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希宏
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原產亞洲西部,玉米來自中南美洲,而水稻,作為亞洲的糧食,世界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它的故鄉在中國。
我國已先后發掘了20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稻谷遺存。在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等,考古人員都發現了距今12000-16000年前的古栽培稻。那時先民已經從自然采集中注意了人為選擇,學會了種植水稻。而后的過程,以浙江為例,有8000年前的蕭山跨湖橋遺址,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遺址、桐鄉羅家角遺址,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遺址,這些地方都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早期栽培稻遺存。其水稻化石——植硅體的特征,與現代栽培稻越來越相似。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唇齒相依的稻米,來自先民的不斷選擇和馴化。
古稻存在的年代,是通過C14的半衰期來測定的。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從古稻中提取了DNA,通過基因組分析,不約而同地證實,水稻的馴化,是在約10000年前,從中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的。馴化的第一個特性是不散落,因為野生稻的稻谷很容易散落,沒成熟就自己掉地上了,讓人怎么收獲呢。基因型的分析還發現,古栽培稻尚處于秈粳混雜狀態。現代栽培水稻的兩個兄弟,秈與粳,還是后來才分的家,秈稻喜熱,粳稻宜溫。
我想,更早更早以前,水稻也就是一棵草。草上結了種子,慢慢地被人類發現了,嘗試食用。慢慢地,去播種它收獲它。
《史記·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稻種,種在水田里。沒有種稻谷的地了,他就命令把多余的地分給稻谷。唐宋以來,“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全宋詞》就收錄了三十一首詠稻詞,水稻在南方已是廣泛種植。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記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明代水稻,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主食。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后,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又經伊朗傳入巴比倫,再傳至歐美等國。兩千多年前,秦國方士——徐福,把稻種帶到了日本。
最近媒體報道,良渚莫角山遺址發現了多達20萬斤的碳化稻谷,一扎扎束好的稻谷,還帶著小穗,顆粒分明。也發現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城廓遺址,而鐮、石犁、石制耘田器的發明使用,更是說明良渚的水稻耕作系統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一千年看北京,兩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良渚。良渚文化,也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
