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重要使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研究者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通過研究形成共識為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一是高等教育研究對教育科學發展作用明顯。政策是形成共識的過程,共識度越高發展路徑的正確度越大。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長期以來聚焦問題、關注政策,通過對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和高質量體系建設等重大宏觀議題的研究,對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理論超越問題,思想是發展的靈魂,學術探索不斷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積累思想養分,從而保證能以先進的思想、科學的理論回答高等教育前進中的現實問題。二是高等教育研究正在助力教育的模式變革。當今社會,高等教育與時代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成為國家高水平開放的基本力量,成為時代變遷的創新源泉。邁向數字化時代,建筑空間疊加數字空間是我們面臨的社會形態,教育的模式變革已經開始。高等教育研究在如何發揮每種教學方式的優勢,推動實現規模化教學安排下的個性化學習方面,已做出了有益探索。
過去十年,見證了兩大輝煌: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上邁出了一大步。無論是科學研究產出,還是世界大學排行,均見證了我國高等教育世界地位的大幅度躍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期。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界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奉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學術智慧。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一是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高等教育研究始終圍繞著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方向和目標。二是主動從象牙塔走出來。圍繞高等教育用戶的實際需求,將理論應用于高等教育的現實場域,為不同類型的高校主動服務,高等教育研究的應用性明顯增強。三是主動與相關學科融合。基于高等教育學的跨學科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廣,體現了高等教育研究者跨學科意識的提高,高等教育學成為教育學學科中跨學科最為積極的學科之一。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將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能否滿足高校改革和發展對高等教育研究日益增長的需求。二是能否做好中國高教改革和發展的模式研究。三是能否滿足高校對高水平高教研究人才越來越高的需求。
過去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范式,逐步從思辨導向走向證據導向。一方面,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得到加強,“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正逐步成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識。另一方面,大數據理念和方法開始萌生。一些機構和團隊開始建設大數據庫,通過大數據與小數據(如訪談等)結合,探索開展(準)自然實驗、(準)因果推斷等實證研究新路徑。以本課題組為例,過去十年先后建成中國大學教師簡歷庫、全球學術人才簡歷庫等平臺,通過數億條各類大數據信息,為人才流動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等提供了部分支持。目前,面向證據導向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轉變仍然任重道遠,主流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思辨研究成果、行政干部研究成果等仍然占據過較多篇幅;一些實證研究并不規范,“數據拷打”、模型亂用等問題仍然存在;實驗研究缺乏、實證研究的可重復性不足,研究脫離實踐、落后實踐、成果無法得到政策采信等問題仍然突出。
在知識發展史上,人們曾經為了滿足好奇心和充盈閑暇生活而對未知世界展開自由探索。但隨著知識自身的分化和科學知識應用價值的不斷彰顯,知識創造開始承載起促進社會發展的使命或職能。高等教育研究亦是如此,從基于個體求知的純學術需要,越來越多地轉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人們越來越希望通過學術研究來解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在此轉向之下,高等教育研究者及其研究范式須進行必要的調整。一是明晰作為知識分子應秉持的學術觀,即把高等教育研究視作踐行公共職責的工具,致力于解決高等教育問題、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二是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進行理性、公允而負責任的批判,批判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構更美好的教育。三是作為大學教師,應將高等教育研究同立德樹人之天職融于一體,在教育教學中找尋有意義的研究主題,通過有價值的研究改進教學實踐,做到教學與研究相統一;但尤為重要的是要堅持學術為公的原則。
學術,可不是一般的學問,不是人人可為、處處可見的。學術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是個系統專門的學問,是由有學術品格與天賦之人抽絲剝繭所為。第一“,學”與“術”有不小的語義差別。“學”是根本,是司馬遷所言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偏抽象,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術,是“成一家之言”的關于萬物真知大道的功用與推動,偏具體,如制物。第二,“學”與“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成一家之言”之“學”,就不可能有“至諸用”之“術”。“學者術之體,術者學之用”。對學術的敬畏之心,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第三,“學術”的生態環境需要持續優化。學術風氣是一個不斷凈化的過程,否則就會出現急功近利、浮躁空虛、學術泛化、學術異化的怪相。第四,“學術”的評價關乎其生命的長青。學術的興替如陳寅恪所言,“實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破五唯,為學術正名,還原學術本真,加大了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導向的引領作用。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思維。”學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行理論思維的集中體現。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開展高質量學術創新活動和催生重大學術成果提供了優渥的條件。高校是學術創新活動極為活躍的重要陣地,高校學者是重大學術創新活動、重要智庫成果的重要貢獻者。進入新時代以來,各個高校的學術活動如火如荼,重大學術成果不斷涌現,整個學術風貌呈現出千帆競發、蔚為大觀之勢。回顧過去十年,高校的學術研究出現了顯著變化:一是更加注重基礎研究,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二是更加注重貼近現實問題,努力解答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三是更加注重原創性成果,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四是更加注重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創新同步推進“、雙輪”驅動,不僅破解自然科學領域的“卡脖子”技術,而且努力打造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話語、中國范式、中國學派;五是更加注重發揮學術團隊力量,開展有組織的學術創新活動,鼓勵聯合攻關,打破學術壁壘。
這十年,恰逢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十年。筆者不僅見證了中國高等教育各個領域取得的卓越成績,而且也在推動大學內部治理、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等方面略盡綿力。從剛剛踏入學術研究的一名新兵,經歷了初入學界的斷乳適應和艱難融入,也經歷了職業發展爬坡過坎期的動搖彷徨,更感恩于學界同仁的提攜鞭策和鼓勵,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逐漸歷練和鍛煉成長為獨立思考和具有教育情懷的中青年學者。瞻望未來,要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扎實的研究,服務和賦能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實現。
在學生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越來越頻繁,深度學習成為常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越來越有效的鍛煉;科教融合驅動創新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產生新動能,研究生得到了更加規范的學術訓練。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從以教學為主向教學和科研并重的方向轉型,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科研組織模式變革深刻發生,由首席科學家、骨干科學家、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后等角色共同組成的科研團隊成為承擔各類前沿和重大科研任務的支撐力量。學術成果的同行評議逐漸成為慣例,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發展成為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科研成果質量也因此獲得了顯著提升。
高等教育這十年,是結構優化、機制再造、水平提升、作用突顯的十年,更是學術回歸的十年。學術性是大學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學應有之義,更是大學的責任使然。高等教育的學術性回歸,使得大學不忘“立德樹人、教育強國”之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使命有了前提和基礎。這十年,學術回歸漸淡了大學的官僚之氣,教師們專心于學術傳授、學術研究,大學的學術性特質更加彰顯;學術回歸強固了大學的三尺講臺,以本為本、潛心育人,努力成為為學、為事、為人之示范的大先生,大學的教育性本質更加明晰;學術回歸拓寬了大學的發展路徑,分類指導、特色發展,破五唯后的多元評價體系逐步形成,大學的自主性辦學更加強化;學術回歸加速了大學的能力提升,“雙一流”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學的戰略性地位更加牢固;學術回歸促進了大學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自覺,大學的支撐性作用更加突出;學術回歸加速了中國大學從世界舞臺周邊邁向舞臺中央的步伐,中國大學逐漸匯入世界大學的第一方陣,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