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國久負盛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以思維縝密以及塑造真切人物形象著稱,能夠?qū)⑽膶W情感融入文字,并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最終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喚醒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從朱自清散文集中選取優(yōu)秀片段,不斷發(fā)掘朱自清散文中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zhì),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達到傳承文學作品精髓的最終目的。
由于朱自清致力于發(fā)展白話,所以,其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據(jù)極為重要的位置。朱自清將西方文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相融合,最終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特色的散文風格。為日后其他作家的散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的文學自述,“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朱自清在自己的隨筆、日記以及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自己堅持自身的社會使命感以及熱愛生活的寫作主張。無論何時,在拜讀朱自清的文章時,都能夠體會到其一字一句中透露出的坦率真誠,以及內(nèi)心的那份自然和懇切。
一、文風清奇,貯存詩情
朱自清的散文從文學內(nèi)容來看,融合著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思想,與當時所流行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不同,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更多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時代光芒。雖然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許多橋段以很多的筆墨描寫主人公的彷徨與不安,以及對于時代的反思,但許多的情節(jié)也體現(xiàn)了朱自清本人的真誠與正直。將人性的光芒與文章內(nèi)容相融合,毫不掩飾地表達出朱自清自己對于文學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于文學人物心靈創(chuàng)造的向往,形成了具有朱自清獨特風格的文學作品。
而文學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真實情感。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這也正是朱自清的文章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的根本理由。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很難找出用華麗辭藻描寫人物、景象等的文學片段,這也正是朱自清文章的特點,朱自清認為,散文從不是以華麗的文學語言去打動讀者的內(nèi)心,而是用真摯的情感以及對于茫茫眾生相的細節(jié)描寫,將自己樸實的文學情感表達出來,并與讀者的心靈相融合,從而起到觸動人心的作用。在朱自清的文章中,無時無刻不透露著人性的光輝,文章至簡卻可述情思,無論是描寫場景、敘事或是抒發(fā)情感,朱自清的文學用語總是隨意吐出,并且在字里行間透出自己的文學個性。正如他在《一封信》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想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這是朱自清的情感變化。在《荷塘月色》中,通過對美麗景象的聯(lián)想,與文章的開頭、中間、結(jié)尾相照應,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另外,朱自清透過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捕捉荷花葉子和花朵的神情姿態(tài),描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朵表面的同時,表現(xiàn)出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景象,最終營造出一種朦朧的月下意境。
二、情景交融,淡成意境
朱自清散文的美,并不僅僅在于文章中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描寫,還在于朱自清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表現(xiàn)出生活的情景美感。選擇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捕捉平凡中的新意與詩情,集中創(chuàng)造獨屬于朱自清風格的藝術(shù)形象,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都能夠找到文章內(nèi)容蘊含的自身感受。另外,雖然朱自清在文章中描寫的生活內(nèi)容并沒有特殊的實際含義,是每個人在平常生活中都能夠遇到的實際場景,但正是因為這一文學特點,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讀者能夠在文章中找尋自己生活的痕跡,并與文中的情節(jié)產(chǎn)生共鳴。這也正是朱自清能夠用平凡的語言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朱自清的筆下,通常感覺不到文章的具體節(jié)奏,卻總是能夠在中心聚集點的附近,無形地感受到朱自清對于文章脈絡的把握,從而逐步了解朱自清文章詩意中的美。
