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勵筠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全國婦聯《關于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農村婦女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不僅是鄉村振興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應該是鄉村振興的推動者、建設者。隨著全面脫貧任務的完成,我國已進入“后脫貧時代”,這一時期,女性雖然已不用面臨收入貧困的困境,但仍然出現了新的貧困表現,最典型的就是“缺權”與“弱能”。
如何通過賦權增能,消解農村女性缺權狀態,激發和加強農村女性內在潛能和能力建設,對于農村女性穩定脫貧不返貧具有重要意義。在消解女性多維貧困的基礎上,如何發揮農村女性的主體性作用,調動其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女性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確立農村女性的主體地位,亦存在重大價值。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社區心理學家拉波特提出“Empowerment”一詞,后被翻譯為賦權增能。早期賦權增能的含義在于個體對自身生活的掌控,減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隨著社會發展,賦權增能的含義經過數度擴充,并被廣泛應用于各發展領域,成為理解個人、組織和社區發展的重要框架。
賦權增能由兩方面組成,即“權”與“能”,通過外部的“賦權”,幫助弱勢群體為反抗和改變不公平、不平等的關系而進行斗爭。后續發展中,賦權理論模型逐步形成,被理解為通過利用有利條件,使賦權主體獲得定義自己生活選擇并追求自己目標的能力,從而最終取得成果的過程。“增能”更多表現為內部力量的形成,通過運用環境資源與機會,獲得自身對生活空間的掌控力,提升自信心,進一步幫助個體形成更多能力的過程。
對于女性賦權增能的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中,目前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國外對女性賦權增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研究對女性賦權給當地帶來的影響,說明女性賦權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例如Galie A 等(2019)[1]通過對坦桑尼亞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說明女性賦權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二是通過研究女性賦權以后的投入與產出,證明女性賦權措施的有效性[2]。
國內針對女性的賦權增能研究多集中于探究通過賦予女性外部力量,在女性參與政治經濟生活的過程中刺激女性群體內在動力的挖掘,進而改善其自身狀況。這一過程往往既包含了外部助力的支持,也包含了內部潛能的激發[3]。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對女性賦權增能,消解女性“缺權”狀態,緩解女性除收入貧困以外的多維貧困,也是研究方向之一。
我國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治國理政重中之重的位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保障廣大農民安居樂業,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心。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女性受“婦女能頂半邊天”革命口號的感召,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農村女性素質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到城市化、市場化的新階段,農村女性在農村常住人口數量、農業生產經營、農村家庭建設、鄉村社會治理中的貢獻有目共睹,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形成了農村女性在農村社會功能與社會影響力發揮中具有“超半效應”的農村社會現象。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5 個重要方面。在這5 個方面,農村女性始終是參與鄉村振興的核心群體之一。
農村女性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參與者。受傳統農業生產社會分工的影響,男性在農村產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農村男性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女性開始肩負起農村生產的重要責任,傳統的分工模式開始改變。隨著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農村女性開始接受新現代化農業產業教育。通過探索新的生產形式、經營方式、商業模式、銷售渠道,農村女性開始在產業興旺中扮演重要角色。
農村女性是生態宜居的共同建設者。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鄉村環境,持續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是打造生態宜居鄉村的前提。無論是從家庭角度,還是社會角度,農村女性始終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現代科學研究及大量事實證明,女性對環境有著更清晰的認識,女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農村女性是鄉風文明的積極倡導者。鄉風文明強調的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女性以妻子、母親的身份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對農村精神文化素質的提升發揮著隱形教育功能,推動著鄉風文明的實現。
農村女性是治理有效的踴躍實踐者。隨著婦女地位的提升、女性民主政治參與意識的加強,女性群體開始積極爭取保障自身的合法權利。近年來,農村治理工作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女性楷模。女性價值不斷被挖掘,女性群體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女性是生活富裕的有效推動者。農村女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受益者。生活富裕是農村發展的目標之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幫助農村女性實現生活富裕,農村才能真正實現生活富裕。
