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真,關少娟
(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婦科,福建 寧德 352100)
宮頸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對女性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均造成十分嚴重的威脅。針對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其臨床護理模式以及臨床護理質量,均對于術后康復起到顯著性影響[1]。以往臨床相關文獻報道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出院后心理狀態與臨床治療結局關系密切,容易出現負性情緒情況、社交障礙情況等,并且都是腫瘤復發影響的重要因素[2]。近年來臨床提出一種全新護理理念是延續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是從以往醫院轉移到社區,并且有效彌補傳統護理干預忽視出院后患者心理狀態缺陷得到[3]。同時,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科學性臨床護理管理模式,并給予針對性護理指導干預診、針對性心理疏導干預以及針對性疾病健康知識宣教等,從而取得顯著干預效果,以取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4C延續性護理模式是延續性護理其中的一種,是在2002年由我國學者所提出及實踐,主要作用于慢性疾病護理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4]。基于此,本研究選擇100例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進行了探索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行4C延續性護理對癌因性疲乏、心理狀況的觀察?,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在2017年1月~2019年11月就診的50例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為試驗對象(對照組),選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就診的50例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為試驗對象(試驗組)。試驗組:年齡27~60歲,平均(45.75±3.65)歲;TNM分期包括11例Ⅰa期,25例Ⅰb期,14例Ⅱa期。對照組:年齡26~61歲,平均(45.55±3.75)歲;TNM分期包括10例Ⅰa期,25例Ⅰb期,15例Ⅱa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病理檢查診斷為早期宮頸癌(Ⅰ期~Ⅱa期);②患者精神正常,而且意識清晰;③患者文字閱讀及理解能力均可。
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疾病;②其他惡性腫瘤;③臨床資料不齊。
1.2方法: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臨床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給予指導以及講解生活行為的相關注意事項,強調積極開展術后復診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臨床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電話回訪,以了解掌握其病情穩定情況,并給予疾病健康宣教。
試驗組選擇行4C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實施:①全面性體現:支持性護理干預:在日常生活中醫務人員、患者家屬及朋友給予患者更多關心問候,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鼓勵其將內心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傾訴,以積極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強化性護理干預:給予講解手術治療恢復者典型事例,以利于提高其克服疾病的自信心;認知護理干預:定期組織開展健康講座,講授相關宮頸癌科學知識,以促使其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拓展護理干預:患者出院回家后,可通過多樣化放松措施干預,以有助于消除其緊張心理,防止疾病再次復發;②合作性:住院醫護人員和社區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家庭成員的相互合作,可通過電話聯系、微信聯系、QQ聯系等多類型移動互聯網聯系方法溝通交流,以利于隨時調整患者養護計劃;③協調性主要措施:若患者存在或具有問題時,由主要護理負責人員進行組織協調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患者家庭三面,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患者得到臨床治療及疾病養護支持;④延續性主要措施:所有干預措施均貫穿于4C延續性護理計劃方案當中,并且每天均不落下。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③比較兩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2.1兩組癌因性疲乏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癌因性疲乏情況明顯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癌因性疲乏情況比較[n(%),n=50]
2.2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前SAS評分、護理前SDS評分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兩組患者的護理后SAS評分、護理后SDS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SD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n=50)
2.3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n=50)
2.4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前軀體功能評分、護理前心理功能評分、護理前社會功能評分、護理前物質功能評分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與護理前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后軀體功能評分、護理后心理功能評分、護理后社會功能評分、護理后物質功能評分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軀體功能評分、護理后心理功能評分、護理后社會功能評分、護理后物質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50)
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高發惡性腫瘤疾病類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確診宮頸癌新發病例每年全球有為47萬例,并且高達21萬例死亡病例[5]。在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是宮頸癌,并且是最常見的、多發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進行子宮全切術是早期該疾病主要治療措施,患者預后改善顯著[6]。宮頸癌發病率近年來不斷升高,并且顯示年輕化趨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宮頸癌手術方式,該術式優勢包括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但是疾病自身以及手術治療對于患者家庭功能負面影響越受關注,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心理狀況十分重要[7-8]。
傳統臨床護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出院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結束?;颊咦≡哼^程中雖然得到問題基本解決,但是因為宮頸癌惡性程度極高,并且患者出院后需要繼續藥物治療,定期復查等。并且由于女性患者的心理相對脆弱,進而容易產生負性情緒,總體效果欠佳[9-10]。在臨床護理嚴重惡性疾病當中廣泛應用4C延續性護理措施,該模式是全新型臨床護理模式。該模式包括全面性體現主要措施、強化性護理干預、協調性主要措施以及延續性主要措施,從而更人性化服務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中,并且有效彌補以往臨床常規護理模式所存在的對出院后患者干預缺陷。
此次研究所得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后癌因性疲乏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試驗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試驗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試驗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所得結果說明,4C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以及護理后生活質量。與劉娜[11]的研究結果相符。并且與鄭夏玲[12]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行4C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有效改善心理狀況,并且能夠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改善術后生活質量,應用于早期宮頸癌術后患者中,能夠取得顯著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