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楠
43 歲的陳女士,近一年來常有上腹飽脹、噯氣、早飽、惡心等癥狀,少量進食就出現上腹飽脹和堵塞感。曾在多家醫院就醫,進行過多種檢查均無異常,而且2 次胃鏡檢查都是“慢性淺表性胃炎”。有的醫生說是”慢性胃炎”,有的醫生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用過很多中、西藥物,治療效果均欠佳。陳女士整日憂心忡忡,吃不下,睡不著,人也消瘦了20 多斤。陳女士到底得了什么病,為什么病情纏綿不愈?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的慢性炎性病變,根據炎癥細胞浸潤的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型。當有中性粒細胞浸潤時為慢性炎癥急性活動,胃鏡能發現胃黏膜充血水腫,可以發生在全胃也可以發生在胃局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慢性胃炎,以消化不良為表現的癥候群,可反復或持續發作。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20%~49%。一些資料顯示,約占內科門診總數的30%和消化病專科門診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為兩種類型:上腹疼痛綜合癥、餐后不適綜合癥,二型可重疊存在。
上腹疼痛綜合癥:主要是上腹部不適、疼痛、上腹灼熱感。上腹疼痛經常在進食時誘發,但也可以在空腹時發生而進食能緩解,類似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癥狀。
餐后不適綜合癥:上腹脹悶、早飽,伴有噯氣、食欲下降、惡心等,常發生于餐后,或餐后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淺表性胃炎可同時存在。據胃鏡檢查統計資料,約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但其癥的多少與輕重并不與胃炎病變程度相一致,因此國內外學者多傾向將此類慢性胃炎納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圍,治療亦基本相同。
陳女士應該說是慢性淺表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時存在,兩者應該是一致的,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根據胃鏡檢查胃黏膜所見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據患者的癥狀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患者對生理性刺激出現不適感,如胃腸蠕動本是正常生理反應,但患者可感覺到比較明顯的脹痛不適;對傷害性刺激呈現強烈的反應,如進食不消化或刺激性食物后就會發生很明顯的上腹脹悶、疼痛,并可以持續存在很多天。
進食后胃底可舒張來容納食物,如這個功能下降就會出現少量進食后即有飽腹感,使胃納減退。
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根除幽門螺桿菌后,部分患者癥狀可以緩解。
近年來也發現部分患者急性胃腸炎后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約25%的急性胃腸炎患者會發展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此類患者胃黏膜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增加,導致內臟敏感性增高,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
研究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有關,如個性異常、焦慮、抑郁,疑病積分明顯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應激事件的發生頻率也明顯高于正常人,如家族成員患病、傷亡、失業、失戀等。治療效果與心理因素有明顯關系,故醫生在為患者治療中應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遺傳因素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關系。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上,迅速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根本治療目的。在臨床上一般會選用抗酸劑、抑酸藥、促動力藥、助消化藥等藥物進行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適用于40歲以下沒有報警征象、沒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
如氫氧化鋁、鋁碳酸鎂等,這類藥物可減輕患者癥狀,但作用時間較短暫,且效果強度不高,療效不如抑酸藥。而鋁碳酸鎂除了抗酸外還能吸附膽汁,對于膽汁反流患者效果較好。
此類藥物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藥物,適用于上腹疼痛、灼燒感等患者,常使用H2 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兩大類。其中H2 受體拮抗劑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而質子泵抑制劑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通過在臨床中應用發現,小劑量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
此類藥物可以明顯改善與不進餐相關的消化不良癥狀,比如上腹飽脹、早飽等,臨床常用藥物有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甲氧氯普胺可以增強胃動力,但因為可以導致過敏反應,所以不能長期大量使用,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而多潘立酮可透過血腦屏障,個別患者長期使用后出現乳房脹痛或痢疾,所以長期服用時應特別注意。
如消化酶和胃生態制劑可以作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輔助用藥,可以改善患者和進餐相關的腹脹、食欲不振等。餐后飽脹較明顯的患者,使用這類藥物后癥狀會有很大的改善。
有明顯精神心理癥狀的患者,可以選擇應用抗抑郁藥或抗焦慮藥進行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外,行為治療與心理干預也可能有一定效果。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也應積極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去除相關的發病因素,提高患者對癥狀的處理能力,排除病因后恢復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在選擇個體化治療前提下,還需兼顧消化生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