例如,在《背影》一文中,描繪的情節(jié)不過是父親為兒子送行這一件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日常小事。而在朱自清的筆下,文章演化為一連串平凡而細小的事情,從主人公與父親為奶奶奔喪完,拓展到父親為孩子送行、看行李以及與商販講價等情節(jié),朱自清抓住了人物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與動作。用最樸實的語言對文章進行描述,從而呈現(xiàn)父親與孩子之間深刻的親子情感。如父親攀爬月臺時狼狽的動作,足以表達文章中父親的那份愛子之心,而對于孩子的情感描寫,則是寄托在了文章最后,即對于孩子的神態(tài)細節(jié)的刻畫,“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句的敘述,包含孩子對父親想要表述卻尚未表述的真實情感。使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作者對于不幸家庭的描述與同情,以及對于父親與孩子之間深深的親子之情的贊頌,還有對年華易逝的唏噓感嘆。在文章中,能夠體會到主人公對于父親逐漸老去的嘆惋之意,而這種復雜的文學情感,一時之間無法用語言傾訴,只能用真切的淚水平衡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文章結(jié)尾的這一次落淚使文章的情感得以貫通,使文章的情節(jié)與無數(shù)的讀者進行心靈的連接。另外,在文章的開頭,朱自清先用“背影”為題,突出了文章寫父親背影的主題,接著描繪主人公由于祖母去世,父親虧空,家境慘淡的文學情節(jié),交代主人公與父親相會的背景,使在旅途過程中,父親與商人小販砍價以及在火車上挑選座位等細節(jié)描寫與文章最后的背影主題相呼應。在烘托、反襯等文學特定手法下,表現(xiàn)出父親對于孩子的疼愛。在文章的最后,主人公懷念父親的背影,雖然自己在千里之外,卻始終能夠回想起父親那蒼老的背影,表現(xiàn)出主人公無法在父親身邊盡孝的痛苦以及遺憾,飽含主人公對于父親更深重以及更濃烈的愧疚之情。對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有力的回復,即《背影》的文學主旨不僅想表達孩子對于父親的懷念,還想深刻地表現(xiàn)父親與孩子之間雙向交融的親子之情。最能夠打動讀者的,往往就是那些表露在淳樸自然風格下真摯的愛。正如楊振聲先生在半個世紀前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只有了解大眾的樸素情感,才能夠用最真摯的語言去描繪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最終達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的文學效果,最終為讀者留下含蓄的詩情余味。
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在朱自清散文景象描寫中,經(jīng)常使用文中有畫、畫中有情的散文描寫方法,他習慣將自己的實際文學情感沉淀在景物描寫的過程之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效果。朱自清在為讀者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一種獨特的文學視野,在朱自清的許多散文作品中,讀者能夠體會到他所刻意營造的哀愁的文學意境,隨著情節(jié)的不斷深入,將主人公人格中的閃光點與自然景物中的情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情與景獨特相會的藝術(shù)境界。而這種藝術(shù)境界的創(chuàng)設能夠展示主人公的全部人格魅力,將美妙的情感意象作為主人公人格魅力的獨特外設,從而形成全新的精神內(nèi)核。在朱自清的文章中,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中獨特的美妙意象真實象征著不同人格的精神擬態(tài),或是主人公特定的情感描寫,最終形成了清秀俊逸的情感風格。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用巧妙的語言刻畫外界景象的獨特情感氛圍,寄托文章想表達的主體情感,最終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文學意境。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注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以古代詩歌的情調(diào)描繪中國南方春天的美麗景象。在文章中,綠草如茵、花木爭榮的景象描寫,不僅是為了觸發(fā)春天的美麗意境,還是為了描繪春天景物蘊含的生機與活力,寓意屬于春境中的人們能夠精神抖擻、辛勤勞作,收獲屬于自己的希望的美好愿望。《春》不僅是一篇景物詩篇,還是一幅蘊含春天獨特意象的美麗畫卷,是一首贊頌青春的美麗頌歌。文章在開篇就曾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利用散文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于春天的盼望之情。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是將春天擬人化,形成一幅具有春天獨特魅力的情景畫卷。而總分總的文學句式不僅描繪出春天的景象,還在勾畫出春天萬物復蘇的文學意境以及拓展讀者閱讀視野的同時,用不同的角度渲染了春天的可愛之處。