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杰
(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天津 300130)
在臨床惡性腫瘤疾病中,直腸癌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預后效果差和進展迅速等特點,給臨床治療增加了困難。目前臨床上對于直腸癌化療教學十分重視,但若教學不當,易導致治療效果受到直接影響。而選擇一項安全、有效、科學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對多學科協作在直腸癌化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教學質量觀察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收取教學實習生作為本文研究對象,觀察組50例,男10例,女40例;年齡19~23歲,平均(21.21±1.21)歲;對照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齡19~24歲,平均(21.16±1.29)歲;基本資料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實習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由于個人原因中斷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教學方式:制定常規教學方案,按照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模式進行[2]。
1.2.2觀察組實施多學科協作教學方式:①建立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多個科室的主要人員(營養科、肝膽外科、腫瘤內科、麻醉科、放射科)和外科教學人員,責任護士應與小組成員及其護士長共同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和目標;②護理實習生實習第2天,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小組應講解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的相關知識,如目的、意義、方法等,并告知其有關圍手術期的教學相關知識,使其能夠熟悉科室的相關知識,對本次操作均有充分的了解,進而顯著提高其學習積極性;③小組成員應對直腸癌的化療治療藥物名稱、藥物服用方式、藥物的不良反應、治療現狀、如何正確存放藥物等知識進行調查,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對實習生進行教學;④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小組應要求實習生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以麻醉科為主,與麻醉醫生共同制定緩解患者疼痛的方式,并給予患者有效的疼痛干預,同時糾正護理實習生對疼痛產生的錯誤認知[3]。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教學實習生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基礎教學操作、評判性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教學滿意度。

2.1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對比: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成績(95.21±1.03)分、實踐操作成績(92.64±1.16)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指標分析分,n=50)
2.2各項評分對比:觀察組實習生基礎教學操作(90.15±5.12)分、評判性思維能力(90.15±10.15)分、組織管理能力(45.15±4.25)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基礎教學操作、評判性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指標分析
2.3滿意度對比:經過教學后,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滿意度指標分析[N(%),n=50]
研究顯示,直腸癌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較多,同時臨床對該疾病的教學方式也十分重視,一般在教學過程中均實施常規教學,但由于教學不當,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加強教學人員的教學質量較為重要。據相關研究[4]顯示,教學帶教方式對于教學專業實習生來說具有較大影響,因此臨床教學帶教方面研究也不斷增加。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為臨床新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從各個角度對教學工作提出要求和意見,使教學人員的多學科知識得到增加,進而為護理實習生實施安全有效的教學干預方式。教學人員在實施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下,通過對護理實習生進行教學,實施多學科協作后,取得顯著提高教學的效果,與常規教學相比,具有多種優勢[5]。除此之外,多學科團隊教學模式還能顯著提高教學人員的服務質量,使實習生能夠了解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進而促進我國臨床教學學科不斷發展和進步,為護理實習生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科學的教學服務,能夠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提高教學滿意度[6]。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成績(95.21±1.03)分、實踐操作成績(92.64±1.16)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實習生基礎教學操作(90.15±5.12)分、評判性思維能力(90.15±10.15)分、組織管理能力(45.15±4.25)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在直腸癌化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并且教學質量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