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江
新課標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兒童青少年生長環境深刻變化”,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主流教學手段,也是教育改革追隨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童話文本以其豐富的想象力迎合了低學段兒童的思維特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題材課文比重也在逐步增大,這反映出童話教學的重要性。童話世界的新奇、荒誕和無盡的想象,讓童話故事充滿情節性、情境感,這是童話教學中的主要抓手和突破點,也彰顯了童話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必要性。結合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童話教學的討論從教、學、研三方面都比較完善;對信息技術的探討也從工具、方法、案例和反思等方面鋪開;但信息化背景下的童話教學,尤其是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童話教學的情境創設方面,缺少具體的技術與不同類別情境創設融合研究,文章將著重從這個方面展開論述。
童話課堂的情境創設,是以童話的感情基調為鋪墊,以童話的主人公為主角,以童話的寓意為內涵,以學生的想象為舞臺的一次模擬表演和生活氣氛再現。這些必備因素要想在課堂的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呈現出來,僅靠教師的口頭語言和肢體動作,比較難以完成。然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能為我們實現“人機互動”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童話課堂的教學的吸引力和課堂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是對傳統的童話教學模式的有力創新。
信息技術對童話課堂的積極作用,還體現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童話就是為兒童書寫的故事,兒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互動的、各種情境交互呈現的。在兒童的接受能力水平下,枯燥的文字和教師的“說教”,絕對比不上畫面豐富、聲音優美動聽、從各個方面感官刺激的信息化課堂。僅從童話的初讀來說,傳統教學中老師讀、學生跟讀、自讀、帶著感情讀。信息化課堂可以讓學生看著圖片、加著背景音樂讀;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小程序提前讀,并評價出優秀的朗讀者,在課堂上直接把學生的優秀朗讀作為泛讀放在課件里呈現給班級。同伴的示范使小學生們既能聽懂,又能為其創造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這就是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教師的主導地位之前。
從童話篇目的分布看,部編版低學段(1~3年級)教科書共選擇了40篇左右童話,包括故事類、科學知識類、童話詩歌等。這些篇目有簡明優美的語言、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富有思考價值的寓意等共同特點。結合李吉林老師對情境創設“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闡釋,童話教學中高效情境創設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情境創設的氛圍感,主要就是由感情來奠基的,教師進行情境創設如果背離了童話的感情基調,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低學段教材中的童話篇目一般都是感情歡快,語言生動活潑的。在為這些文章鋪墊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比較明快的圖片、動畫或者輕快的音樂。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二上《雪孩子》,整個課文節奏緊湊,不同部分情感不同:前半段輕松活潑,感情歡快;中間緊張,感情壓迫;后半段緩慢,感情低沉。因此,前半段適合用游戲來營造情境,中間適合用圖片,后半段緩慢低沉的氛圍,就適合選擇相符合的音樂,通過音樂來奠基,讓孩子們在緩慢低沉的音樂中朗讀,并幻想雪孩子變成云孩子的過程。這樣才能在整個教學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終才能讓學生在想象方面得到升華總結。
低學段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擬人體主人公,它(他、她)雖然是動物、植物或者一種事物,但是行為方式和感情體驗都與兒童類似,比如雪天時在雪地里印上腳印的動物們;生活在渡口旁邊會看日出的喜鵲一家;有友情也有爭吵的松鼠和小熊……這些“活”的主人公,正是因為能做出和孩子們一樣的事情,有和孩子們一樣的心境,才更拉近了主人公和孩子們的距離,這也正是我們在情境創設中要抓住的點。具體教學中,可以將課本中的插圖運用到PPT上,然后突出故事的主人公圖片,再將主人公做的事情、說的話呈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帶入自己的思維去感悟童話角色。
低學段的童話文本貼近學生生活,很多文本的核心思想,都在向學生傳遞一種簡單的道理或者給學生引導一項良好的習慣。這種童話文本的情境創設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豐富的感情基調鋪墊,來表達出童話的核心寓意。比如《蜘蛛開店》引導學生要靈活變通;《青蛙賣泥塘》教育學生美好的生活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的。當教師營造出情境,學生的態度和情感體驗就能在情境中激發出來,這時教師再通過評價,就能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思考—表達—修正想法”的認知成長過程。
“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童話由創作者的想象而起,到學生的無限想象未終。對童話的想象,包括但不限于:想象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想象主人公進入的場景;想象主人公在情境里的動作、語言和心理;把自己帶入到故事中,想象童話因自己的不同選擇會有怎樣不同的走向;想象童話的多種結局等。優秀的情境創設,一定會留白,給學生主動想象的空間。
優秀的課堂導入是決定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幻燈片創設情境,營造與課文內容相融合的教學環境,通過圖片和聲音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教學指導,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當今社會,教師應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充實課堂,并依據教學對象的具體學習情況,創造信息化環境,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相比,小學生更傾向于富有趣味的信息化課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興趣,運用信息技術,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播放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短片,等小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基本知識后,再由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配音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大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從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造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課堂,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比如在《荷葉圓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自己喜歡的夏日荷塘,聯想一下荷塘、荷葉、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和小魚兒,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水珠、蜻蜓、青蛙和魚兒是什么樣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一句一段地讀課文,進入到這些角色所處的環境,所講的話,所表達的感情中。