我終于在一個周末的上午,隨一位杭報記者到了良渚遺址。突然就見到了5000年前的碳化水稻,像是見到了水稻的故鄉,激動不已。放幾粒在手上細細端詳,粒子有長有短,穎殼分明,有的穎尖帶芒。有機質已經在漫長歲月中流失殆盡,只剩下了一粒粒不可磨滅的碳。我明白,古稻一經挖掘,見到了陽光空氣,瞬間就會氧化成碳。碳化的水稻,已是輕如鴻毛,卻重于泰山。考古工作人員說,你們可以去現場看看。真的嗎?幾個大人和孩子,飛奔而去。5000年,真也不遠。
多年以前,在河姆渡博物館見到過剛剛挖掘的古栽培稻照片。一粒粒姿態各異地嵌在泥土里,鮮活明亮,猶如昨天。
野生稻,是現代水稻的祖先。
野生稻也被稱為植物熊貓,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稀有植物資源。1992年發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將三類野生稻列為國家瀕危二類保護植物,分別是我國發現的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觀其名字可以猜測,有的野生稻具藥用價值,有的野生稻籽粒上會長痘痘。
“百谷自生,冬夏播琴。”來年自生為“秜”。“中庭生旅谷。”由拳野稻自生。古書上有許多野生稻的記載。簡單地說,野生稻是自生自滅的,自我生長在開闊向陽的沼澤、池塘、水溝等有水環境中,野性十足,具有超強的分蘗能力,會匍匐著向前生長,長葉飄飄,種子少且易掉落,種皮顏色為紅。《稻之道》記錄片曾報道廣西藥用野生稻的匍匐莖可以攀爬到5米開外。
外人一看,就好像是一堆荒草。可是野生稻身上擁有豐富獨特的基因資源,特別是對環境的適應與耐受,對自然界病蟲害的相處能力,有些是現代栽培稻所丟失了的。比如,在江西東鄉發現的野生稻,是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其抗寒能力強大。研究人員曾誤將稻苗放入冰箱,水都結冰了。發現后取出,小苗還是慢慢活過來了,實在是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努力找回那些好的基因。我國雜交水稻的發明成功,突破口正是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天然敗育的野生稻。再早以前的1930年代,我國稻作先驅丁穎教授,利用廣東野生稻育成了中山1號新品種,推廣種植了半個世紀之久。現在廣為應用的第一個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1,是從長雄野生稻中克隆獲得的。
最近的報道顯示,東鄉野生稻的耐冷基因已經定位在第4和第8染色體上,也發現了新的不育細胞質,科研人員正在抓緊研發獨具特色的東鄉型雜交水稻。利用西非長雄野生稻研發的多年生水稻,已初露端倪,能夠實現一次種植,多次收獲。你說野生稻寶不寶貝。
像自然保護區一樣,我國已經在江西東鄉、云南元江、海南保亭等地建有多個野生稻原生保護基地。在廣州和南寧建立的國家野生稻種莖圃,保存有7000余份各類野生稻資源,包括來自世界各地衍生的闊葉、緊穗、長雄、短舌、多年生等等多個家族的野生稻。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保存野生稻的DNA、花藥、幼小的胚、再生組織等,并加以研究利用。
我是想改進粳稻的開花習性。所以十年之前,從廣西國家野生稻種莖圃引進了20份各自身懷絕技的野生稻。看著強勁的生長勢頭,肥碩而長長的花藥,一個不少全部外露的柱頭,心生歡喜。腦子里已然浮現這幾個優異性狀皆在的新水稻。可是做起來并不容易。雜交結的種子,過幾天就自己掉泥里了,遍尋不見。剩下一半利用野生稻花粉做的雜交種子,后代一經種植,五花八門什么樣子的稻子都有。因為遺傳上的距離相對遙遠,稻子們瘋狂分離、重組。大浪淘沙,至少需要經過幾個輪回的培育。
面對一株荒草般的野生稻,你不知道它經歷過多少滄桑,內里有何等蘊藏,改變過多少世界。不問,肅然起敬。
“谷雨時節種谷天。”布谷一聲叫,稻種就下地了。
