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奕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如“毒大米”事件、腳踩酸菜事件等。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治理模式已在治理實踐中暴露出種種弊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2022年8月《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四五”規劃》發布,指明了“十四五”期間食品安全工作的大體方向。二十大報告多次強調食品安全,對糧食安全問題給予強烈關注,同時突出了共同治理在社會治理中的關鍵作用。
鄉村振興作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舉措,在國家戰略全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源頭,只有源頭安全才能保證整個食品行業的有序、快速、安全發展[1]。但食品“從農田到餐桌”鏈條長、風險大、隱患多,加之農村是社會治理的薄弱一環,因此農村的食品安全態勢整體上落后于城市。受制于人才、教育等因素,農村食品安全治理總體進展緩慢,各個主體之間配合并不默契,難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如何培養社會公眾以及相關主體的治理共同體意識,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推進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培養的主要策略,有利于為構建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提供可借鑒的建議。
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更強調合作和共識。因此,在社會治理領域打造中國式社會治理共同體、講好中國治理故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全新語境。
2015年4月24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提出了社會共治的理念,并對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幾類主體做了責任的明確與劃分[2]。基于此,可把食品安全社會治理共同體定義為在食品安全管理全過程中,按照政府主導、生產經營者負責、食品行業協會自律、媒體監督、公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各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行為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1.1.1 治理共同體
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期,早在1887年滕尼斯就將“共同體”與“社會”這兩個概念分開來,他認為共同體可以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之上的群體(家庭、宗族),也可以是小的、歷史形成的聯合體(村莊、城市)以及思想的聯合體(友誼、師徒關系),且“共同體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體可被定義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聯合體[3]。
治理共同體作為一個社會建設領域的新概念,是治理和共同體的結合,是共同體的有機衍生。總的來說,治理共同體就是在若干原則的指導下,明確劃分和界定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民個體之間的社會事務治理權限,特別是凸顯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的社會主體性地位,也就是要構建各個主體平等參與社會事務、主體之間相互依存的共同體[4]。
1.1.2 共同體意識
共同體意識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穩定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以及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居民對自己在社區中的角色、義務和責任的認同),是社區賴以生存的基石。共同體意識從根本上來說不是管理層施加壓力的結果,而是社區居民之間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合作的結果[5]。
1.1.3 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
在現有文獻中,筆者發現針對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較少,但有文獻針對共同體意識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對本研究起到了一定參考作用。陳宗章[6]指出隨著劇烈的社會變遷,培育現代城市社區的“共同體意識”成為社區共同體建設的核心問題,良性的社區參與是形成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內原動力。楊志杰等[7]借鑒臺灣地區的相關經驗,主要研究城市社區治理中“社區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及培育方法。邱華[8]針對目前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面臨的現實困境,從3個方面提出了解決路徑。
綜上,本研究中的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是指農村地區居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對周邊地區食品安全治理的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達到良好的水平,形成對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共同治理的自覺性,包括豐富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居民對農村地區食品安全治理事務的參與積極性等,從而進一步充拓食品安全治理資源、引導建立安全有序的食品市場,推動食品安全共治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食品安全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一個價值共同體,同時也是行動共同體,其兼具治理主體的多元性、治理過程的協作性、治理成果的共享性這3個特點。
1.2.1 治理主體的多元性
共建,是以政府、公眾、食品生產者、食品行業協會等為代表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以往政府主導的“一元治理”模式,耗費社會資源多、治理效能低,不僅不能有效及時解決社會面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而且嚴重挫傷其他主體尤其是社會公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加依賴政府。王可山[9]指出食品藥品社會共治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管理復雜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多主體協同參與。因此,共建理念下的食品安全治理,旨在促使多元主體在共建的理念下結成利益共同體,進而達成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共識。
1.2.2 治理過程的協作性
共治,是指多元治理主體以人們的意志為基礎、以民主的途徑和方式,共同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強調治理過程的協作化。傳統的食品安全治理往往依靠政府的單向發力,易造成食品安全治理時空上的“條塊分割”,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劉飛等[10]指出任何單一的治理主體都無法單獨應對日益繁重的治理負荷,需要充分發揮國家、市場與消費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協同治理。同樣,共治理念下的食品安全治理,要求建立多樣的激勵機制,使各主體有更多機會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在食品安全治理實踐中激發治理熱情、盡到治理責任,從而產生“1+1大于2”的共同體效應。
