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敏 楊輝
摘要:在新課改革的背景下,上好一堂課變的尤為的重要,本節課以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的內容為載體,通過創新性設計,實際操作,及數形結合的雙通道方式,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使學生學習過程改善,學習方法靈活,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關鍵詞:整十數加整十數;數形結合;方法一致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小兔請客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具體情境引出加減法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數量關系及算法的理解。這一內容是在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后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計數單位由原先的“一”轉換成了“十”,其計算方法與10以內數的加減法相同。
教材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提出“一共有多少個果子?”,呈現10個果子放在1個盤子里,引導學生在計算時把一盤作為一個整體,在以“十”為計數單位的背景下,把整十數的加法轉化為10以內數的加法進行計算。隨后提出“還剩下多少個果子”,引導學生理解整十數相減的計算方法;在“認一認”活動中了解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實際生活中學生對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會計算,但只停留到的結果,對其背后的運算道理并不熟知,理解算理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難點。要突破這一難點,就要聯系前邊學習的10以內的加減法,突出單位變了,而計算方法不變的道理,同時注重課堂的實踐,讓學生在體驗、感知中學習知識。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在操作、思考、交流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并認識加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三、教學條件分析
1.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在一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有一定的基礎,需要給學生認知提供一個熟悉的情境即可。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小猴、小刺猬和小松鼠來給小兔慶祝生日,小兔先端來3盤果子。看到大家都喜歡吃,好客的小兔又端來2盤。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可以提一個關于加法的數學問題么?(板書:小兔請客)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故事印日,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二)探究與體驗
(1)活動一:整十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1.你有什么辦法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果子?”
列算式為:30+20=
方法一:3+2=5,30+20=50
方法二:擺小棒
方法三:計數器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聯系舊知,培養學生利用學習過的方法解決未知的問題的能力,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2.基于動手操作,理解整十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你們真厲害,都會算30+20=50了,為什么30+20的結果是50呢?這里邊有什么道理呢?前邊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用到了學具,現在請你用你的學具動手來擺一擺,也可以來撥一撥,讓別人很快就知道30+20=50。
方法一:先擺3捆,再擺2捆,合起來就是5捆,也就是50。
方法二:計數器的十位上先撥3個珠子表示3個十,再撥2個珠子表示2個十,合起來是5個十,也就是50。(板書方法一、方法二)
師: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擺,不一個一個的珠子撥呢?
小結:對,我們現在在一捆一捆的擺,十位上的一個一個的撥,都是在以十為單位進行計數,以十為單位計數更簡捷,更方便。
師:我們先前知道3+2=5,所以我們就知道30+20=50,為什么這樣算呢?這樣算有什么道理呢?這樣的計算與以前的3+2=5,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聯系呢?
小結:以前是以“一”為單位進行計算,現在是以“十”為單位進行就算,單位不一樣了。但是都可以用同樣的算式來解決。(板書:3+2=5,30+20=50)。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如何計算,引導學生明白整十數加整十數的算理,為后續的減法計算做好鋪墊。)
3.練習
50+30=80(5個十 + 3個十 = 8個十)
70+20=90
60+70=130(6個十 + 7個十 = 13個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完成計算,并能夠說出為什么要這么計算,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十數加整十數算理的理解。)
(2)活動二:整十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依托學生加法的經驗和知識積累解決整十數相減的問題,加深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
師:小刺猬太高興了,把一盤果子都扎到了背上,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嗎?“還剩多少個果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50-10=40。你能不能不擺小棒,不用計數器,先在心里想一想,為什么50-10=40呢?把你的想法給同桌說一說。
生:5個十 – 1個十 = 4個十,所以50-10=40。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30+20=50,50-10=40用到了前邊所學的3+2=5,5-4=1。我們在算的時候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呢?單位變了,方法沒變。
小結:我們以前是以“一”為單位進行計算,即個位與個位相加,現在我們是以“十”為單位進行計算,即十位與十位相加。雖然計數的單位變了,但計算的方法不變,我們都是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
(設計意圖:通過對加法知識的鞏固,直接解決減法問題,是對思維的一種拔高,更能體會整十數相加減的算理。)
(3)認識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其實,我們加法算式與減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在加法算式中的一部分叫做加數,另一部分也叫做加數,得數稱為和;減法算式中的總數稱為被減數,去掉的部分稱為減數,另一部分稱為差。
小結:我們的加法與減法是有聯系的,在知道了各個部分的名稱之后,更加方便我們以后研究加法與減法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聯系先前所學的加法算式與減法算式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與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理解。)
整節課教學環節設計清晰,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遷移解決新的問題,同時延伸到了更大數的計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積累有關相同單位才能相加減的道理。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M],北京示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陳隆升.基于學情分析視角的課堂教學轉型[J].教育發展研究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