在文章中第三個對春風進行描寫的地方,朱自清逐漸意識到春風是無形無味的,尋常的描寫方法是無法具體地描繪出春風的具體特點的。因此,朱自清在描寫春風的過程中,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春風對于萬物復蘇時起到的重要作用——帶來春天的氣息。正如南宋詩詞所描繪的“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是溫暖和煦的象征,所以,朱自清用母親的手對春風進行細致的比喻,強化了讀者對于春風的細致印象,且與上文描述的清風、流水相融合,形成了春天和煦的獨特意象。另一方面,朱自清將更多的鏡頭給予了春天中歡切舞蹈的人們。與春天的自然景象不同,春風中的人們構(gòu)成了一幅安靜且和平的春日和諧畫面,“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湊齊了一首盼春、繪春的形象贊歌。在文章的結(jié)尾,朱自清使用了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描繪春天是新鮮、活潑、美麗的象征,無論是誰,都應該去探尋春天的步伐,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與朱自清的其他散文相比,《春》在描寫過程中,更多地突出了景物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獨特語言風格的改變。與《荷塘月色》中描繪淡淡哀愁的情感不同,《春》更多是給予讀者輕松愉快的感受,奠定充滿活力的情感基調(diào)。
四、縝密構(gòu)思,巧妙布局
優(yōu)秀的散文總是要講究藝術(shù)的構(gòu)思手法的。在朱自清的文章構(gòu)思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獨具匠心的情節(jié)設計以及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例如,朱自清在描寫自然景物的同時,也在抒寫屬于自身的獨特情感,正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將自己淡淡的憂傷與荷塘的美麗景物相融合,形成一幅獨特的月下觀景的美麗景象。文章從朱自清由于自身煩悶而外出,到朱自清在月下觀看荷花的美麗景象,再到觀看美麗景象之后得到屬于自己內(nèi)心的感悟。正如文章所寫:“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這正是文章要描繪的一層精神境界。小滿不及大滿,大滿及時圓滿,在人生的追求中,不能達到自己最滿意的情況是人生常態(tài),只有在發(fā)展過程中,及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才能夠迎接未來要面對的挑戰(zhàn)。這即是朱自清描繪荷塘月色的景象之外,想提供的人生感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除了對富有詩情畫意的影像進行描寫之外,還時時刻刻用自身獨特的語言去訴說自身情感,將自己惆悵郁悶的情感融入細膩的景物描寫之中,獨有一番韻味,這也是朱自清抒發(fā)個人情感的一種方式。在達到不掩飾、不造作、不矯柔的三個要求之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達自己的文章情感。另外,文心是散文構(gòu)思的主要重點,也是朱自清在運用藝術(shù)手法將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進行概括的主要過程。
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朱自清根據(jù)文章的主題以及抒情的特點,將文章分為多幅春天的美麗畫卷,并且運用春天的主要意義進行相關(guān)的連接與描述。而在描述過程中,朱自清又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不同的藝術(shù)手法,使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最終在完成嚴謹?shù)奈恼碌耐瑫r,準確形象地突出文章的文學表現(xiàn)力,將無聲的景色描述成具有自身獨特形象的主觀意象,利用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的描寫,為讀者帶來輕松愉悅的閱讀享受,最終創(chuàng)設清新俊逸的閱讀環(huán)境。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高潔淡雅的藝術(shù)特點。在構(gòu)思與思考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文章描繪的主體不同,讀者可以感受曲折多變的情感變化、跌宕起伏的文學氣勢,以及美好的閱讀體驗。而在文章結(jié)構(gòu)的設計中,朱自清善于利用不同景物的意象與日常的敘述相融合,形成一幅獨特的絕美畫卷,幫助讀者在平中見奇、凝意雋秀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有限的文章內(nèi)容中無限地拓展了讀者的想象,從而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使文章散發(fā)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一.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J].青年文學家,2021(29):131-135.
[2]周曉慶.清新雋永·恬淡抒情——淺析朱自清散文藝術(shù)特色[J].赤子(上中旬),2015(01):45.
(作者簡介:曹茜,女,本科,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zhèn)中心小學,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