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松
(無錫市通善口腔醫院 江蘇無錫 214001)
牙列缺損為口腔科在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當代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健康和美麗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水平化,在修復牙列缺損保存牙齒完整性的同時也更加關注修復后牙齒的美觀性,從而增加患者的外貌自信,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牙列缺損可由齲壞(患齲病的牙體硬組織破壞和根尖周病變)、外傷、牙周松動等引起,其中臨床較常見的牙列缺損病因主要是齲病和牙周病變。
患者牙列缺損后造成的疾病危害主要有:(1)咀嚼功能減退:進入口腔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切割和研磨,咀嚼功能逐漸減退,患者無意識被動對食物進行整口吞咽從而引起消化系統疾病,牙齒缺失得越多,咀嚼功能受損程度越厲害甚至完全喪失咀嚼功能;(2)發音不清:若前牙缺失將導致患者說話時齒音發音困難,影響患者口齒表達;(3)影響美觀:牙列缺損后,患者一張口牙縫就會裸露在別人的視野里,嚴重影響患者美觀,且若不及時修補,唇部組織會由于牙齒缺失而內陷,使面部唇周皺紋更加明顯,若前后牙同時缺失可能喪失牙齒咬合支持,使下頜變短,面部容顏蒼老不堪。(4)對心身健康造成極大困擾:牙列缺損的患者不僅咀嚼功能會受到障礙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及營養吸收障礙,語言發音不準和美觀的缺失嚴重使患者社交能力受到打擊,造成極大心理壓力。
牙列缺損如不及時治療,缺失的牙齒部分可致恒牙牙列不規整,將會使患者牙齒美觀度、咀嚼和口齒發音受到影響,間接影響患者社交能力,情況嚴重者將挫傷患者外貌自信,更甚者可能會由此患上抑郁等心身疾病。若長期不修復,則可能使修復變得更加困難或無法修復。
本研究選取2020 年1 月到2021 年1 月經我院確診為牙列缺失并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85 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全部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42 例,對照組43 例。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23 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48.3±6.12 歲);實驗組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齡28~71 歲,平均年齡48.6±6.04 歲)。在實驗開始前對其它可能干擾項進行篩查,篩除患口腔黏膜疾病、精神病、牙槽骨嚴重垂直或水平吸收者身體健康且不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者,盡量排除干擾項,在兩組實驗患者進行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后開始進行試驗。所有被選患者均簽署開展本研究工作的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積極采用常規牙列缺損修復術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則給予口腔種植修復術進行治療。兩組實驗患者治療前均行核酸采集陰性后開始進行下一步治療。實驗組行常規影像學檢查后經小組討論并制定個體化修復方案,對照組根據缺損的牙列區域制定修復方案。
術前處理:患者對術前進行口腔常規消毒,采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局部麻醉(規格1.7ml/支)。
(1)實驗組在牙槽嵴頂部行H/L 形切口,對牙槽骨充分暴露后進行定位,按照預定的深度及直徑進行種植修復,種植成功后對周圍傷口進行縫合。患者術前0.5~1 小時服用頭孢拉啶聯合奧硝唑各一次預防感染,術后5~7 天內口含漱劑抗炎,約14 天后方可拆線,2~3 個月后即可對缺損部位進行第二次修復,滿意后實施拋光處理。
(2)對照組:拔牙1 個月后若創口愈合良好即可進行修復,修復前備好臨時牙冠并讓其進行試戴,根據咬合記錄對模型進行調整,完成義齒的制作。待義齒制作完成通知患者試戴至患者表示滿意舒適。
治療結束后,通過客觀評價患者牙齒的完整性和美觀度、語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恢復總有效及綜合評分來對兩組實驗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對比。
顯效則牙齒缺損部位修復完整,能正常咬合,口齒表達較前明朗,能正常咀嚼;有效則牙齒缺損部位部分修復,無松動,口齒表達和咀嚼功能效果一般;無效則牙列缺損部位并基本無明顯修復,修復的牙齒有松動情況,口齒并不美觀,語言表達和咀嚼功能仍較差。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不同修補方案后牙齒相關功能恢復情況,本研究主要對牙齒完整性及美觀度、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打分評價,每項功能滿分100分,綜合評分=各項功能綜合平均分總和除以4,得分越高,表明牙齒功能性恢復越好。
將本研究相關數據代入軟件包SPSS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N 用百分率(%)表示,行X2處理,當P<0.05 即說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通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實驗組牙列缺損患者采用種植修復治療術后的總有效率為92.85%,對照組采用常規修復術后的總有效率為65.12%,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比較[例(%),N=42、43]
治療后,實驗組各項牙齒功能綜合評分為95.15分,對照組的評分為82.72 分。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牙齒相關功能評價綜合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即表明實驗組牙齒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患者不同治療方式后牙齒相關功能評分比較[例(分),N=42、43]
目前,臨床牙列缺失選擇修補的方法主要有固定義齒、可摘局部義齒以及種植義齒修補。固定義齒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限制,如固定義齒僅適用于牙列缺損數目較小,且要求與牙損部位相鄰的牙周應健康時才能應用。可摘局部義齒法可克服固定義齒法的弊端,如缺損牙齒數目較多、牙周組織缺損或不健康等情況均適用,且后期有損害或有新增牙損部位還可在原義齒基礎上進行修補和新增。但由于對正常組織的覆蓋量較大,容易引起惡心和語言發音障礙,長期佩戴需每天進行反復摘戴和清洗,不然容易在義齒和自體牙齒之間堆積食物殘渣和污垢,危害自體牙齒健康。種植修復是目前臨床牙損部位修復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案,其優勢近年來也不斷通過臨床被證實,得到很大部分患者的認可。種植修復的牙齒其外形和功能與自體牙類似,能正常對牙槽骨進行刺激,可有效預防牙齒松動和猥瑣現象,同時種植修復的人工牙對自體牙及牙周幾乎沒有影響,能促使患者進行正常的咀嚼和發音,外形美觀大方,種植后患者滿意度普遍較高。
本研究通過對兩組實驗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缺損部位修復后牙齒相關功能的綜合評分進行比較分析,實驗組患者通過行種植修復術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牙齒相關功能綜合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結果顯示在臨床治療上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更具臨床優勢。
綜上所述,牙列缺損患者應用種植修復治療臨床效果明顯,各項牙齒功能恢復情況目前較其它常規治療方式更優,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