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萌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合唱在網絡傳播中愈加普及,這無疑給合唱理念的傳播和更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新的機遇下,各種與合唱相關的視頻號、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興起,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粉絲,且粉絲也給予這些運營號以極大的關注和互動。總的來說,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剖析中國合唱音樂網絡傳播的現狀,提出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互聯網時代,視頻傳播成為中國合唱音樂網絡傳播的主流發展趨勢,網絡“合唱社群”的創建提高了合唱的藝術性和學術性,“云合唱”的興起更是豐富了受眾的體驗。
當下,自媒體迅速發展、短視頻快速興起、中長視頻蓄勢待發,已然進入視覺傳播的時代。視頻傳播以其通俗直白的方式為互聯網受眾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不同類型的文化在更廣闊的空間傳播。合唱音樂的視頻傳播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將現場表演實況錄制下來,按照曲目制作成一個個短視頻,分時段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發布;二是門戶網站的長視頻,即將演出整體上傳,并配字幕;三是合唱MV作品,相較于短視頻,合唱MV作品更加注重圖像的質感,制作更加精細。
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了解中國合唱音樂的途徑多是通過電視臺的轉播,這種轉播互動性較弱且容易因信號問題而導致聲音失真,所以人們只有親臨現場才能對某次合唱交流活動的概況有一定了解。如果想要了解中國合唱音樂的全貌,還需要多參加不同類型的合唱交流活動或賽事,多傾聽評委的指導,才能對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把握。這種問題在“第二媒介時代”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只要活動主辦方將視頻上傳至網絡,人們就可以足不出戶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合唱盛況,真正實現了跨地域的合唱傳播。
互聯網時代,通過媒介欣賞到的合唱活動,雖然有時會受到信號等因素的干擾,導致欣賞效果不佳,但受眾依然可以根據現場的畫面以及合唱團隊演唱的作品來對所參加的合唱活動概況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互聯網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功能被大大強化。與之相應的就是合唱MV作品的興起。合唱MV作品無論是聲音、畫面抑或是情感的表達都要比合唱活動現場更具藝術性。合唱活動現場直播強調“在場感”,那么合唱MV作品則把這種“在場感”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每一個觀看視頻的人都會有一種“在場感”。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優勢。
互聯網時代,不同性質的微信群、微博話題形成了一個個網絡社群。雖然這種網絡社群的發展模式尚不成熟,仍有很多問題,但為學術在更廣闊的空間交流提供了契機。網絡社群的創辦者需要維護該社群的發展,無形中充當了“議程設置”的角色。網絡社群對其內部的受眾起到了輿論引導、文化傳播的作用。
有研究者把網絡社群的成員分為追求成就者、探索者、社交活動者、惡作劇者四類,從與合唱相關的網絡社群來看,眾多社群的成員屬于追求成就者、探索者、社交活動者范疇。追求成就者主要表現在宣傳自己創作的合唱作品、指揮經歷經驗以及組織的合唱活動等。探索者主要關注合唱領域的最新動態、最新成果等。社交活動者主要是合唱愛好者,想通過網絡社群了解合唱發展動態、掌握合唱相關信息等。
在合唱傳入我國時,雖然很快得到了普及,但是聲音技術技巧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很多學者也闡釋這是東西方文化產生的不同藝術效果。從中國合唱音樂百年來的發展來看,合唱在聲音表現力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20年,熱愛合唱的團體紛紛將目光轉移至“云端”,一個個“云合唱”視頻產生并得到有效傳播。同年,很多大學的畢業典禮均在“云端”舉行。2020年7月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策劃開展了“戰疫情·畢業季”主題活動——《我愛西電》師生在線大合唱,用這種特殊的形式表達了西電學子對母校的感激之情。2022年4月3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了New world云合唱版。由冬奧冠軍齊廣璞、歌手王赫野、馬蘭花合唱團以及黑龍江省部分高校師生、廣大網友演繹的“云合唱”,不僅有多元化的聲音之感,更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拓寬了合唱音樂的表現形式,也促進了中國合唱音樂在網絡上的傳播與普及。