通過創造生動的情境,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能使他們更好地發掘生活中的美,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營造表演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入文本,讓他們在文本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體悟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通過創造表演情境,使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更為生動、活潑,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扮演井底之蛙和小鳥的角色,按照課文的內容進行對話。透過真實的表演,讓小學生能夠更清楚地感受到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也能從小鳥的角度去體會小青蛙的無奈。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坐井觀天,要想在一個更寬廣、更舒服的環境里生存,就必須要從自己的安樂窩里走出來,主動地去接觸新的東西。
小學生個性活潑,喜歡新鮮事物,對動畫片很感興趣。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前,將動畫與課本中的文字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提高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授《要下雨了》一課時,教師在講課前,就會先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動畫片,讓學生看過動畫片后,再提出“誰告訴小白兔要下雨了”“這些小動物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等一系列的問題,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順利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并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解釋,因為在欣賞動畫的同時,學生已經能充分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師無須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文章內容的解釋上,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對學生想象的引導上,想象小動物們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它們的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怎么想的,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激發其自主學習意識,以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目前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將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資源融入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運用交互性的硬件或者軟件資源開發課堂活動并隨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在營造合適的童話情境時,切忌將資源堆疊,不分主次。以《楓樹上的喜鵲》這一篇童話第二課時的情境導入為例:
背景音樂:《風含情水含笑》伴奏(輕柔、優美、脈脈含情的水鄉環境)。
背景圖片:課本中的第二幅主情境圖(近處的渡口、渡口旁邊的楓樹,樹上的喜鵲窩、遠處的山崗)。
教師口述:快看,河水平靜如鏡,一個小木橋深入河面,這是(動畫出示:“渡口”二字),渡口旁有一棵楓樹,這個綠色的樹冠就是(動畫出示:“綠蔭”二字),夏天的時候,炎炎烈日下渡口都會愜意涼爽,這是因為綠茵(動畫出示:“遮蔽”二字)了陽光,讓我們把目光看向渡口的對面,這是(動畫出示:“渡口對岸”),這些緩緩平平的山就是(動畫出示:“山崗”),小作者和喜鵲一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在這個情境創設中,通過音樂、圖片、動畫和教師語言引導孩子們進入了一種和諧美好的童話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美麗的渡口畔那可愛的作者和喜鵲一家,并為全文打下了一個愜意歡快的基調。
低學段兒童的注意力發展還不完備,它們更容易被色彩鮮明的、運動的畫面吸引注意力。常用的信息化“動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動圖、視頻、設置動畫、設置切換方式、半開放的可以移動添加的小部件等,教師在運用時,可以隨意組合,打造呈現方式上的動感。比如在《青蛙寫詩》一課,教師打造碧波蕩漾的荷塘,翠綠的荷葉和晶瑩的雨珠,再加上活潑的蝌蚪,配上淅淅瀝瀝的雨聲,一幅充滿美感的詩意情境就展現了出來。此時,將主人公小青蛙的形象(動圖、嘴巴一張一合,配合稍稍搖頭晃腦)放大融入整個情境里,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小青蛙寫詩的情境,代入了小青蛙的視角。
游戲能高度地還原童話“主人公”的所作所想,而且游戲情境比較輕松活潑,學生可以在游戲中放松身心,更能充分地思考和感悟。
比如《青蛙賣泥塘》這篇童話,通過主人公小青蛙賣泥塘這個主線,結合其他小動物因為不滿意而提出的要求,小青蛙最終將爛泥塘建設成了花草繁茂的理想居所,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創造”的道理。在情境創設中,教師可以在希沃白板上采用半開放的課件模式,將小動物們要求的青草、泉水、樹木、花草、道路、房子等元素,設置為可移動部件,讓學生小組邊讀對話,邊將這些補充到圖片中。這樣展示和形成的泥塘形象的前后對比,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通過游戲明白“自己的創造”,童話故事的寓意就不言而明。
不管是PPT上教師基于精心預設所選的資源或呈現方式,還是交互式終端或者軟件上與學生的互動游戲,教師的語言引導都起到了指引、評價、總結、激發的作用。
以《楓樹上的喜鵲》這篇童話的課后拓展部分為例,結合題目表現的情境,教師應該把喜鵲媽媽喂喜鵲寶寶的情境借助多媒體變成圖片或者動圖,然后將PPT定格在喜鵲媽媽站在窩邊,小喜鵲看著媽媽這樣的場景中,通過學生觀察讓學生明白喜鵲媽媽和小喜鵲還有超出課本之外的對話,從而為喜鵲母子創設更多的交流。教師采用這樣的課堂提示或者評價:
媽媽帶回來了好吃的,孩子們會說些什么呢?(引導)
孩子們這一天里還經歷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它會怎樣跟媽媽描述,媽媽又會怎樣回應呢?(引導)
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能解讀出小喜鵲的鵲言鵲語,你可真會學習!(評價+引導)
學生能夠跳出課本進行場景和對話的描述,那就是學生的主動想象。可以說,沒有教師語言的加持,花哨的信息化呈現方式只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只有在情境中結合教師的語言引導,學生才能主動地、創造地想象。
信息化是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的浪潮。教師只有反復研讀,扎實把握童話教學中高效情境創設的影響因素,掌握高效情境的創設策略,選擇合適手段讓學生進入童話情境、用“動起來”刻畫童話主人公形象、用“多媒體+游戲”引導學生認知、用“多媒體+教師語言”激發學生主動想象,才能在實際課堂營造出讓學生身臨其境且有感而發的情境,進而達到童話文本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無盡想象力和創造力插上童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