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在春節期間上映,續寫電影《長津湖》中七連的故事,戰士們在美軍撤退路線上的咽喉之處——水門橋,展開一場殊死搏斗。歷史上志愿軍“三炸水門橋”到底有怎樣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座水門橋為何成為美軍的生死橋?
美軍眼中的“鬼門橋”
長津湖之戰后期,美軍一門心思想跑,志愿軍卻想“包餃子”——全殲美軍。水門橋是朝鮮古土里以南6公里處水力發電站上的一座便橋,全長不到10米,寬度不過5米,卻是美軍撤退的必經之地。如果志愿軍能夠成功炸毀水門橋,美軍就不得不放棄所有重裝備撤退,志愿軍便可以繳獲大量坦克、大炮、卡車。沒有了機械化運輸,數千名美軍傷員行動不便,只能向志愿軍投降。
對于美軍來說,這是座“鬼門橋”:過了,便可逃至興南港;過不去,將面臨被圍殲的危險。
在通向水門橋不到20公里的路上,美軍突圍的過程異常艱難。一路上,不斷有殺紅眼的志愿軍戰士拉響手榴彈,視死如歸地沖向他們……
當時,志愿軍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炸毀水門橋!而美軍陸戰第一師南撤的先頭部隊,早已在水門橋重兵布防。
1950年12月1日晚,擔任第一次炸橋任務的是20軍58師127團的一支偵察小分隊。他們對水門橋發起了突然性的攻擊,守橋的美軍措手不及,水門橋的部分橋面被炸毀。但美軍師長史密斯命令工程兵,用木頭修好了橋面。
與水門橋同歸于盡
12月4日,志愿軍乘夜第二次將美軍架好的橋炸毀,這次完全炸毀了橋面。美軍用近40輛坦克在橋的兩側布防,并配備許多輕重火力嚴加防守。與此同時,派工程機械部隊利用原橋殘留的根部和攜帶的鋼制材料,居然在一夜之間修起了一座鋼木結構的橋梁。美軍部隊看到了一線生機。
炸橋的老英雄姜慶云生前回憶:1950年12月6日夜,志愿軍27軍組織敢死隊實施第三次炸橋行動。時任80師240團3營7連連長的姜慶云擔任敢死隊隊長,帶領一個加強排和一個重機槍班約40人,反穿棉襖前進,讓白色的內襯成為雪地里的保護色。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幾公斤的炸藥,借著夜色向水門橋進發。
由于前兩次橋梁被炸,美軍加強了防守,增加了兵力。在距離橋頭40多米的時候,敵人發現了敢死隊,一梭子子彈打過來,3名戰士當場犧性,姜慶云和另外3名戰士受傷。姜慶云因大出血而昏迷不醒,但戰友們并沒有停止前進,繼續執行炸橋任務。他們用血肉之軀,把橋面連同橋墩全部炸毀,很多志愿軍戰士與水門橋同歸于盡。
“冰雕連”
美軍到達古土里時,一場猛烈的暴風雪來了。驚魂未定的美軍官兵在極寒中聽到了一個令他們恐懼的消息:極其險峻的隘口上,唯一可供通過的橋梁已被中國士兵炸毀。
根據陸戰一師的工兵參謀兼第一工兵營營長約翰·帕特里奇建議,美軍很快把新的橋梁組件空投到古土里,由古土里運到架橋的現場。架橋需要四套鋼制M2型車轍橋組件,但考慮到空投的損失,陸戰一師要求投八套。
12月7日9時30分,美國空軍八架C-119大型運輸機將八套組件空投到了古土里狹窄的環形陣地里,除了一套損壞、一套落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外,其他的安全收回。這些組件被立即裝上卡車,在重兵的掩護下,運往水門橋。
第二天,到達水門橋時,帕特里奇大吃一驚:中國工兵不知什么時候又炸掉了一截殘存的橋面,組件已無法達到斷裂面的寬度。美軍工兵在深谷中發現了一堆舊枕木,于是他們把枕木拖上來,架設臨時橋墩。經過一天一夜的緊張施工,美軍工兵部隊于9日下午4時架橋成功。
美軍現代化裝備快速反應的能力,超出了志愿軍前線指揮員的判斷力。12月10日,美軍1500多輛汽車和坦克從水門橋上通過,撤出長津湖地區。而作為第二道防線,此時在水門橋南岸擔任阻擊任務的志愿軍一個連,由于長時間潛伏,早已在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中全部凍成了冰雕!
長津湖之戰結束,這些最可愛的人以最慘烈的代價昭告世界——中國人民御敵于國門之外的誓死決心絕不動搖?。ㄕ浴侗鄙蠌V人物周刊》 夯石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