然后是立夏插秧,小暑谷秀,秋分稻齊,寒露割稻。水稻的一生,從一個春,走到一個秋,其實要經歷種子萌發、營養生長、幼穗分化、生殖生長、開花、授粉、胚胎發生、穎果發育、成熟等過程。短則八九十天,長則五六個月。
都是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生命是何其相似。
可是你知道嗎,一粒種子長成碩果累累,會經歷多少相遇。一塊稻田,平均要與六十種稻田雜草相遇。矮茨菇來幾天就走了,它的生命很短暫。三棱草,長著三角形的莖稈,我們小時候玩游戲用的,你撕這頭,我撕那頭,看看到中間能不能相遇完整。三棱草獨苗長大,不怎么占地,不怎么大肆生長,也只是來陪水稻走一程。而牛蒡草的生命就很頑強,橫向生長,與水稻搶占空間,還不肯輕易開花,不肯輕易老去,稻子都黃了,它還不斷冒出新葉。又比如稗草,從小就與水稻一起長大,與水稻相伴一生的,兩種生命長相相似,初識者是難以分辨哪個是稗草哪個是水稻的。
水稻的一生,平均又要與六種蟲子一起生活。小時候有稻縱卷葉螟,專吃嫩葉子,吃得難受就逼迫你把葉子卷起來。抽穗開花的時候,螟蟲就來了。螟蟲,又稱鉆心蟲,愛咬莖稈,直接咬個洞洞鉆進去,吸食莖稈的汁液。稻飛虱,成千上萬嗡嗡嗡的,體型雖小,可是一旦爆發,虱多力量大,不兩天,一塊即將成熟的稻田會很快化為烏有。
還有各種病原菌,各種外來傷害。在水稻生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發生的熙熙攘攘與戰火紛飛,可以說是一刻也不曾停歇。
下雨了,你出門可以帶傘,水稻卻從來不帶傘,雨來風迎,飽食陽光、空氣和雨水,通過孜孜不倦的光合作用,奉給人類以供養。人類與水稻,建立了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合作關系。你耕田,為我準備了生命場所;你播種,我探頭看世界;你插秧,那是我該自己上學了;你耘田,替我除去野草,也幫我按摩身骨;你施肥,幫助我茁壯成長;你打藥,幫助我預防疾病;我開花,你笑逐顏開;我成熟,你收割我;我用一生,換你一餐飽暖。
收獲之后,生命完成一個輪回。重歸寧靜的大地中間,留下一個我,在稻茬間感懷。
生命脆弱而渺小。老牛的一頓飽餐,也會讓一小片水稻顆粒無收。生命堅強而后足,水稻也總是懂得與周圍怎么相處,與你一起曬太陽,一起呼吸,懂得什么時候開花,懂得結果,歷經病、蟲、草和各種意外而長大成稻。
還記得你的18歲嗎,那些年輕不帶傘的光輝日子。水稻的18歲,是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是周杰倫歌里唱的,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是在烈日與暴雨下奔跑,從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
誰沒有18歲,誰沒有一生呢。
歲月或散淡,生命誠可貴。我等當懂顆粒歸倉。
人們見面打招呼,通常第一句是吃飯了嗎,第二句是你叫什么名字。
我說吃了,我叫包公子。
包公子是一個水稻品種的名字。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水稻也有千千種,會有自己的名字。生命體因為遺傳基因的不同組合,理論上有無數種的可能。身為二倍體的水稻,約有四萬個基因,也就存在2的四萬次方可能,猶如二維碼,看似相近,卻各個不同。在北京和杭州的種質庫里,存放有七萬余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稻種資源。
春秋管仲在《管子·地員》記載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字,有叫黑鵝、邯鄲、水腸、棱稻的。黑鵝是一種黑米品種,而棱稻是根植于山上薄田的旱稻。宋代曾安止所著《禾譜》,按照播種和收獲時間不同將水稻分為早稻、中稻、晚稻,按其用途分為粳稻(以前秈與粳的統稱)、糯稻。明代水稻專著《理生玉境稻品》則對糯、粳、秈作了解釋,列舉了數十種水稻。清時修撰的《谷種》記錄了3429個水稻品種。
