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姣
摘要:認知語言學是運用認知科學的理論來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是“現實—認知—語言”,即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要建立在對現實的理解和體驗之上的。但是在傳統的日語教學中,往往只注重知識點的講解,而沒有將語言能力的培養提高到認知和思維的高度來進行理解。本文將從認知言語學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通過使用隱喻,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快速理解掌握目標語言。
關鍵字:認知語言學,隱喻,日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的理論介紹
1.1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介紹
認知語言學認為我們認識世界是從具體的身體經驗開始的。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周邊的具體事物進行感知,由此獲得經驗,進而在大腦中抽象形成關于該事物的意象特征。 由于認知語言學是從人類“認知”和“語言”兩方面來進行研究的,所以認知語言學不僅僅關注語言同時也關注使用語言的人,不同的語言中作為認知主體的說話者對事態把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1.2 認知語言學的隱喻
傳統往往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以 George Lakoff(喬 治·萊考夫)和 Mark Johnson(馬克·約翰遜)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工具。語義不是簡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了千變萬化的新現象,屬于人們的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可見隱喻是人類的思維現象,是一種認知方式。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常利用自己熟知或較為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來形成對自己不怎么熟悉或把握比較困難的領域的經驗,在舊的物理表層認知一個詞匯后,通過某些特定語境激活了新的認知,從而產生新的義項。 隱喻的本質就是由于相似性,而將一個認知域(始源域)的 概念投射到另一個相似的認知域(目的域)。某個字不同的含義構成一個語義類別的單詞。這些字義有中心義和非中心義之分,義項與義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下,這種聯系就是通過隱喻機制建立的。字詞的語義演變可以歸結為“形象思維”,即圖式聯想。某個形象在大腦中產生了一定的概念圖像,可以是一種實化的圖像,可以是一個場景亦或是一種特殊場景中的感受,于是由這種思維引起的一系列的認知和心理體驗觸發了詞義的演變。語言在一定的語境中產生,又在一定的語境中變化,受到了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又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的認知思維在起作用。
二、認知語言學角度下的日語教育
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語言能力并不獨立于其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習得需要依托相應的認知能力。試想,如果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做基礎,人們又怎么能學會表達,又如何用語言去描述具體概念呢?
與生成文法不同,認知語言學以語境為中心,強調意義。從認知言語學立場來看,意義和語用之間、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線。雖然我們相信語法形式與其所代表的意義、詞匯形式與其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只存在恣意的關系,而這種聯系只能通過背誦或練習來記憶。但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來看,實際上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系。在日語學習中需要背的內容很多,但是如果帶著認知語言學的思路去學習,就會減輕學習者的負擔。因此在日語教育中,認知言語學的作用也被寄予厚望。
在本文中,將圍繞著認知語言學的隱喻及其在日語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的論述。
2.1多義詞的習得
一個詞有多種含義,則被稱為多義詞。而隱喻表達與詞義產生的過程密切相關,當一個詞有多種含義時,其中一些可能是隱喻意義,而另一部分則是是這個詞的基本意義。但是,很難明確區分一個詞的意思是否是隱喻表達。在日語教育中,如果首先教授多義詞的中心含義,則可以使抽象、比喻的含義更容易被猜測,也可以更好地得以保留。多義詞被廣泛的使用在日語教育場景中,因此深刻理解多義詞,特別是其中隱喻的意義,有利于學習者精準表達內容。
2.2慣用語的習得
慣用語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各組成部分字面意義的綜合,而是通過一定的機制,將各組成要素的字面意義及其功能進行衍生而構建。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而是人類用來概念化經驗或世界的基本框架。既然慣用語的意義也是基于親身經驗進行傳播的,那么在進行教學時,如果從隱喻的角度來進行解釋,則更容易理解慣用語的由來。慣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被人們熟知并且常用,因此理解慣用語,更有利于語言的傳播。
2.3對話的習得
對話可分為上下文類型(例如專業性、親密性),交互類型(例如以話者為主的演講、以意見交換為主的交流)。在溝通困難的情況下,人們常常使用隱喻去調整表達。在談話中,隱喻的作用不僅僅是對直接表達的轉述,沒有隱喻,很多事象就就難以表達。換句話說,隱喻不僅可以轉述某事,還可以向聽者傳達更豐富的情感。說話者不僅能有效地向對方傳達想說的話,而且還能創造更靈活的對話場景。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基于自身擁有的經驗在思考隱喻,但是當我們在觀察隱喻在談話中如何被使用時,總是能發現話者在一邊有意識的對聽者產生影響,一邊進行交流。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比如在傳達知識的場景中,話者會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傳達。為了給對方創造一個清晰的印象或意向圖式,話者會假想聽者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來表達隱喻,并且話者使用的隱喻會因社會語言文化而異。根據先行研究,在教育環境中,每 1000 個單詞就有27個詞是隱喻。根據課程主題不同,這個比喻的頻率從40到15不等。
2.4文章
眾所周知,隱喻表達不僅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經常使用,而且在文體句子中也頻繁出現。日語學習者通常很難在文脈中區分出什么是隱喻,什么不是隱喻。而且,很難說出隱喻的含義。這是因為存在于詞、詞組和句子各個層次的隱喻在形式和意義的關系中表現復雜,而且它因文化而異。如果不能準確理解語言的隱喻表達,也就很難正確理解句子。因此,隱喻表達對于文章的結構、文章構造來說,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通過課堂上的陳述、解釋和總結獲得的概念隱喻知識,可以促進目標語言中各種隱喻表達的記憶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理解隱喻表達的能力。此外,在日語隱喻表達的習得中,語序、句法關系等母語知識的運用也不容忽視。如果說能主動激活隱喻思維是人腦的一個特點,那么在日語教育中,讓學習者能主動利用母語和目的語的概念隱喻知識,也將收到不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荒川洋平·森山新(著),「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応用認知言語學」凡人社 2019
[2]池上嘉彥·守屋三千代(編著),趙蓉,李珍,王源,梁爽(譯著).「如何教授地道的日語—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3]王寅(著).「什么是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張敏(著).「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