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流行音樂是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歌詞通俗易懂,曲調自由流暢,音樂美感十足,對現代人尤其是年輕群體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雖然我國現代流行音樂的起步較晚,沒有豐厚的基礎積累,但已走上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在與傳統音樂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特別是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可賦予現代流行音樂更多的創意與活力,這不僅能呈現中國特色文化色彩,還能發揮其藝術審美和文化傳承功能,為我國現代音樂事業的發展注入靈魂。
中國傳統樂器有漫長悠久的發展史,飽含古典文化藝術色彩。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掌握了提煉樂器材料和制作樂器的技巧,并根據不同材料特點將樂器劃分為八個類別,即為“八音”[1]。這些樂器的創造與運用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構建了藝術與生活融合的橋梁,賦予音樂藝術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中國傳統樂器是中國傳統音樂得以發展的基礎,其所呈現的藝術魅力不只是優美動聽的音色與旋律,更蘊涵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一直為中華民族提供精神滋養。
作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的載體,中國傳統樂器始終扮演傳承者和發揚者的角色。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尤其是在西方樂器傳入中國后,西方樂器以豐富的種類、獨特的演奏技巧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迅速在中國音樂創作中占據主體地位。雖然傳統樂器在與西方樂器的碰撞中處于下風,演奏藝術的發展受到重創,但它始終沒有被西方樂器所取代,其在演奏中呈現的藝術魅力依然令無數人神往。中國傳統樂器基于開放性、包容性與創新性的品質,能夠在發展中不斷創新,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與西方樂器的融合中豐富了現代流行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帶來更多扣動心弦、滋潤心脾的美感享受。這說明中國傳統樂器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頂得住其他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樂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時仍能占據優勢,體現獨特的音樂思維。比如“女子十二樂坊”,她們以二胡、琵琶、古箏、笛子等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不僅呈現了經久不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豐富了現代流行音樂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形式,尤其是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營造的意境美,能夠呈現絕美的視聽盛宴。當前,“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作品暢銷海外,得到很多國家人民的支持與喜愛,這無疑提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知名度。
樂器演奏對音樂藝術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現代流行音樂作為大眾音樂,幾乎遍布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發聲練習,還是歌曲演唱練習,抑或是娛樂消遣,都需要樂器的支持[2]。在國家倡導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在公園、廣場、酒吧、餐廳等場所都有中國傳統樂器的身影。隨著現代生活質量的提高,審美觀念的深刻變化,我國音樂藝術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大眾對音樂藝術美感的追求不只有歌詞的內容和歌曲的演唱,還有樂器的演奏。換句話說,利用樂器演奏音樂是完整呈現音樂藝術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展現歌手精湛唱功的同時展現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傳統樂器汲取了民族思想精神,早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體系,作為音樂美感表達的載體,更能滿足中國人民對音樂藝術的內在需求。
利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無疑是現代流行音樂的偉大創新,它不僅豐富了現代流行音樂的藝術內涵與表演形式,更促進了中國現代流行音樂藝術的升華。比如上文提到的“女子十二樂坊”,就是基于如何表現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美感而展開的音樂表演創新,掀起了新一輪的“中國風”音樂革命,使得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音樂演奏形式成為流行音樂的“新寵兒”。將中國傳統樂器置于現代音樂發展之中,可使更多的人迷戀樂曲,愛上樂器演奏。從功用上來說,中國傳統樂器具有營造意境、烘托氛圍和傳達情感的功能。比如周杰倫的《蘭亭序》,具有濃郁的古風古韻,辭藻華麗,曲調悠長,整首歌呈現出令人沉醉的中國風意境。尤其是在前奏中使用二胡演奏的優美音色和婉轉旋律,傳達了飽經風霜、滄桑無奈之情,給人以極好的藝術美感享受。這些利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歌曲的表演方式,足以說明中國傳統樂器可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成為現代流行音樂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中國傳統樂器在現代流行音樂藝術表演中所發揮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尤其是在現代流行音樂藝術表演中大范圍地使用中國傳統樂器,可根據音樂內容營造熱烈和激情的演奏氛圍,更利于打破單一樂器演奏的僵硬局面。可以說,利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能夠為觀眾呈現更高層次藝術美感的視覺盛宴。