以前,水稻大多以本身的生物特性來命名。1500年前,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說了:“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描述了生育期、株高、產量、品質、出米率等的差異。當然,現在我們認識到還有分蘗、粒型、色澤、株葉形態、穗型、淀粉指標等等上百種特性來分別。比如,谷粒形狀大小,就有闊卵、短圓、橢圓、長粒、小粒、大粒等多種,有的粒如珍珠,有的似一彎新月。
觀形立名,旌其所異。所以有叫三粒寸的,表示其很長粒,三粒達到一寸;有叫三穗千的,三個穗子能結一千粒谷子,表明其穗大;有叫蟬鳴稻的,夏天蟬鳴時候就可以收獲了;有叫九張葉的,葉子長到9片就開始開花,是極早熟品種;鳥不踏,是說其有芒,鳥兒都不敢落腳;撇煞天,是說非常耐旱;冷水谷,適應在山區冷水里生長;鐵腳撐,鐵腳撐立三倚四,顯示有較強的耐肥抗倒伏能力;烏嘴糯,是穎尖黑色的糯稻;胭脂稻,米色如胭脂;佛肚禾,是淀粉的脹性好,民諺有舂殺媳婦脹煞婆之說;還有叫三伸腰的,煮一次伸長一次,再煮,飯粒又增長,淀粉特性與眾不同;葉里藏,指稻穗低于葉片;而蓋葉黃,是穗高于葉,一片金黃蓋在葉上,在粳稻上比較多見。
“長腰匏犀瘦,齊頭珠顆圓,紅蓮勝雕胡,香子馥秋蘭。”《勞畬耕》也分別說了幾個水稻的特色:長腰是指米粒修長苗條;齊頭白,是顆粒滾圓,狀如珍珠;紅蓮是米色赤紅;而香子,又名九里香、十里香,是一種濃香稻。
現代水稻育種更是創造了數以千計的推廣新品種和優異種質,大大提高了產量、品質和各種特性,而命名也是有各種依據。有以生物特性命名的,如玉針香,是一種米粒細長的香稻;千重浪,取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表示穗多如浪;黃華占,茉莉占,占表示秈稻;耐鹽稻、旱稻、雙抗等等,則表明了對病蟲、逆境的抗耐能力;直稻,是表明其適合直播;長粳,是一類長粒型的新型粳稻;如前所述包公子,那是說它株型理想,玉樹臨風。有以產地命名的,龍粳、吉粳、五優稻、墾稻、遼粳、寧粳、云粳、皖稻、湘晚秈、川香、中嘉早、秀水、春江等等等等。有以育種技術命名的,如浙輻802、花培、組培。有以父輩名字來命名的,如廣陸矮4號,是廣場矮3784與陸財號雜交育成;矮腳南特,是從南特號品種中選育的矮化新種。也有很多與育種機構、育種者相關的稻名。
雜交水稻,規定以優字命名。優,代表優秀、優異,也代表雜種優勢。兩優,則代表一系兩用,一種水稻,兩種用途。在不同的光溫條件下,育性會發生穩定遺傳的變化,非常神奇。
春分一過,江南花事已然大肆鋪陳。梅花開過了,桃花開;油菜花開過了,野花開。驚艷了大地,也開遍了朋友圈。
我是從來無緣這些鮮艷的。每年三月,我都遠在海南看稻花。三月開的稻花,在去年冬天就播種了。海南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四季光溫充足,是植物生長的天堂,也是加快植物育種的天賜所在。每年冬天,除了來過冬的,就還有一支南繁育種大軍,他們通常被稱為候鳥,人隨育種材料走。在海南多種植一代,所以呢,陽春三月,在江南喚作春暖花開,在海南叫做南繁加快。
稻花不起眼,甚至你都沒有注意過它,但是它卻是繁花開遍,勝卻人間無數,足以養活世界約一半的人口。水稻的花在植物學上歸類為圓錐花序,在溫度滿足的熱帶地區,每年可以開三次。稻穗上有分枝,分枝上又有二次分枝,每個小小的枝梗上都會著生3到7粒的稻谷,一個穗子上就有幾百朵小花。開花有先后,稻花是從上而下,次第開放的,這樣一來,一株水稻開花會持續一個星期時間。而在一個個分枝上,是頂端一粒先開,存在頂端優勢,接著是最下面一粒,再然后依次向上開花,頂端第二粒往往最后開花,所以也很容易造成該粒不能充實。
水稻小花的花瓣由穎殼替代,里面包括6個雄蕊,1個雌蕊,還有1對漿片。雄蕊有花絲和花藥,花藥里面包含著數以萬計的花粉顆粒,猶如塵埃。開花的時候,花絲會伸長數倍,將雄蕊托出穎殼之外,完成開花授粉。雌蕊由子房、花柱、柱頭構成。子房包括胚囊、珠心、珠被。胚囊中含有1個卵細胞,2個助細胞,1個中央細胞,若干個反足細胞,每個細胞都有確定的崗位,各司其職。珠心和珠被一起,后來發育成種皮,就是糙米的糙層。兩個柱頭毛茸茸的,形如兩把刷子,伸出在穎殼外面接受隨風飄來的花粉。花柱連接柱頭和子房,是花粉管進入子房的通道。子房受精后,慢慢發育形成稻米。而漿片的作用是吸水發生膨大,用力推動穎殼張開。
