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戈
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指,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能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方法展開閱讀指導。教師要圍繞學生和教育文本,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學生愛上閱讀、高效閱讀。“雙減”政策指出教師要減輕學生負擔,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課堂,讓學生從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中脫離出來,投入到自主、創新、有趣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閱讀環境下,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深入探究閱讀內容,而教師也可以基于此滲透個性化閱讀方法,這對學生提高閱讀質量有重要作用。
1. 建構主義知識觀
“知識隨著人類的進步不斷地豐富、改變,知識難以對世界的發展規律進行精準地概括、歸納,知識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創新、創造。學習者要根據自身生活的背景和經驗,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基于此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的觀點是:知識不是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書本中的知識只是可靠的假設,卻并不是最終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通過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產生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思維和經驗對知識質疑,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檢驗。基于這一點,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不同的閱讀認知和閱讀體驗,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背景,對閱讀知識進行創新,并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對文本理解的意義。
2. 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強調主動性,即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主動地創造知識、重組知識,并形成具有個性化意義的知識內容。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章,并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構建自己的閱讀理解。學習不是一個人的行為,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小組交流合作,要在合作教學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合作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并在矛盾對立中產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是“自然”,自然教育要順應兒童天性的發展,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也可以把自然教育理解為自由教育,即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習者自由,尊重學習者的權利,教師要適應學習者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差異。自然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彰顯教學獨立性。盧梭認為在自然主義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展開主動學習。個性化閱讀教學內涵,符合自然主義教學理論。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教師對同一篇文章進行講解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在同一篇文章中產生的差異體驗、差異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既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加深與文章的共鳴,這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個性化閱讀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較大的差距。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理論分析為主,這給學生的閱讀思考、閱讀體驗增加了很多限制,學生難以根據閱讀內容構建個性化的認知體系。而個性化閱讀教學提倡自由閱讀、自由表達,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應用這一核心素養。并且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對閱讀知識點進行探究,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水平、語文學習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選擇符合學生學情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這樣可以讓閱讀學習與學生的能力發展保持一致,這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新時代的教育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閱讀課堂的中心,基于學生的個體發展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占據主導地位,這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觀察精確性和主動性有一定的提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開始主動對身邊的元素進行觀察,而這一特點可以讓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文本知識點。而隨著學生觀察精準性的逐步提升,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更好地關注到文章細節,在閱讀時也會發現更多的知識內涵。在個性化閱讀引領下,學生的閱讀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初中階段,學生主要對敏感事物的細節進行觀察,且學生的感受性較強,這一時期學生十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重視評價給自己帶來的體驗。因此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要多表揚學生在閱讀中的優點,從而讓學生對閱讀教學建立起穩固的興趣。
初中生的理解記憶、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強,并且記憶容量也在不斷拓展,這對初中閱讀教學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初中階段的閱讀篇幅較長,且閱讀量增多,若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強化調動學生的“無意識記憶”,那么就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并且利用生動、有趣的圖片,還可以讓學生在記憶閱讀知識時,收獲愉悅的體驗,這可以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記憶程度。
初中階段是學生想象力、創新力、創造力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們在閱讀文章時,開始獨立地進行創造想象。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若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寬闊的想象空間,那么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也難以獲得有效的發展。基于這一點,教師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想象環境,引導學生制造更多的想象畫面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初中生的獨立思維、批判思維在這一階段逐步發展。批判性思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質疑,并對爭議性問題產生思考。但是在目前的初中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數上,不重視傾聽學生的疑問,也很少花時間基于疑問和學生進行探討。久而久之學生的批判思維,難以獲得發展。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積極地展開質疑,并對質疑進行思考,以建立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這可以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考試壓力下,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上通常會提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基于問題展開快速閱讀。這種閱讀方法將文章分割開來,學生的閱讀過程變得碎片化,在閱讀時,學生們忙于尋找閱讀答案,沒有對文章的生存價值進行細致的品鑒,這樣的閱讀是空泛的。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尤其是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個性化情感體驗,并進行自我表達,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
以《賣油翁》一課為例,在本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角色扮演,請學生們自行選擇角色并誦讀課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基于自己對閱讀文章的體驗,以及自己的個性特點誦讀,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 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空間
個性化閱讀是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基于自己的閱讀經驗,和作者、文字進行對話。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且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較少。大部分學生跟著教師既定的教學目標在閱讀,這樣的閱讀具有“功利性”,不符合自然教育理論的要求。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控課堂時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時間,并給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讀。如在《賣油翁》這一課中,教師要先給學生10分鐘的統一閱讀時間,在這10分鐘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默讀或大聲朗讀。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做到初步熟讀文章內容。
