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雋
(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上海 201812)
風險是指可能會產生偏離預期的影響,風險思維則是一種底線思維,也是一種突破思維,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用到風險思維。作為近年來人們突出關注的熱點問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需要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全要素中融入風險思維,識別、評價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有力措施,提前預防不利影響,降低發生風險,可防止非預期結果的出現,或將風險降到可承受的范圍[1]。近年來,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風險思維的運用在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體系、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及其生命健康安全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前,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處罰力度不大的現象,食品生產廠家在違法生產時帶來的收益大于處罰,較低的違法成本導致很多食品企業、不法商販等以次充好、偷工減料、添加違法成分等,從而出現假冒偽劣煙酒、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嚴重威脅[2]。
在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中,食品流通存在經營秩序不規范的問題,流通環節成為我國食品安全中最薄弱的環節,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導致一些不合格的食品在市場上流通;②很多出廠時合格的食品在流通過程中變成不合格產品,一些經營者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私自添加防腐劑、保鮮劑等;③在邊遠的農村地區“三無”產品泛濫,農村地區監管較難且農民法律意識弱,威脅我國農村消費者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截至2022年7月底,我國共發布了1 455項食品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從數量上看較為可觀,但在檢測標準方面存在不統一的情況,個別指標設置比較復雜,檢測費用較高。此外,與流通方面有關的標準和生產與加工等有關的標準數量相比較,流通方面的標準數量顯得不足,盡管食品生產符合質量標準,但由于食品流通量大,流通環節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難以得到保障。此外,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存在監管機制不健全的問題。①當前我國食品行業產品種類復雜多樣,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一定難度。②需加強監管力度,且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較多,不時會出現無人監管或交叉管理的情況[3]。
部分食品企業缺乏自動化、機械化的食品生產設備,仍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食品生產工作者自身衛生與食品質量有著必然聯系,由于這些企業只關注效益,對于食品生產過程中員工的衛生消毒情況漠不關心,導致生產的食品受到細菌等污染。此外,食品的加工設備與儲存條件等影響食品質量安全,很多企業在食品儲存方面沒有達到標準,導致食品變質等情況。因此,食品企業因缺乏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導致食品從生產到流通等過程存在諸多安全風險。
將風險思維運用在安全管理體系中是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可對當前食品質量管理體系中缺乏的風險分析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進而有效提高食品質量管理水平。在實際開展風險分析過程中,食品質量管理相關部門應結合相關質量標準和分析數據,不斷增加安全監測的范圍,結合不同食品質量要求制定相應的生產標準體系,同時確保生產食品的各個環節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管理,才能生產出與國內及國際生產標準相符的食品,從而促進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融入風險思維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與當前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相適應,通過積極協調食品的生產、質量等之間的關系,以實現保障民生的目的。對于企業而言,良好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能夠為食品生產等過程提供有價值的數據資料,企業可充分利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通過對相關指標進行監測和控制,制定出嚴格的生產標準,確保食品生產安全。此外,通過融入風險思維,食品生產企業可更加重視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不斷強化以消費者為本的食品安全意識,不斷規范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及儲存等過程,嚴格地執行食品質量管理規范,從而促進我國食品質量管理工作得到提質增效[4]。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而言,運用風險分析與管理,可使其在食品生產監管中更加了解生產企業的情況,有利于抓住重點風險管理對象,更加有效地對食品生產進行監管,有效解決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
通過運用風險思維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有利于我國在食品的生產及儲存等各個過程均建立科學的安全預警體系,相關監管部門可根據預警體系開展針對性的執法監管,生產企業則可通過風險分析數據對相關環節進行及時糾正,確保食品生產等環節得到有效監管和質量控制。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風險分析融入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已成為必然選擇,是避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有效提高我國食品監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決策。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了要嚴格落實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根據相關標準進行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我國的食品質量管理得到進一步夯實,有效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合法權益。
要想充分利用好風險思維,就必須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風險防范制度,基于健全的風險評估和防范機制,才能有效提高安全風險分析的質量,能夠促進監管部門及企業科學有效、有計劃地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分析。①需對相關的國家和國際標準進行深入分析,掌握各個行業對于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標準及規范等。②需了解人們對于不同食品的質量要求,不斷對風險評估指標和過程進行優化。③需要提高開展安全風險分析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讓其開展公平公正的食品安全風險工作[5]。④針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結果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最大化地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促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實現安全信息共享的重要途徑,能夠讓安全風險分析的數據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這也是食品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必要的風險交流,有助于促進食品跨區域地監管,強化食品質量管理過程,讓風險分析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實現自身的價值。風險交流可通過公示制度或座談會等形式,讓人們更加了解食品生產中的安全風險點及防范方法,通過風險交流為人們答疑解惑,有效促進食品安全維穩工作的開展。同時,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也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體現。
食品生產安全風險分析可指導食品生產全過程,為了促進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更加規范及準確,需將食品安全風險監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①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需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標準及風險監管制度,確保這些管理體系和制度的全面落實,這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6]。②開展風險分析的工作人員應根據不同食品安全標準及安全風險評估辦法,不斷積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經驗,為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理論基礎。③生產企業需要建立良好的責任意識及風險防患意識,根據風險分析結果,不斷協調食品生產和安全風險之間的對應關系,提高自身安全風險防范意識,能夠根據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開展針對性的食品質量監管。④企業有必要根據不同生產環節及風險分析環節建立相應的追責問責制度,確保食品生產各個環節健康有序地進行。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威懾力量。我國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安全風險方面的內容比較少,缺乏法律法規支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工作,因此立法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方面內容的補充,并做好必要的修訂工作,同時要廢止、調整落后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法律法規,從而最終形成一套整體且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規,促進安全風險分析及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工作的開展,從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我國越來越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中運用風險思維可對食品生產過程進行及時的風險監測和防范,這是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舉措。同時應該充分利用風險思維開展必要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有助于進行食品安全監管、風險評估與風險防范等工作,整體提升食品質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