稻花選擇在中午陽光最好的時候怒放。開花是水稻一生最激烈的事情,短時間內整個植株會發生蒸騰急劇增加,以更有力地泵運各種營養物質。同時還會發生各種各樣加劇的糖代謝、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次生代謝。開花前后,甚至會造成穎花小室酸堿性的變化。穎花含羞合,兩靨嫣紅分,為此,有人說植物開花也會臉紅。
水稻的開花,穎殼張開與關上,是一個連續過程,并沒有一個突然的迸發,如同一個看似寧靜的海面。這個開花運動會持續數個小時,所有花器系統運轉,曼妙如癡。慢鏡頭下,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包括了漿片膨大,穎殼外轉,柱頭分開,花絲伸長,花藥高舉,花粉飄散。持續幾個小時后,今天的花就開好了。漿片又負責主動失水萎縮,慢慢將穎殼之門關上。
光照、溫度、營養、水分的各種變化,都會影響水稻開花。穎花在水中也能像在空氣中一樣開花。如果當天下一天雨,稻花會在第二天補上,開得更加旺盛。昨夜露珠重,今朝養花公。稻花是總會開放的,你來我開,你不來,我也照開不誤。沒有人可以把一朵花憋屈到不讓它開。
本身來講,開花,是為了受精結實,讓生命得以繁衍。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實在是非常的微妙精巧,需要兩個精細胞共同參加:一個與卵細胞融合,之后發育成胚;另一個與中央細胞融合,之后發育成胚乳。胚乳富含淀粉,是我們的食物,也是胚自己的食物。兩性細胞的融合,會發生幾件重要的事件:首先要通過分子信號來互相識別和點頭,隨后在柱頭上萌發成花粉管,花粉管炸裂釋放精子細胞,最后完成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在此過程中,科學家驚奇地發現了一種控制花粉管爆裂的信號分子復合物,并形象地將其命名為BUPS,Buddha’s Paper Seal,就是如來加給孫悟空的緊箍咒。這個緊箍咒一旦被另一個信號分子(如唐僧)揭開,花粉管就炸裂開了,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跳蹦出來。真是好美的小爆炸,新生命從此開啟。
稻花飄砌,簌簌清香細。古人稱禾谷類作物孕穗開花為秀,吐華曰秀。秀是禾懷孕了。開花,確是水稻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每一朵小小的芬芳都是在宣布,它的生育欲望。開花,是為了受精結實,繁殖下一代。水稻是自花授粉,一株稻子上自己有雄花有雌花,很容易就完成雌雄配子的結合。科研人員研發新品種,很多的工作,是為了一朵花與另一朵花相遇。為了這場相遇,我們會不停地進行各種不同的雜交組合。水稻的花器很小,雜交時要把花藥一個一個摘除干凈,然后抖入別的花粉。每一個摘除過程,都不亞于一次大眼瞪小眼的眼科手術。
穿行在稻田中央,我曾無數次輕彈稻花。輕輕一彈,花粉輕舞飛揚,或者一點動靜也沒有。我彈它,是看看花開得如何,它的花粉。它的習性。不同的水稻需要不同的花,有的要瘦小,有的要肥碩,甚至有的干脆沒有花粉,有的隨溫度會發生變化。在雜交水稻上,恰好需要利用這個聰明的遺傳特性。花粉粒充滿了淀粉。那么糯米的花粉粒,是不是也是糯糯的呢。經常就在田里胡思亂想,不時湊近去聞一聞,花的氣息。這個姿態,讓你想到了猛虎細嗅薔薇嗎?我沒有,我想到的是老牛在吃嫩草。沒有辦法,我屬牛,比猛虎年長一歲。
有一天我問水稻,你在干嘛?我在減數分裂,它說。那時水稻剛從苗床移栽到大田生活了一個月。生長茂盛的禾苗,已經鋪滿了整個田塊,已經是那歌聲里的,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風吹一吹,稻葉上有一閃一閃的亮。表面看沒什么兩樣,不過此時水稻已是處于青春期,準備拔節抽穗。稻米粒的孕育,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期看不見,二期苞毛現,三期毛茸茸,四期粒粒現,五期穎殼分,六期粒半長,七期穗轉綠,八期穗出現。科學家將水稻幼穗的發育分為八個時期,減數分裂就主要發生在三期四期。減數分裂使得花粉發育完成,每個時期持續兩天到四天。所以再過大約三個星期的時間,稻穗就會破殼而出。
