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麗
目前,小學生在缺乏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閱讀動機呈現應付考試的功利性屬性;閱讀思維局限化,只理解表面含義。深度學習的理念并未得到貫徹落實,學生的閱讀學習變成機械化的跟隨過程,難以真正走進文章、理解內涵。當語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時,通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從而能夠獲取有效的語文知識。因此,語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挖掘大量閱讀課程資源,且富有時效性和快捷性。信息技術的運用創新了語文教學新模式,順應了信息化時代社會潮流,迎合了學生讀取信息方式的新需求,讓學生融入于新時代,教師則能夠有效選擇和開發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空間。
人本教學理念的落實始終是小學教學需要重視的第一要點。小學語文無疑是重要的學科之一,要實現教學水平與教學技術能力的雙重發展,并通過更多學習資源鍛煉學生思維,這也是提升學習效率、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帶來的與時代接軌的學習資源,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帶動起來,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感受到輕松和快樂,用一種享受的態度去面對語文學習。學生面對邏輯性較強的語文內容時,學習欲望較低,但對新生事物的興趣是非常強烈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努力讓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變成學生充滿期望的學習活動。另外,目前教學設計中應試化教學思想仍然存在,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解決的,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比如通過課堂導入豐富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完成學習。信息技術的合理開發運用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也能夠促進教學模式的優化,強化閱讀教學資源的拓展,這也是常規課堂的薄弱環節。借助信息技術把沉悶的課堂變成活力四射的課堂,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并找到更為適宜的學習路徑,實現學習效果的改善。
語言學習不能只依靠教材或者教師的傳授,語文教學模式也不能一直采用相似的模式。一方面小學生會對長久不變的事物產生抗拒感,造成教學的價值下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從古詩到課文,從識字到對話,信息化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學習的形式,學生以往都是規規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有的孩子雖然看似聽得很認真,實際上心思早已游離于課堂之外。而通過信息的多樣化設計,學生獲得了新穎的學習路徑,思維變得更加敏捷,并且學習精力更加充沛。信息化教學一定要加強全面性與針對性,比如語文的聽說讀寫等元素,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并在信息中獲得思維的發散。語文擁有大量新穎的學習素材,為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提供了更多更廣的思路。可以通過多種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來提升教學成績。一些語文教師總是將自身的教學精力放在完成教學任務上,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及教學計劃都是圍繞教材知識的傳授來進行,導致學生的課堂核心地位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規劃教學設計,通過信息化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融入語文課堂中,得到語文的學習靈感。在上課過程中,老師要給學生們布置信息的任務,給學生帶來更多適宜的教學路徑,提升學習深度。語文教師在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活動的設計,提升教學有效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延展,逐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思想。
在教育不斷發展與教學體系完善的過程中,教育的理念也隨之產生了巨大變革,要將深度學習理論合理滲透到語文閱讀的教學改革中,使學生在不同學習路徑中找到閱讀的切入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全力以赴地完成學習任務,沉浸于文章描述的內容、環境、故事情節中,思考整個文章內容的主題思想以及寫作邏輯。例如教師首先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求,借助信息技術來構建生動的教學氛圍,以學生喜歡的內容為基礎,融入更多教學素材,使他們的思維模式以循序漸進的形式實現多元維度的成熟化構建;其次可以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靈活切換對不同情節、主題和表現技法的理解、吸收角度,豐富學生們的有效閱讀經驗;同時還能夠催生學生個性化的“大閱讀”意識和習慣,使他們的綜合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實現對閱讀思維的鍛煉,并建立不同知識點的聯系,形成學習體系。另外,信息化教學能夠提供高質量的互動渠道。互動是引導學生進行高質量閱讀的重要渠道,但是以往語文教師還是過于注重講解,沒有為學生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通過新穎的互動設計,提升學生融入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語文老師只有貫徹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對信息技術的作用進行認真分析,掌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信息化的教學形式,采用創新的手段等,才能夠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這也是新時代對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
近年來,新課程標準迎來了新變化,語文教學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應探索更多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拓展教學的寬度以及創新形式。但是根據對語文課堂的教學觀察,教師依舊延續以往的教育理念,有些教師并沒有單獨設置專門的閱讀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沿用傳統的語文學科教學理念。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做出總結和判斷,在語文閱讀中,如果老師只是帶領學生去完成識字斷句,學生會對閱讀的情緒降低,也會對閱讀產生錯誤的認知,導致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都沒有充分發揮。所以基于信息技術的情景創設,是激發學生閱讀情緒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用更加真實的情景內容去營造課堂,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構建立體化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就能走進文章里去體會描述的內容,理解文章表述的內涵。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將學生的生活融進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切身地感受文章情懷,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情境式課堂的構建。如在《狼牙山五壯士》教學時,小學生學習定力是非常差的,很難在相對枯燥的內容學習中保持長久的注意力,而情境的營造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專注度。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氛圍中,會主動記憶、接受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該提前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依據教學對象的情況制作好信息化課件,盡可能挖掘相對真實、有效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來激發課堂活力,把戰火紛飛的戰場場景用影像的方式,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便可以讓學生們想象身處“狼牙山”上,產生“戰斗”的體驗,讓學生們感受戰爭的殘酷與激烈。同時也能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融入,讓學生認知到“無數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意義。此時教師要結合課文與信息化課件的內容,引導用心去體會開國大典的現場氛圍。