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紅
摘要:孩子喜歡動物,向往自由的生活,當他們對幼兒園中關養動物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教育者應立足兒童立場,理解孩子對動物的共情心理,支持孩子學習探究的品質。兒童立場一方面從避免跟隨“成人的邏輯”積極響應“孩子的關心”,另一方面從感受生命成長的自由去理解遵守約定的束縛。以生命健康成長為方向,建構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權衡自由性和自控力,探索生存能力和生活需求的課程,從而激發幼兒感悟生命健康成長的意義。
關鍵詞:自由 ? ?規則 ? ?兒童立場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5-
一、緣起
一天中午散步時,看到小羊被拴在樹樁上使勁地想往外掙脫,陽陽說:“小羊為什么被拴住了,它一點都不開心。”又經過雞鴨、兔子棚時,佳佳說:“小兔被關起來了,不能出來玩,真可憐。”玲玲說:“是呀,還有小雞小鴨都被關起來,肯定很沒勁。”“老師老師,可以放它們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嗎?”我該怎么回答他們呢?回答可以的話,小動物們被放出來后可能會走失;回答不行的話就背離了孩子的情感認同。于是,我建議:“你們提出的想法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討論一下。”
二、討論
回到教室,就圍繞“小動物在飼養區中生活,你們覺得它們的心情怎么樣?”話題來談論。玲玲說:“它們不開心,不能自由行動。”恒旭:“不開心,它們不能出來呼吸空氣。”追問:“有不同意見的嗎?”。逸晨說:“我覺得小兔子開心的,幼兒園里小朋友和阿姨一直給它們喂青菜,喂水。”雨欣說:“我也覺得母雞開心的,因為小朋友經常去看它們、照顧它們,和它們聊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只有去聆聽孩子的語言,去解讀孩子的心聲,才能以兒童為本的立場來生成課程。
三、分析
從案例中可以了解孩子對生活的關注,對情感的認識。結合孩子們的話題來分析,陽陽說:“小羊為什么被拴住了,她一點都不開心。”說明她在質疑成人為什么這么做。佳佳說:“小兔被關起來了,不能出來玩,真可憐。”她覺得小羊關在兔圈里,心里是不開心的,除了質疑還有同情。還有的孩子說“老師老師,可以放它們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嗎?”他們把自己的情緒移情到動物身上,產生了對動物朋友關心的情感和幫助的愿望。從表達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情感從不理解到同情再到關愛,這是一個產生、發展、升華的過程。老師抓住這次契機,通過聊天、談話來引導、支持孩子向積極的心理和健康的情感發展。對于這個話題的思考,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建構課程。
1.避免跟隨“成人的邏輯”,積極響應“孩子的關心”
在江蘇省幼兒教育系統推進課程游戲化之后,幼兒園老師們的“兒童觀”在不斷轉變,她們逐步具有關注孩子的情趣和想法的教學機制,但是對生成的話題要從跟隨“成人的邏輯”轉化成“孩子的關心”還把握不夠。當問題的答案不能滿足孩子情感認同時,如果老師以權威性的作答,除了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還會壓抑孩子情感表露的信心。這時老師一定要避免“成人的邏輯”,走進孩子聆聽話語,解讀孩子的話音,尋找適宜的教育策略。
2.感受生命成長“自由”,同時遵守約定“束縛”
自由、快樂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看見小動物束縛著,產生同情。教育是為了建構幼兒未來發展的平臺,學校是社會的一個模型。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有著行業的約定和規則,要讓社會有序、良性地發展,必須要制定并遵守特定的約定。為了讓環境更優美、讓生活更有序,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創造條件,去遵守約定。
四、思考
1.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案例中的孩子們樂意關注身邊的人和物,帶著情感去揣摩朋友的心情,還愿意想辦法幫助朋友獲得快樂,這是積極心理的表現。所以,老師更需要引導孩子了解如何科學地照料小動物,讓它們在幼兒園里健康成長。首先可以鼓勵他們去采訪一下飼養阿姨為什么這么做,實踐采訪可以促進和提高孩子語言能力和探究意識。然后,提供支持和幫助,例如提供圖書、視聽資料,邀請有飼養經驗的爺爺奶奶來介紹。從小動物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習性喜好等方面調查、商討,總結出最科學、最健康的照料方法,再去分析圈養動物方法是否合理。最后,鼓勵孩子們開展照顧小動物的實踐體驗。如果孩子們親歷了一次這樣的體驗過程,相信對他們自己的健康生活作息也會感同身受。
2.權衡自由性和自控力
孩子的天性是向往自由空間,他們自然對小羊的反抗產生同情。小羊想走出羊圈那是它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是自主性的表現。而飼養阿姨讓它在固定的時間拴著固定的地方,這是培養它自律的習慣,是自控力的養成。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員,自主性和自控力都要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健康成長。
3.探索生存能力和生活需求
生活中有很多流浪動物的故事,主人家的小狗長到會吃飯了,主人就把它帶到離家很遠的地方,讓它自己生存。這時,有的小狗可以自己生存,還有的小狗不具備生存能力,它們找不到食物,也不會避讓車輛,就會發生意外。幼兒園里的小羊、小雞、小孔雀有的也是這樣,它們沒有父母照顧,需要人類的飼養。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出去在外流浪,可能會發生危險的事情。
縱觀人與動物共存的歷史,歸納動物的兩類生活方式,一種是圈養動物,另一種是野生動物,這兩大類動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和人類一直生存至今,是因為他們都能給予對方所要的需求。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生物各取所需,共同鏈接在一張社會網中,才能創造最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201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