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呈現出良好的態勢,眾多業界專業人士以及合唱愛好者均開設了視頻號或者微信圖文號,普及合唱理念、宣傳合唱作品、促進合唱創作。在發展態勢良好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隱患,主要是自媒體平臺自身在擁有一定優勢的同時,也存在相應的問題。比如,微信公眾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合唱社群”的形成,但是發展至今其內容的吸引力已遠遠比不上視頻;同時無論是視頻還是圖文,版權意識仍需加強,且合唱運營方面還有待提升,視頻傳播的互動性還需運營方仔細思索。
1.信息精準推送與信息時效性沖突
在當下信息超載時代,微信公眾號管理平臺規定每個訂閱號一天只能推送一次信息,服務號則一個月推送四次信息。這就使得每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要做好信息的“減法”,將更加優質的內容推送給用戶。在優化內容方面能體現出微信公眾號的特色,即使訂閱號一天也只能推送一次信息,所以很多即時性信息不能得到及時推送。例如,在某國際合唱大賽的頒獎晚會上,雖然有很多優秀的合唱視頻,但囿于平臺一天只能推送一次信息,所以信息發布者不得不刪減信息,這就使得很多優質內容不能及時與受眾“見面”,信息的時效性受損,導致信息精準推送與信息時效性產生沖突。
2.用戶黏性可持續維系但信息擴散相對封閉
與時政類、時尚類微信公眾號相比,合唱類微信公眾號尚屬小眾,傳播范圍雖然有限卻很集中。當某一個官方性質的合唱類微信公眾號創建后,通過業內人士的推送與積極推廣,合唱類微信公眾號就能吸引一批熱愛合唱的群體,如果該微信公眾號運營良好,那么這些受眾很快會轉變為忠實粉絲,他們會關注該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每一條信息,在用戶黏性方面具有可持續性維系的優勢。但與微博、抖音等熱門App相比,微信公眾號傳播過程中的受眾信息反饋接收能力較弱,且微信公眾號相對于微博、抖音等熱門App,其內容沒有那么廣泛,當業內人士的朋友圈對該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人數達到飽和時,該微信公眾號想要繼續獲得更多粉絲數量的難度系數隨之增高,這也是制約微信公眾號運營發展的因素之一。
3.合唱理念及版權意識的普及與碎片化閱讀的矛盾
微信公眾號圖文+視頻的形式,能使受眾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一首合唱作品,同時微信公眾號也是培養大眾的合唱理念與版權意識的一個重要橋梁。但是,關于合唱理念及版權意識的相關知識,并不是一篇幾百字的短文能夠完成的,很多信息需要受眾進行深度閱讀,但這與微信公眾號本身的碎片化閱讀優勢相佐。也就是說,微信公眾號在推送優質合唱視頻及合唱譜例方面有其優勢,但在合唱理念及版權意識的普及上仍有不足之處。
一個合唱運營號吸引來的受眾大概都是與之相關的愛好者,他們在這個虛擬的社群中表達見解、相互交流。但從目前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評論區來看,除了一些知名大V的互動做得較為成功之外,其他視頻號的評論區互動性并不明顯。包括B站合唱類視頻的“彈幕”,其數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視頻傳播的互動性弱,原因之一在于運營方并沒有對網友的評論給予及時回復;原因之二是網友的評論集中在社交、日常性的語言范圍之內,比如表達對視頻中合唱團隊的認知,雖能提升身份認同感,但也處于無人問津無人互動的局面;原因之三在于視頻本身以及發布方并沒有過多融入商業因素,發布者更多的是對合唱團體一種身份認同和對合唱單純的喜愛,沒有跳出朋友圈的社群互動,還是停留在網絡社群之中抒發情感。這樣,有效互動弱就容易產生視頻發布內容與受眾預期不符的情況,從而使得粉絲群體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