有效捕捉文章中的情感,這樣學生會用內心的感受來品讀課文,并且意識到語文閱讀不僅僅要“識字、讀句”,更要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小學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感知文章情感上往往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結合信息技術將文章內容以較為生動和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捕捉文章中的關鍵信息,了解人物的情感,并對作者的創作思想進行分析,以此達成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識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思考問題的狀態,是教師需要加強的。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豐富的社會閱歷,但是他們一樣有著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圈子”,并且對存在于這個“圈子”中的一切都懷有無限的好奇——這完全可以成為教師們實現教學優化的一項寶貴資源。據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與學生開展師生互動時,不妨根據課程內容、目標以及學生們的生活經歷、興趣來選擇一些生活性話題,以之作為互動交流的“話頭”,一方面讓課堂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另一方面也能依托“生活—課堂”的順序引導學生漸入佳境,同時還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情趣和經驗來降低他們理解課程內容的難度,從而為互動教學的應用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例如對《搭石》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資源,將文章中所描述的畫面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讓學生通過畫面了解當地民風的淳樸以及鄰里鄉親之間的團結力。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進行實地搭石,并讓學生自主進行分組,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搭石搭建,并保證搭石可以過人,讓學生可以了解彼此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及意義,進而感受團隊的作用。這樣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有效的互動提問環節設計,實現學生高效的學習,并且顯著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生活聯系的過程中需要用問題引導學生不斷自主探究新的知識,不但提供豐富的內容,也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靈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帶來更加有趣的互動化閱讀學習模式,這樣學生在互動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完成教師的互動問題,在探索中也就掌握了更多的語文知識,并且能夠基于自身的理解或者思考去嘗試一些拓展性的內容,將信息化教學法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放大。
朗讀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驗學生閱讀效果的重要方式。為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結合以往教學情況,語文朗讀是需要重點去強化的板塊。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度思考學生的特點,帶給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努力參與朗讀訓練,并快速提高朗讀能力。語文教師應該懂得,朗讀不是識字斷句,語文朗讀需要大量的發散思維的運用,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信息技術的作用不僅僅是輔助學生進行常規朗讀,同時也能為多樣性的朗讀教學活動提供助力。目前有的小學生對朗讀缺乏參與的動力,他們認為朗讀并不是考試的內容,沒有必要耗費精力去學習或者練習,這是錯誤的應試化學習觀念,教師必須利用趣味的朗讀教學活動來糾正學生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升朗讀教學質量。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章內容中,體會朗讀的趣味性。教師應該針對教材進行新穎的朗讀活動設計,合理利用朗讀配樂、朗讀畫面、朗讀解析等方式,讓學生在信息資源的引導下尋找發現朗讀的趣味性,學生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本應該是想象力最為豐富的階段,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是一種桎梏。所以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朗讀教學設計在語文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并結合激發學生思維拓展的有效手段,幫助學生的學習效率和閱讀能力隨著教學優化而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伯牙鼓琴》的朗讀教學中,在對朗讀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時,構建立體化的綜合朗讀活動。教師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為基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鍾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也可以播放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作品,讓同學們對這一段故事加以寫作描述,寫一段讀后感。拓寬自身的知識認知領域,并強化自身的讀寫能力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寬度。向學生講解并展現故事和人物的背景信息,讓學生能夠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故事的情節。然后在課堂上設置朗讀小競賽,讓學生輪流朗讀自己寫的讀后感,這是一種很新穎的方式。以往學生都是朗讀別人的作品,而這次是朗讀自己的作品,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會投入更多的感情,朗讀的效果也會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發揮出信息化課堂的價值,構建適合小學生的新穎朗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學習成績進步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科素養。
新課標要求拓展學生的閱讀寬度,讓學生從不同的閱讀資源中獲得思維的成長,所以整本書閱讀成為時下教學關注的熱點。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導讀,助力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如在《三國演義》的導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分析小孩子的內心特點,節選一段學生比較喜歡的故事,比如《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主要突出的是武藝超群的關羽,酒杯未涼,便斬敵方大將華雄于馬下。關羽在學生群體中可能是最受歡迎的角色,很容易就把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出來。所以教師可以此段故事為教學切入點,搜集一些網絡教學素材。《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名著,也是影視拍攝的主要題材,所以網絡上有大量的影視資源,還有像品三國、講三國之類的名家品評素材,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教師通過影視資料把宏大的戰爭場面帶入到課堂,便可以讓學生們想象身處紛亂的三國時代,讓學生們感受到三國戰場的氣氛,目睹關羽的風采。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溫酒斬華雄》的視頻,幫助學生得到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讓學生感受到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名著的精彩紛呈。與小說中大量的文字描述相比,視頻呈現出的影像更加生動,而且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借此機會將更多的三國影視故事帶給學生,為學生播放《華容道》《千里走單騎》《桃園三結義》等三國故事情節,學生在觀看以后立刻就產生了對三國演義的向往,也受到影視情節的連貫性影響,愿意通過對三國演義的完整閱讀去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結局、人物命運等,給學生提供了完成長篇閱讀的動力。并且從文化角度思考,讓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提升對歷史的認知,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信息技術帶來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成為學生的必備選擇。新課改要求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科素養的培養也要體現這一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不僅要求教師更多地思考教學內容,也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認真分析,這樣才能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最大價值,使得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