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殷 茜

人才興則國興軍興,人才強則國強軍強。我黨我軍歷來重視人才建設,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不斷堅定發展方向、突出發展地位、創新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生態,探索出一條我軍特色的人才建設道路。這一實踐路徑,深刻反映了我軍人才建設的鮮明特征、內在規律和寶貴經驗,集中體現了我黨我軍人才建設的重要思想、立場觀點和科學方法,為奮進人才強軍新征程提供了豐厚理論滋養和強大實踐動力。
我軍自誕生起,就將人才建設置于黨的領導之下。黨在南昌起義部隊中建立起黨的制度、成立黨的組織,明確黨的組織是一切組織的根源、黨的作用高于一切;“三灣改編”創造性將黨的支部建在連上,規定部隊一切重大問題都要經過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古田會議決議規定了包括干部工作在內的一切重大問題,必須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群眾去執行,這些規定為黨管人才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制度基礎。全民族抗戰時期,我黨堅持對軍隊的獨立領導,著眼維護統一戰線大局雖取消了軍隊黨的各級委員會,但仍始終將干部管理在內的重大事項列入軍政委員會討論決定,從組織上保證了軍隊人才工作牢牢抓在黨的手中。1945年黨的七大決定重新建立軍隊各級委員會,1947年我軍起草了第一個黨委會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會條例草案(初稿)》,從制度上確立了黨管干部原則,成為此后我軍人才建設一以貫之的根本原則。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我黨我軍探索形成了“德才兼備”的人才選用標準、“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工農分子知識化、知識分子工農化”的建設方針、戰爭實踐鍛煉與院校教育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一系列黨管人才的方針政策和方法路徑,吸引匯聚了大批優秀人才投身革命隊伍,培養造就出大量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杰出軍事人才,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強人才保證。新世紀新階段,我黨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人才的強勁需求,在堅持黨管干部基礎上,與時俱進提出黨管人才原則,為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國家和軍隊事業中來提供了根本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管人才被賦予強國夢強軍夢新的時代內涵,我軍站在推進強軍偉業的戰略高度,歷史性地把人才強軍納入強軍戰略布局,更加注重黨管人才戰略籌劃,不斷健全黨管人才運行機制,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實踐表明,堅持把人才建設擺上軍隊建設全局的戰略位置,推動人才建設優先發展,是我黨我軍一直秉承的重要理念和鮮活做法。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曾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現有骨干還不足以支撐斗爭的大廈,還須廣大地培養人材”,“有計劃地培養大批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戰斗任務”,這充分表明我黨我軍早已深刻認識到人才對取得武裝斗爭勝利的極端重要性。在實踐中,我黨我軍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吸引社會各階層進步人士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紛紛加入革命隊伍。經過黨的教育培養,他們很多人快速成長為胸懷革命理想和政治抱負、具有遠見卓識和犧牲精神的民族精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中堅力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我軍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為滿足對各職各類軍事人才的緊迫需要,超常選拔地方人才投身軍隊正規化建設,將大批地方科研人員、教師和大學畢業生補齊到軍委機關、各軍種和軍事院校新組建機構的編制缺額上,極大充盈了我軍人才隊伍。特別是感召一大批海外科學家、高端人才克服重重阻力回國,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軍事人才地位日益凸顯,我軍把培養大批高素質軍事人才作為戰略任務,先后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先發展”“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寶貴戰略資源”等重要論斷,并把人才建設放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戰略布局下系統運籌、融入國防和軍隊深化改革進程中一體推進,加強戰略籌劃和頂層設計,在目標上從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到“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再到“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在路徑上從建設“五支隊伍”到“四個方面的人才”再到“四類人才”,以關鍵人才引領重點突破,推動人才建設創新發展,形成各類人才沿不同路徑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全新格局。
我軍人才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戰斗力標準、強化戰斗隊思想,緊緊圍繞能打仗、打勝仗抓人才建設,牢牢把握戰火洗禮、實戰訓練、院校培養的有效路徑,不斷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強軍勝勢。革命戰爭年代,我軍輾轉于硝煙彌漫戰場,在炮火紛飛中以強大的敵人為“老師”,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斗實踐中鍛煉人才。毛澤東曾指出,“革命戰爭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在長期戰爭環境中,我軍把血雨腥風的戰場當成經驗獲取的訓練場,以戰教戰、邊戰邊學,打一仗、進一步,不僅鍛造出眾多久經殘酷斗爭考驗、具有革命首創精神的各型各類軍事人才,還創造性地解決了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武裝如何快速培養大批軍事人才的問題。雖然我軍長期處于時間不固定、地點不固定的轉戰狀態,但始終沒有放棄正規化辦學,在院校教育培養上下大本錢、大功夫,創造性走出一條流動辦學、學戰結合的院校建設路子,先后成立了各級軍政訓練班、教導隊,創辦了隨營學校、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為提高人才軍政素質、壯大軍隊人才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在全民族抗戰期間,院校培訓的干部就達20 余萬人,被譽為“制造抗日干部的烘爐”。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軍隊人員文化水平低、現代軍事專業知識少的不足,我軍開始著手和大力推進正規化建設。一時間,各級各類軍事院校在全國蓬勃興起,大練兵大比武等軍事演訓遍布大江南北,軍隊人才建設正規化水平大幅提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國際戰略環境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軍發展戰略隨之重新定位,從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針對打現代戰爭能力不夠問題,我軍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明確以教育訓練為中心、以軍事訓練為重點的指導方針,著力提升軍隊人才隊伍備戰打仗能力。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軍適應新軍事變革和戰爭形態演進,以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為重點,體系性布局軍事教育培養工作,開展常態化實戰化軍事訓練,逐步構建起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聚力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不斷夯實強軍興軍人才支撐。
在不同歷史時期,我軍人才政策制度探索創新從未止步,人才建設環境營造優化從不斷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迅速壯大革命力量、持續鞏固革命政權,我黨我軍逐步建立了人才吸引、選拔、培養等制度,通過選派黨政人才到軍隊工作、從士兵中提拔干部、從俘虜中遴選人才、大膽使用知識分子等途徑,不斷豐盈我軍人才隊伍。全民族抗戰期間,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基本定型,建立起選人、育人、用人、管人等系列制度,還實行不拘一格、開放融合的人才政策,先后頒布吸收知識分子、運用人才等訓令指令,吸引了大批地方干部、進步知識青年涌入軍隊。僅到1942年底,就有10 余萬進步青年沖破國民黨當局層層封鎖齊聚到延安、奔赴到各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戰爭和建設對我軍人才需求陡增,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是突出特征,我黨我軍迅速調整人才建設策略,更加注重吸收知識分子,與此同時軍隊各項干部和人才管理制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實行干部集中統一管理,成立各級干部管理機構,先后頒布《軍官服役條例》《薪金、津貼暫行辦法》等法規,軍隊人才建設步入正規化制度化。改革開放以來,我軍以干部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為切入點,圍繞解放人才、發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逐步構建起完善配套的制度體系,形成有利成長的人才培養機制、釋放活力的人才激勵機制、人盡其才的人才使用機制,促進了人才建設科學化法制化水平,大批軍事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我軍加強軍事人力資源制度體系設計,在軍官職業化、文職人員制度上邁出實質步伐,穩步推出基礎法律和主干法規,完善識才、聚才、育才、用才機制,構建我軍特色的素質培養體系、知事識人體系、選拔任用體系、從嚴管理體系、正向激勵體系,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延攬各方面優秀人才為軍隊建設發展服務,匯聚起強軍興軍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