有學者在研究嗶哩嗶哩的視頻互動方式時指出:“在觀看視頻與相互發送彈幕的過程中獲得的陪伴感恰好是一種歸屬,并且在個人的需求層次結構中居于關鍵位置,起著需求間承上啟下的作用。”[1]可見,必要且有效的互動對于視頻傳播的長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提升粉絲的歸屬感,才能獲得更好的網絡傳播效果。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逐年遞增,眾多自媒體平臺上的合唱音樂能夠體現出合唱界的主流思想,能夠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且在自媒體時代,這種思想的引領尤為重要。重大賽事上的合唱團隊在作品的選擇與創作、表演形式、聲音運用等方面無疑對受眾起著啟發、引領的作用,特別是在國際賽事上奪冠的合唱團隊,在賽事結束后,國內眾多合唱團都會競相模仿其參賽形式。在作品的選擇與創作、表演形式、聲音運用等方面都會參照冠軍團隊的模式。因此,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在注重聚合內容精準度的同時,還要加深內容的深度,豐富內容的形式與風格,可以運用H5等相關技術增強與受眾的互動。
互聯網時代,受眾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紛繁復雜的圖文或視頻中節選出自己喜愛的圖文號或視頻號,并且極大可能長期關注這個圖文號或視頻號發布的所有作品。如果圖文號或視頻號發布的作品能夠符合受眾內心的良好預期,那么受眾就極有可能成為該圖文號或視頻號的“鐵粉”。可如果圖文號或視頻號發布的圖片或視頻不能滿足或者不能完全滿足受眾的心理預期,那么受眾瞬間“轉粉”或“脫粉”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受眾有著極強的不確定性,這也給圖文號或視頻號的運營帶來極大的挑戰。內容的精度、廣度、深度仍是這個時代獲得受眾的重中之重。
在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中,圖文或視頻內容不乏排練日常、演出片段等內容,如果粉絲對合唱團排練曲目不感興趣,那么其圖文或者視頻內容就很難獲得受眾的關注。與視頻相比,微信公眾號主打圖文形式,其面臨的挑戰更大。從傳播形式上,圖文號不如視頻號生動,圖文號引言的作用與視頻號的前5秒內容的作用一樣,對受眾的“駐足”能起到決定性影響。因此,圖文內容需要提升文案的精準度,在吸引受眾眼球的同時,要高度概括一篇文案的內容。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文案寫作、視頻創作均需要精準定位,并提升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若想提升內容的精準度,就必須做到與受眾有效的互動,了解受眾所感所需所想,為其推廣可能喜愛的作品。微信公眾號可運用H5技術設計互動環節,受眾在查閱內容時能夠通過滑動頁面等交互方式,提升對內容的興趣,也可采用“圖文+視頻”的形式,強化文案的效果,豐富受眾的體驗。
“個體使用媒介完全取決于是否對自己有用、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感知。”[2]這也就是說,運營方必須掌握受眾的心理。運營方如果想通過視頻變現,或者通過視頻獲得一定的影響力,就必須對自己的受眾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掌握受眾的心理,確保發出的視頻能夠引發受眾的共鳴,這樣才能保證微信公眾號或視頻號的長久運營。
在這個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已然不復存在,傳統媒體工作者急需適應新的傳播環境,并在環境的大變革中快、準、穩地找到自身的定位,這是一項極難的挑戰。中國合唱音樂的網絡傳播需要抓住機遇并合理地利用機遇,在傳播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需要深刻理解合唱音樂網絡傳播的內在邏輯,理解和把握未來合唱網絡傳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營造良好、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更好地促進中國合唱音樂的繁榮發展。
喻國明提出:“未來傳播的創新標尺是以人為本的三個‘有利于’,分別是有利于增強社會成員之間信息的流動性,有利于擴大人們社會實踐的自由度,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主客觀世界的把控能力。”[3]從目前中國合唱事業的發展來看,增強社會成員之間信息的流動性,合唱的網絡傳播達到了;擴大人們社會實踐的自由度,這點在技術上合唱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云合唱”如何確定聲音的概念等。難點在于對合唱整體的把握,合唱本身就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要義。以和為貴,和諧共生、榮辱與共、團結合作的思想貫穿了合唱表演始終。那么如何引導受眾從世界范圍角度更深度地解讀合唱、了解中國合唱、發展中國合唱,是中國合唱網絡傳播的第一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