縮短了臟器與空氣接觸的時間,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2組血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能夠提高患者血清應激指標水平。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由于創傷刺激會激發應激反應,導致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皮質醇的含量增加,但是,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創傷小,因此產生的應激反應小,雖然血清應激指標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明顯低于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更具有安全性。
總而言之,對于老年直腸癌患者給予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能夠使患者的炎性因子降低,血清應激指標及免疫功能得到明顯的提高,臨床意義顯著,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