當學生初步進行統一閱讀后,教師還要再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選擇閱讀。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選擇的朗讀片段進行提問。如大部分的學生喜歡陳堯咨和賣油翁對質的這一段,當學生朗讀“我亦無他,惟手熟爾”這一句時,教師可以提問:“①當賣油翁說出這一句話時,情緒是怎樣的?②你為什么最喜歡這一段?③這一段蘊含了哪些道理,可以簡要地談一談嗎?”在提出了問題和任務后,教師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從教育者的角度評判學生的答案,而要從合作伙伴的角度傾聽學生的閱讀感受。在學生闡述完自己的感受后,教師可以說:“這位同學的見解很特別,可以看出在閱讀時一定十分用心,要再接再厲。”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學生鼓勵,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這可以提高個性化閱讀教學效率。
1. 基于學情設計個性化教學目標
個性化閱讀不是完全給予學生自由,讓學生盲目地展開閱讀。個性化閱讀必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學生在計劃中自由閱讀。閱讀教學目標是教師展開閱讀教學的重要支撐,教師只有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夠保證個性化閱讀教學在正確的方向上開展,這樣當教師給學生自由后,學生才不會茫然地進行低質量閱讀。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盡管部分教師在教學前設計了教學目標,但部分教師所設計的目標過于寬泛,還有部分教師設計的目標盲目統一,不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此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要滿足初中教育教學要求。
首先,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在不斷地發展,且學生的空間和時間感知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融入此特點。其次,初中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和記憶力也逐漸強化,學生開始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在課堂上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并有意識地開始拓展記憶力容量。根據調查發現,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更主動、更完整地記憶,而對枯燥的內容,盡管能夠在短時間內記住,但容易遺忘。基于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發展制定教學目標。最后,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深化發展,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有些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發展較為深入,但有些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依靠經驗對事物進行判斷的程度,因此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且教學目標要循序漸進,逐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如基于《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類型的教學目標:基于學生注意力和記憶力目標:①依據時間地點歸納本課的主要內容。②注意力強:長媽媽教給了“我”哪些道理?在長媽媽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注意力弱:文章哪些部分的內容與《山海經》有關。基于思維發展:①基于長媽媽身上發生的故事,制作時間、空間思維圖,梳理“我”對長媽媽的了解情況。②邏輯思維發展較弱:探究長媽媽與《山海經》之間的聯系。
2. 尊重學生學習體驗注重價值觀引導
在制定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觀體驗。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看法強加給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生發展不夠穩定,他們的“三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主體體驗,又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思想觀念進行正確的理解,以受到正確“三觀”的熏陶。對學生有偏激的或錯誤的態度,要及時指正。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到了,長媽媽是“我”的保姆。學生認為一個保姆辭世,作者沒必要寫這么長的文章來紀念她。有些學生認為,長媽媽是一個又丑又沒有文化的女人,實在不值得紀念。對這些錯誤的觀點,教師要先肯定學生敢于主動闡述自己觀點意見的行為,然后教師要把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到正確方向上。
“盡管長媽媽只是我的保姆,但是她關心我、愛護我,這樣的情誼是十分難得的。長媽媽雖然是一個相貌不好看的女人,但是她經歷過動蕩的歲月并堅強地活下來,她身上的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不能以外貌取人,要以這個人的精神品質為主。長媽媽盡管是一個保姆,但她一生的經歷和品行超越了保姆這一身份,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的女性。”如此可以看出,個性化閱讀不是毫無原則地讓學生闡述各種想法,而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既可以促進教師展開高質量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又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1. 創設閱讀情境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持續學習動力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和文章之間產生共鳴,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三峽》一課為例,本課對三峽的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景象進行了描繪,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三峽景色的拼圖卡片,鼓勵學生展開自主拼圖比賽。教師可以先用視頻輪番播放三峽一年四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將對應的圖片粘貼在對應的季節欄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三峽的各個景色有深入的了解。
在進行了趣味導入后,教師還可以利用視頻給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如三峽中提到“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溯其間”“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制作為具體的畫面,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三峽碧綠的潭水、美麗的倒影以及高猿凄涼的叫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三峽的美景,讓學生閉著眼睛聽高猿的叫聲,然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聽之感,這樣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可以強化學生的個性理解。
2. 設計爭議內容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在課堂中有爭議性的內容,更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矛盾中以不同的視角分析課文內容,這可以激發學生的辯證思維,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個性評價和個性批判,不僅要有肯定、贊同也要有否定,這樣才能夠在樹立學生閱讀學習信心的基礎上,讓學生不盲從。教師可以基于爭議內容設計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還可以基于爭議內容設計辯論活動,讓學生展開交流探討,以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如本課對三峽四季的景色都進行了描繪,教師可以以“三峽最具有特點的季節”為話題,讓學生展開話題討論。部分學生認為春冬季節水清山高,可以體現三峽自然景致。而部分學生認為秋季的猿啼,給人凄涼悲愴之感,更能烘托課文氛圍。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要承擔指引者的角色,合理地把控討論時間和學生的討論情緒,避免學生因意見不同而發生爭論。
3. 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科學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展開深入高效的學習,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基于文本特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地選擇指導方法。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用感悟法和活動探究法,讓學生展開個性閱讀。
感悟法是指,讓學生將文本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想象對文本情感和文本內涵進行感悟。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先將閱讀文本的某一要素和生活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后讓學生在閱讀時,嘗試將文本內容和實踐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自主創造生活情境,以和作者文字進行深度的溝通交流,這可以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閱讀感受。
活動教學法是指,教師要設計多樣性的閱讀活動。如角色扮演活動、辯論活動等。利用豐富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感官,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知識、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這可以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問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的問題設計缺乏合理性,要么是一堂課只提問1~3個問題,要么是課堂中不斷地提問,這樣的問題質量較低,難以讓學生系統地獲取閱讀知識。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優化提問結構。
如教師可以創設層次性問題情境。在以往的課堂中,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系,并且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來設置問題,基于此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既要考慮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又要考慮學習中等和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
綜上所述,個性化閱讀教學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因材施教,這不僅可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還可以落實“雙減”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