花與花相遇,是共此時。雜交水稻的種子生產,我們叫做制種,就需要一公一母兩種稻花相遇,需要它們同期同時開花。在一大片的雜交水稻制種田里,中午時分,兩種水稻都開花了,制種人員就開始拉花,拿著長竹竿,長繩子,或者使用無人機,趕著花跑。仔細看,可以看到高高飛起的花粉,似一陣陣輕煙繚繞。
有時從稻花深處上來,衣袖上都沾滿了灰塵一般的稻花,褲袋里一摸就是一撮稻花干。可惜不能干啥用,就輕輕拍落。看著稻花,就容易想起我的育種老師,張慧廉研究員。他是印水型雜交水稻創始人,與稻花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徹底改進了一種水稻的開花習性。張老師1974年開始跟袁隆平老師學習雜交水稻技術。隨后就發現并巧妙設計了一條新的思路,從秈稻恢復系中發掘出一種新型雜交水稻。這種新發掘的印水型雜交水稻,產量高品質佳,開花習性改良得特別好,開得又早又旺盛,柱頭個個露在外面。一個稻穗上,那么多的小小精靈,嘴角上翹。一下子大幅提高了雜交水稻的制種產量。
一花一世界。水稻的花語,叫做喂飽世界。我國常年種植4.5億畝的水稻,種植于祖國的大江南北,其面積差不多等于三個浙江省,全部開滿了稻花。會不會很是波瀾壯闊?其實,“村徑繞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你在哪里都容易看到,只要你穿過擁堵,到達一小塊田野。
一朵稻花,就是一朵微笑。
一朵稻花,一個月后就會長成一粒飽滿的稻米。沉甸甸地,繼續低頭微笑。
稻谷粒著生在穗上。一個穗子上會結一百數百粒稻谷,密密麻麻,擠擠挨挨。所以你知道了嗎,“穗”字筆劃會那么多。
丸穗皆實。一般來說,一株稻子會長10來個穗,一個穗上有很多個小枝梗,每個小枝梗上有十數粒稻谷,所以水稻的繁殖系數很高,數以千計。所謂粒谷種九年,天下得半也,將一個穗子端在手中,你會想到半個天下嗎?
一畝田有多少穗,每一穗有多少粒,每一粒有多重,這三者基本就決定了水稻畝產量的多少。對科研而言,也無疑是要倍加注重的。我做研究生論文的時候,通過對一個遺傳大群體的研究,檢測到了很多個控制穗子長短、每穗粒數、結實率、粒重等的小基因。這些小基因在第一、第六和第七染色體上成串出現,它們相互作用。穗粒的大小多少,往往是這些很多小基因的不同組合和積累而形成。院長聽說我研究過穗子,樂呵呵地幫我辦“撥穗禮”,把學位帽上的帽穗,從右邊撥到左邊。撥穗正冠,說你可以畢業了。
意謂打千下猶響,喻其谷之多也。三穗千,三個穗子就有一千粒谷子,也是說明穗粒多。古時選種,往往截取穗端,穗端先熟枝其實大。南宋的陸游好像也選過種,他寫《秋詞》說,“穗多粒飽三倍熟。”陸九淵也深諳其道,以深耕的辦法來提高穗粒數。他說,“吾家治田,每用長大镢頭,兩次鋤至兩尺許深。”果然他家的稻穗是又大籽粒又多,人家三五十,他家六七十。
穗選,在現代仍是一種基本方法。經常就可以看到農家的梁上,滿滿掛著飽滿的稻穗,留到明年再種。現代育種進展迅猛,培育的大穗子品種也是很多,動不動就三四百粒一穗,煞是壯觀。可是穗子并不是越大越好。我曾經選到過一個穗子掃把那么大的品種,長達40厘米,一穗就多達900-1000粒。狂高興了一陣,后來卻發現大而無當。這種極端個體,也許可以申請個吉尼斯記錄,而事實上并不適應生產應用,畢竟稻子是群體植物,講究的是四面八方的協調與平衡,穗子過大,營養物質輸送困難,莖稈也不承其重,也容易受到病蟲攻擊。平安最是要緊。
稻穗沉沉我天闊,不負辛勞不負君。稻子給了人類供養,人們也賦予了稻穗很多莊嚴象征。我國國徽上的麥稻穗,與齒輪一起,象征著工農聯盟。我在日本、印尼等國發行的錢幣上,也都看到了稻穗符號,還有梯田。特意收藏了幾枚。畢竟代表著勞動與收獲。
說的再遠古一點。《說文》里說“穗”是:“禾成秀也,人所以收。”浙江嘉興,就是因嘉禾而興得名的。它的別稱秀州、禾城、禾興,環顧皆穗也。“穗”也是廣州市的別稱,相傳是古代五羊銜穗而來。