現代流行音樂作為大眾化的音樂,基于其簡約性、通俗性及開放性的特點,得到了大眾的廣泛支持與喜愛。尤其是編曲創作、歌曲創作及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推動了我國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3]。值得一提的是,在審美素養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對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照搬照抄”情況使得現代流行音樂作品創新迫在眉睫,需從更多維度上挖掘創新元素。而現代流行音樂融入中國傳統樂器,無疑能為現代流行音樂的作品創作和演奏創新提供新的思路。中國傳統樂器自古就是“陽春白雪”的最佳代言人,看似其古樸典雅的個性與“快餐化”和“通俗化”的音樂傳唱要求相悖,但它能為現代流行音樂增添古典氣息,夯實現代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一方面現代流行音樂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必須使用多種樂器來豐富音樂的層次感和表現性。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樂器承載著中國人內在的文化需求,能夠跟得上時代潮流和市場變化,只要稍加創新,便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音樂作為一門情感表達藝術,基于自身文化的發展背景,可依托歌詞、旋律、節奏來傳達音樂的思想情感。這也是評價一首歌曲是否有靈魂的關鍵。現代流行音樂作為大眾化的情感藝術,不能只有形式上的美,沒有內容上的美,它需要有豐富的文化思想充當藝術的精神內核,以發揮藝術、審美及教育等功能。中國傳統樂器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土壤,本身具有濃郁的古典文化色彩,將其融入現代流行音樂藝術表演中,無疑契合現代音樂發展的內在要求。比如周杰倫的《菊花臺》《東風破》等歌曲,在樂曲配器上大量使用了中國傳統樂器,配合富有詩意的歌詞,飽含古典氣息的音色,突出了歌曲本身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豐富了歌曲的內涵,還渲染了歌曲的情感。從價值意義上來說,將中國傳統樂器融入現代流行音樂,不只符合現代流行音樂創新發展的需求,也能滿足人們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給養的需求,更能把舵我國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避免其在多元化、多樣化及個性化的發展中迷失本性。
中國傳統樂器有著不輸于西方樂器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同時蘊涵非常多的藝術表現技巧,可用于突出作品的意蘊美,烘托演奏的情感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流行音樂,更多要考慮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樂器的特質音色裝飾音樂的層次感,提高整體藝術質量。古箏作為東方的“樂器之王”,有清純、典雅、空靈的音色,有勾、抹、托、揉、刮奏等技巧,可營造令人沉醉的意境美和古典美,將觀眾的情緒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之中。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采用“宮調式”的方法進行編曲,依托五聲調式凸顯民族氣韻,減少旋律的跨度,使音樂情感表達較為平緩柔和。配合古箏的演奏,將“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刻畫的江南水鄉煙雨朦朧的景象呈現出來,渲染出空靈、飄逸的意蘊,把離愁表達得婉轉含蓄,使整首歌曲的藝術質量提升至新的高度。正是基于新格調的創意,使用傳統樂器表達意境,使得這首歌曲一舉拿下當年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及年度最佳作曲獎[4]。由此可見,現代流行音樂作品創作中融入傳統音樂元素,尤其是使用傳統樂器進行演奏,能夠賦予現代流行音樂不同的藝術色彩,不僅提高了音樂作品本身的藝術質量,還推動了傳統音樂的發展。
就現實來說,對我國現代流行音樂發展何去何從,很多音樂人沒有系統性的概念,只是一味地追求音樂的商業價值,滿足大眾日益提高的音樂審美需求,未能合理引導和培育大眾的音樂審美。現代流行音樂作為大眾音樂,不僅要有陶冶大眾情操、培育大眾審美的功能,還要肩負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將傳統音樂元素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并沒有與大眾的審美相背離,相反很多富有傳統音樂元素的作品都贏得了大眾的支持與喜愛,這就說明在現代流行音樂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用傳統樂器是可行的。因此,音樂人必須突破創作思想上的桎梏,思考如何巧妙地利用傳統樂器,將傳統音樂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從而使樂曲達到錦上添花、耳目一新的效果。盡管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是不同歷史文化的產物,它們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理念、原理等,但它們都是表達音樂美感的載體,必然在抒發思想情感上有著相通之處。只要音樂人準確把握音樂思想和情感,找尋使用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的契合點,就不會讓音樂藝術表演雜亂無章,相反能夠豐富音樂藝術的層次性,提高音樂藝術水平,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每一首音樂作品的創作都經過作曲家和作詞家的深思熟慮,蘊含作曲家和作詞家的思想情感,其藝術表演中的樂器演奏必須符合音樂內容構建的情感氛圍。音樂作為一門表達情感和呈現美感的藝術,它是依托優美動聽的旋律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歌詞語言,在滿足大眾審美情趣的基礎上,找尋與大眾的情感共鳴。如果盲目地在表演中融入中國傳統樂器,勢必讓整首歌曲的藝術表達亂了章法,甚至給觀眾一種做作的感覺。因此,為了提高傳統樂器的使用美感,音樂人在創作音樂作品時,需基于傳統文化基調,立足大眾流行因素,將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與大眾文化和流行音樂相結合,構建音樂整體的意境,突出音樂作品的意境美感,而不是一味地夸張炫技,構建高高在上、令人無法觸及的形象。對于音樂人來說,必須尊重與承認中國傳統樂器在現代流行音樂中的地位,深刻認識傳統樂器在烘托音樂氣氛、展現音樂節奏以及豐富音樂美感等方面的作用,始終將如何在創作與演奏過程中有機整合傳統樂器與流行因素作為重中之重,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創作靈感,才能找到中國傳統樂器與流行因素融合的契合點,賦予音樂作品更豐富的藝術色彩,提高音樂作品創作及表演質量。
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需在不斷的創新中獲取生命力,這就要求音樂人對中國傳統樂器內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對中國傳統音樂也有自己的觀點[5]。對于音樂創作者來說,其作品創作一定要蘊含獨特的想法,否則易使大眾對傳統音樂藝術失去信心。對于音樂演奏者來說,其藝術表演一定要蘊含豐富的技法運用,如果只是片面地炫技,勢必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因此,音樂創作者必須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加強音樂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自覺抵制低俗,避免糟踐中國傳統樂器藝術魅力的呈現。音樂演奏者必須持續創新演奏技法,打破以往單一的定弦方式,根據具體所需的音色效果、情感表達對演奏技法進行合理的創新。在創新演奏技法的過程中,決不能有為了炫耀技巧而創新的心理,必須基于中國傳統樂器內涵,融入音樂內容傳達的思想情感,賦予創新更強的生命力。通過不同的演奏技法突出新的藝術變化與效果,為音色營造意境和旋律抒發情感提供合適的空間。同時也要注意演奏形式的創新,根據不同音樂藝術表達的內在需求,加強演奏樂器及其技法組合的創新,以使音樂在保持本真的基礎上實現豐富的美感表達。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其在中國現代流行音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提高現代流行音樂的藝術水準,加強中國傳統樂器的使用是必經之路。這不僅能指引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還能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能為音樂作品創作和音樂藝術表演提供創新支持,讓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發光發熱,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音樂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