1.2.3 治理成果的共享性
共享,是指多元治理主體共享社會改革發展成果,強調治理成果的共享性。傳統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缺乏合理的交流協商機制,難以準確回應人們的訴求,削弱了公眾對食品安全治理成果的認同感,極不利于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吳佳惠等[11]認為共享聚焦于食品安全治理目標,強調食品安全治理成果的全面性享有和全民性享有。共享理念下的食品安全治理兼顧效率和公平,旨在培養公眾良好的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使公眾體會到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理論上的愿景并不必然轉化為實踐中的政策行動。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創新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公眾參與渠道受限、制度性因素不夠完善以及公眾參與意愿較低等都制約了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的有效培養。
目前,由于經濟、區域等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居民參與食品安全共治的方式和途徑較為單一,且現行的參與渠道不足,參與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不夠,這都大大制約了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的培養,阻礙了食品安全共治局面的形成。
①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仍存在漏洞,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使部分公眾對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望而卻步。②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的相關制度框架不夠完善,公眾獲取信息相對有限。政府部門發布信息形式相對單一,導致公眾對官方發布信息缺乏關注度。③出于某種利益關系,有關部門沒有做到食品安全信息“全公開”,阻礙了公眾有效參與食品安全共治。
受限于傳統觀念以及受教育水平,農村居民對食品安全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農村居民存在較多顧慮,如維權是否需要支付高額成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能否成功維權等。部分公眾認為自己的投訴和反饋無法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解決,因而他們在遇到相關食品安全問題時,大部分會選擇忍氣吞聲、能忍則忍。這都大大影響了居民參與食品安全共治的意愿,阻礙了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局面的形成。
地方政府應積極拓寬宣傳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的新媒體矩陣,切實引導公眾依法維權、積極轉變自身觀念,以提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能力。①加強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宣傳,讓公眾在學習中增強維權意識、學習維權本領。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發布有關食品知識,同時在線下設置宣傳欄和LED屏展播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打通食品安全知識教育的“最后一公里”。②創新食品安全宣傳形式,政府及食品行業協會可組織人員深入鄉村,通過分享交流會、法律咨詢會等多種創新形式,以引導農村居民通過法治渠道和法治途徑投身食品安全共同治理。③積極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村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村民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在互動中營造“食品安全人人參與”“食品安全人人治理”的良好氛圍,以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的有效培養。
文化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價值標識和展開方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標識的形成過程既是各民族互動交往的聚合過程,也是文化認同和主體文化自覺的增強過程[12]。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對于高質量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促進公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農村開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過程中,可立足當地特色鄉土文化,用文化打造品牌、用文化留住鄉情,打造當地特色“食安文化”,更好地“聚民心”“興文化”,以推動公眾廣泛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3.3.1 挖掘意見領袖,鼓勵廣泛參與
意見領袖作為農村中的精英分子,擁有較多信息渠道,且文化水平高于農民群體平均文化水平,他們能夠解讀和傳播農村新政策、說服和引導村民、組織村民有效整合資源[13]。因此,要深入挖掘培養村民骨干以及意見領袖,廣泛發動村中有影響力的鄉賢、大學生群體等,以更好帶動其他村民參與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大環境中來,從而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通過凝聚共識、聯結多元利益以逐步培養村民的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
3.3.2 完善激勵機制,挖掘集體智慧
公眾作為社會的主人,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完善相關激勵機制,能激發公眾參與食品安全共治的積極性、形成廣泛利益共同體,以推動食品安全共治行穩致遠。
(1)獎金激勵機制。政府部門在制定相應獎金激勵機制時,要以科學性、規范性為原則,分層、合理地設置獎金、分配獎金。可通過提高獎金標準等措施激勵更多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激勵公眾在參與中培養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意識。
(2)舉報人激勵機制。近些年,社會上打擊報復舉報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部分居民“有話難講”“有口難開”。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急需完善舉報人激勵機制,用法律武器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增強人們的安全感,以進一步推動公眾共同體意識的有效培養和食品安全社會共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成本補償激勵機制。公眾的參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制約農村居民參與食品安全共同治理的積極性,因此降低公眾在參與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成本可有效激發公眾的廣泛、多層、制度化參與。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公眾的參與成本大于所能獲得的獎勵時,公眾就會放棄舉報或者投訴。當公眾舉報或者投訴成功后,公眾產生的費用和成本是私人成本,而公眾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