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勝
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是指在獨處中謹慎不茍,即使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也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會因為事情細小瑣碎而不拘小節。人活于世,有千萬種誘惑,有無數的準則和底線。慎獨,需要在獨處時、無人監督時,做到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干擾、壓得住貪欲,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和行為準則,嚴以律己、嚴格要求,謹慎從事、知行合一。
古今中外,“慎獨”被諸多思想家科學家所重視和推崇。南宋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曾國藩講,慎獨而心安。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塊醒目的橫額,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哲學家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頭上璀璨的星空與心中崇高的道德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目標去向時,這個世界就會為他讓路。”這些思想和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揭示了慎獨于修身、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慎獨是一種靜美,是一場自我與靈魂的獨白、對話。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的時候,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與自己的內心“赤膊相見”。曾氏《誡子書》云:“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是啊,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會感到愧疚,可以當面和天地、鬼神對質。人假如沒有做過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修身養性的首要大事,是最好的人生藥方。在清心寡欲中保持自我、凈化自我、修養自我,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使得思想從中獲得深化和升華,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游刃有余的重要因素。
慎獨,是對自我內心崇尚道德和法律的敬畏。東漢楊震,面對故人送來的十斤黃金和“暮夜無知者”的自欺,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果斷卻之,實現了自己無愧于心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標準,從而得以流芳百世。看來,慎獨需要與私心斗爭、與貪欲較量。也充分說明,一個誠實正直、嚴格自律的人,心中常存修養和底線,一定是善良的、富足的,對法律和法度能時刻充滿敬畏。正所謂:畏法度者最快活。達到這種境界和層次的人,才能在絢爛繁華中歸于平淡,處世不染,返璞歸真,剛正不阿。
慎獨,不是“一陣子”的堅持,而是“一輩子”的堅守。慎獨是為政修身的重要品質,對黨員領導干部來說不可或缺,只有做到了時時自警、處處自律、常常自省,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放縱、不越軌、不逾規,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才不會心慌意亂。同時,在慎獨的境界里,始終會有一顆清涼自在的淡定之心,有一顆樂觀積極的事業之心,有一顆無憂無慮的自由之心,真正做到慎獨而心安、心安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