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濤
欄目編輯:韋國良
攝影中,為了襯托主題,有時虛化背景能產生較好的藝術效果。在一些領導干部身上也有類似的現象:有的為了突出自己任上的業績,不顧客觀事實,把本單位的過去渲染得問題成堆;有的為了突出某項工作成績,把明明是過去工作中的矛盾困難,硬說成是現在遇到的;有的為了突出自身能力,把原本經過自己一定努力辦成的工作,描繪成困難重重;有的為了突出個人的作用,有意淡化集體的力量,將集大家智慧、集多人之力完成的事情,說成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以上種種“背景虛化”現象,事實上是一種工作造假摻水分,其危害不可小覷。其一,容易傷害他人感情。搬出他人是為了襯托自己,提出過往是為了凸顯當下,這種貶人褒己的做法,一旦傳開去,難免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滿,讓明眼人反感。其二,掩蓋真實存在問題。“虛化”者虛列問題,旨在尋找“反差”,好在鮮明的“對比”中顯示自己的功績,這樣文過飾非、做表面文章,恰恰會掩蓋真實情況,使自己無法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其三,助長弄虛作假歪風。心思根本沒有真正放在群眾和工作上,總想嘩眾取寵、裝點門面,沒影的事想方設法去捏造粉飾,做一點事就包裝夸大、金粉涂身,時間久了、習以為常了,做事的能力每況愈下,而弄虛作假的本事倒日見長進。
如此“背景虛化”,實則是品質虛化、精神虛化、黨性虛化。這種秘不示人的“工作方法”,是一種不正之風,所患的是形式主義的病癥。一是“急性病”。急功近利搞五花八門的“搶鏡”“出位”“炒作”,是為了搞出動靜、搞出聲響、搞出景觀,急著出名、急著出彩、急著上位。二是“浮躁癥”。病況就是習慣于夸夸其談、自吹自擂,熱衷于自我標榜、臉上貼金,靜不下心來真抓實干。三是“夜盲癥”。之所以明知不對還有人敢這樣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的領導機關作風漂浮,缺少辨別真偽的眼力,讓“官油子”鉆了空子,被虛化了的背景假象蒙蔽,給了弄虛作假者以可乘之機。

北宋張詠在《三不欺箴(并序)》中自勉“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對今天各級領導干部仍有警示意義,告誡大家在組織面前不作假,群眾面前不演戲,良心叩問時坦蕩蕩。尊重事物的本來面目,把得住根本、守得住本真,不玩花拳繡腿,這應當是對各級領導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古語“矜偽不長,蓋虛不久”,假的虛的東西在事實真相面前,總是要露出真面目的。我們黨歷來提倡做老實人,講真話,報實情,這是我們事業成功之本。具體說就是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幾分成績說幾分成績,有什么問題就說什么問題,既不夸大,也不縮小。那些喜歡搞“背景虛化”的人,也許能獲取一時的表揚,但終究經不起事實和實踐的檢驗,露出馬腳是遲早的事情。
部隊建設需要老老實實的態度、扎扎實實的作風和科學有效的方法,要根除“背景虛化”之類的假把式虛把式,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決摒棄私心雜念,多說與客觀事實相符的話,多辦受群眾歡迎的實事,多創造經得起檢驗的成績,真正樹起不圖虛名、埋頭苦干、扎實工作的良好形象。切實治漂治浮治虛治假,勤于了解下情,善于辨偽求真,及時給弄虛作假者亮“紅燈”,把壞作風掃地出門;切實建立忠誠守信、注重實干的機制,讓老老實實做事、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香起來,真正把好作風迎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