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信罪”,就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單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行為。“幫信罪”最常見的行為有買賣銀行卡、電話卡,架設GOIP,搭建賭博網站,發送小廣告推廣引流等。本文列舉部分案例,以更清楚地解釋什么是“幫信罪”。
6 月,甘肅省白銀市公安局白銀分局網安大隊接到線索:白銀區高某飛涉嫌從事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
經初步核查發現:高某飛伙同王某琪等人,在各類通訊工具中發布“激活、實名認證虛擬電話卡賬戶可以賺錢”等消息,招攬大量網絡人員注冊、認證激活電話卡,并通過即時通訊軟件聯系境外犯罪團伙,利用已激活的實名認證電話卡提供電話轉接撥打服務,幫助境外犯罪團伙實施詐騙活動。
2 月,高某飛在某群中看到一條小廣告,說激活一張流量卡就可以掙20 元,激活一張帶語音的電話卡可以掙100 元,高某飛心想掙點兒是點兒,就主動和發送小廣告的人(A 某)聯系上了。
A 某先是給高某飛發送了需要激活的電話號碼、ICCID 卡、PUK 碼,然后讓高某飛搜索紅某、二某、分某等虛擬運營商的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后,使用自己身份信息完成身份認證。
高某飛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認證了十幾個號碼,掙了400 元,賺取了第一桶金。但也由此邁出了違法犯罪的第一步,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干了一段時間,因為實名認證受到限制,不好掙錢了,高某飛又剛好看到群里有遠程接線撥打電話掙錢的事情,索性“轉行”。
主要就是準備兩部手機,按照詐騙分子的安排,轉接境外電話,每天定時定點開關機,保證手機正常運行就行了。
就這樣,高某飛賺了4 萬元,得意忘形。
高某飛自以為找了一份高薪工作,卻不知不覺,一步步踏入了違法犯罪活動的深淵。這種行為并不是簡單的幫忙性質,而是涉嫌犯罪。最終,公安機關查明高某飛伙同他人從事實名認證、轉接電話等活動,共計非法獲利8 萬余元,激活虛擬電話卡200余張,上述電話卡大多用于詐騙。
警方提示
想賺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也得看看賺錢的途徑是不是合法。不要輕易相信天上飛來的餡餅,應聘上崗時要問明工作性質,拒絕不當得利、違法得利,避免成為網絡犯罪活動的幫兇。
不管接到境內電話還是境外電話,不管是開門見山的,還是循序漸進的,只要是陌生人找你要錢的,都要謹慎應對,小心求證,否則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
詐騙團伙通常會先在網上招募人員,利用他們急于求職的心理,幫助實施引流詐騙活動。
“引流”團伙偽裝成各類“服務人員”,以線下掃碼送禮品、面對面掃碼或線上招聘、打電話、發送短信關注等方式發送誘導性信息,引導受害人進入詐騙微信群。
7 月,廣西柳州網安部門通過偵查發現,一伙可疑人員聚集在柳州市某小區內,形跡可疑。經查,他們都是某無營業執照“公司”的員工,一會兒扮演成“專業股票客服”,一會兒竟又成了“訂百人團體餐客服”,其實都是在網上引流,為的是進一步實施詐騙。
據了解,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或暫無工作的青年,開始都是在網上找兼職,慢慢便成了引流人員。他們從上線處接收一批電話號碼、“臺詞劇本”及微信群二維碼,逐一聯系到客戶,以“購物返利”“刷單返利”等理由,誘騙受害人掃碼進群,進一步實施網絡詐騙,從中獲利。
警方查明情況固定證據后,成功搗毀了這一詐騙“引流”窩點,現場抓獲4 名嫌疑人,查獲作案手機24 臺、電腦2 臺等作案工具一批。
8 月,寧波余姚街頭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免費送玩偶、紅包等為由頭,在菜場、商場門口等人流密集處,誘導群眾掃碼加好友。
余女士就是其中一員,掃碼后她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群內“接待員”發布點贊、關注等任務,聲稱只要做任務便會有返利。
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余女士嘗試了幾次,發現真的可以立即領取到小額返利。之后“接待員”便開始引導下載刷單APP,余女士照做,按提示進了圈套……做了幾單任務后,余女士的確小賺了一筆。這時,熱情的“接待員”又繼續推薦一項更大的任務,表示充值越多,傭金越多。
在高額返利的誘惑之下,余女士在該APP 里充值越來越多,可是傭金遲遲不到賬,取現更是反復提示錯誤,之前熱情的接待員也一改做派玩起了消失。這時余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受騙了,趕緊報了警。接到舉報后,余姚網安大隊立即開展偵查,迅速鎖定了一個團伙。
民警發現,他們在江浙一帶流竄作案,每個縣市只待一天,以免費送小禮品為誘餌拉人進群,為詐騙分子“地推式”引流,目標人群是20 至40 歲的女性。
經查實,這一團伙已經通過線下掃碼的形式組建了約500 個群組,每組建一個群,他們就可以從上線詐騙團伙處獲利150 元。另據調查,該5 名犯罪嫌疑人在余姚“地推”僅一天,就引流了40 個左右的群組,共約800 人掃碼入群。
8 月30 日晚,余姚警方組織警力開展集中抓捕,連夜出動,抓獲犯罪嫌疑人5 人,扣押作案手機8 部、銀行卡10 余張。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對5 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提示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電信網絡詐騙害人害己,公眾應增強法律意識,不要以為自己只是打打電話、拉拉群,這同樣是詐騙犯罪的“幫兇”,將面對法律的嚴懲。
生活中,遇到邀請進群、動動手指就可免費領取禮品獲得報酬等情況,請務必高度警惕,因為很有可能已經掉入詐騙分子設好的陷阱當中。
要牢記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警惕各種誘餌,謹防電信詐騙,如遇詐騙請第一時間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