禾穗挺出于苗,既成,則屈而下垂矣。稻穗承擔起了稻谷的所有重量,而彎下了腰。稻穗的心態,乃是謙虛。達芬奇說,充實的稻穗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我家小子的QQ簽名竟然也是:學習水稻的謙虛,越是飽滿越要低頭。看到我寫水稻文字,還默默轉發了一個。想起有句話怎么說來著?虛懷若谷。
穗子也是水稻的金項鏈,將掛一生在脖子上。
水稻是單子葉植物。種子發芽后,它的葉子是一張接著一張生長的。而雙子葉植物如豆類,它的葉片是左右兩張同時生長。
正常的天氣條件下,大約五天就會長出一片葉。傳統的水稻種植,會在四葉一心的時候進行一次移栽,把苗床的秧苗栽種到大田里。四葉一心,也就是說秧苗有四張葉加一片未長全的新葉。這時候水稻已經開始有分蘗的能力。
水稻種子最初的發芽,力量來自自身種子中貯存的營養。當長出第一片葉子后,光合作用開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系統地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一直到生長出人類需要的各種收獲。而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不停光合,不停生長。稻穗抽出后,葉片的光合產物,集中向籽粒運輸。
從播種到穗子抽出,水稻一般會生長十余張葉片,大約需要60-90天的時間。有的稻子特別早熟,只需要九張葉片,就開始抽穗。不管怎樣,我們在稻田一眼望去看到的大多數,是密密麻麻綠油油的稻葉兒。走近了,才能看到包圍在葉片中的稻穗。
水稻的葉片與穗子,有一個恰好的平衡。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經常需要比較很多個新品種的產量高低。有時看一眼某個品種,滿滿都是稻穗,以為產量很高,結果卻不是這樣。老師告訴我,稻子有葉上禾與葉下禾之分。葉上禾的水稻品種,看上去都是稻穗,卻因為葉片葉面積不足夠,造成光合產物也不足,其實產量并不怎樣。而葉下禾的水稻品種,雖然看上去都是稻葉,卻是葉下藏金,飽滿的穗粒子深藏其中。源頭足了,你的庫才能足。所以紅花綠葉,沒有綠葉養哪有紅花艷。
還有一個例子。水稻生長的最后三張葉,稱為功能葉,這三張葉比之前的葉面積要大,對水稻產量起著決定作用。最上一片葉叫劍葉,像一面旗幟。我的博士導師研究后期功能性水稻,通過如何保持功能葉的持續活性,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我那時不信邪。為什么呢,因為我注意到我們在剪穎做雜交的時候,會把葉片也都剪掉。雜交所結的種子也是飽飽的。我就做了個試驗,分別通過不同的處理辦法,剪去一張或幾張葉片。結果真是,稻子根本就長不好了,或者結籽不飽滿,或者秕谷增加。也確實,事實勝于狡辯。如葉不盛,則稻無力。沒有基礎,談什么結果呢。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遇到什么情況,稻葉是首先反應的。人們會根據葉片顏色的深淺,來確定水稻的長勢,和施肥時間。如果你仔細去觀看一片稻葉,也許會發現它的精神氣十足,畢竟稻葉兒每天吸收陽光的光芒。稻子又不會走動,不管風吹雨打,稻葉只有隨風起舞,只好雨露勻沾。稻子的莖與根,也剛好隨著葉片兒搖擺,活動一下筋骨。
傍晚或者清晨,有時稻葉上會長滿了露珠。楊萬里有詩說:“露珠走上青秧葉,不到梢頭便肯休。”吐露珠是夜間氣溫降低,空氣中的水氣析出而凝結成滴。露珠可以保持稻葉的水分,對水稻增產也有積極作用。
稻葉是很直觀的。長短寬窄,葉子色澤。葉有大小多少,葉有此厚彼薄。稻子與稗草的其中一個區別,是稻葉片的折處有個毛茸茸的葉耳朵。
葉還會天然卷,葉兒有自己的天地。我有個要好的大學同學,讀研究生我們也是同寢室,后來又是同事。他就喜歡研究葉片兒,研究葉片形態對產量的影響。他克隆了好幾個控制葉片向內卷還是往外卷的基因,還發現了有些水稻的葉片上方有個扣子,自己往上折,像是喜歡向光生長。因為過于投入,以至他自己的頭發也有幾根卷了。
(責任編輯: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