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楠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口平均壽命延長,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關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老年人退休后,隨著社會角色、環境等發生變化,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落差,使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和對外界事物的見解發生改變。同時,由于生活適應能力下降,身體機能衰減,老年人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如何根據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點,為其心理健康撐起“保護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認知能力低下
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感覺遲鈍,聽力、視覺、嗅覺、皮膚感覺等功能減退,進而導致視力下降,聽力減退,靈敏度下降;其次是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反應遲緩,行動笨拙。
2.孤獨和依賴
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方面的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具體表現為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3.焦慮
焦慮失調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表現之一。有些老年人總是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癥。一般可分為3 類: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精神過敏性焦慮及道德性焦慮。
4.抑郁
老年抑郁癥是常見的老年人心理疾病。其臨床表現為:情緒壓抑、沮喪、痛苦、悲觀、厭世、自責等。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極其嚴重,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長期情緒低落的結果,因而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高血壓、冠心病和癌癥等疾病。
5.睡眠障礙
中老年人由于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容易導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郁癥、神經衰弱等。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
4.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積極與外界保持聯系,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3 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接受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于預防腦功能減退和阿爾茲海默病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3 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情緒 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者宣泄,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有福氣, 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增添煩惱。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求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所以只有在法律與道德的規范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