全面脫貧工作完成標志著我國已脫離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廣泛存在于農村地區。性別不平等文化使得這樣的貧困表征在農村女性群體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形成了“貧困女性化”的現象。以教育貧困、精神貧困、權利貧困、能力貧困等為表征的多維貧困限制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忽視了女性內生性需求,阻礙了內生性能力建設進程,無法從內部挖掘農村女性潛能和賦活女性的發展能力。這進一步加深了男性村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加速降低農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惡性循環。農村女性的多維貧困困境使得女性群體在參與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多個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面臨眾多挑戰。
農村女性長期生活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難以接受新鮮事物,導致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缺少追求、安于現狀。受“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女性認為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只是男性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發揮的主體作用。農村女性對于婦聯等機構組織的參與性活動常常以各種理由推諉拒絕。雖然設有“婦女之家”等女性基層服務組織,但基本流于形式,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農村女性對于鄉村事務決策性活動能避則避,或需請示家中權威男性。鄉村基層組織中,婦女參與度幾乎為零。農村婦女群體明顯表現出缺乏信心和自我發展意識。這種依附于男性的思想觀念束縛了女性鄉村主體意識,阻礙了農村女性的作用發揮。
造成農村女性能力短缺的核心原因在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教育資源短缺是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但相對于城市地區,農村教育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
農村女童喪失教育機會的比例比男童高出很多。在家庭條件限制、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女童比男童更難接受教育,這使她們陷入“被迫輟學、務農或打工、談婚論嫁、生育、貧困傳遞”的惡性循環。女性自身有限的文化程度反映在子女撫育的過程中,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
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有限,導致能力素質不如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運用資源的能力匱乏,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缺乏現代信息手段,在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沒有想法也沒有能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被排斥在鄉村振興建設者角色之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即使在農村女性主體自我覺醒、自我意識強烈的情況下,農村女性想要參與自我提升或者公共事務決策等活動,但當地的政策與體制、社會政策的性別歧視,造成了農村女性的權利貧困,具體表現為農村女性社會地位較低、政治參與度不足。
女性平等地參與政治生活是女性依法享有政治權利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參與政治生活,女性在平等充分表達自身訴求方面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在我國現行法律政策中,對農村女性參政議政方面的政策保障不到位。關于女性政治參與的制度規定表述較為模糊,缺乏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即使參與到鄉村事務決策團隊中,女性也多成為滿足政策要求的掛名角色,未能真正參與實質性工作,使得農村婦女參政議政流于形式。組織機制的限制,導致女性政治生活參與積極性未被激活、女性權利缺失。即使自身具備一定能力,農村女性對鄉村振興的貢獻仍大打折扣。
促進農村女性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在這一過程中,應著重突出女性群體的主體能力建設。通過賦權增能,將自我發展能力培養與外部引導扶持支撐相結合,重視農村女性的內生性需求。要增強農村女性主體性作用的發揮,需要強化該群體對權利的運用,提高行動力。將女性潛能與發展能力從內部激活,并借助外部力量真正喚醒女性對自身應有權利的追求。通過滿足農村女性的保障性需求、權利性需求以及發展性需求,鼓勵農村女性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基于賦權增能的農村女性鄉村振興參與路徑,見圖1。

圖1 基于賦權增能的農村女性鄉村振興參與路徑
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力度,推動農村教育健康普惠發展,建設農村義務教育標準化體系。深入調研農村女童失學情況,建立健全女童教育保障功能,設立農村女童救助機構,建立農村女童入學保障體系。發揮社會、企業、學校、家庭的作用,解決兒童失學輟學問題,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充分享受義務教育權利,營造人人向學的良好氛圍。
建立健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鏈條鄉村教育體系。在義務教育階段普遍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制度,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擴大農村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新型農業人才,反哺農村。
積極制訂并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劃”,設立切實有效的行動方案,明確農村女性在鄉村振興中扮演的角色,以方案指導行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針對性地搭建女性素質提升多維立體平臺,從職業技能培訓到就業創業幫扶,幫助農村女性形成現代化手段運用能力,提升貧困婦女自我發展能力。通過補償式、發展式教育,提升農村成年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彌補由于教育環境劣勢帶來的能力不足問題,提升農村女性的整體素質。適時開展婦女技能競賽,加強學習交流,發揮良好的提升帶動作用。
加強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婦女之家”等基層組織在婦女權益保障中的實際作用。強化婦女黨員的帶頭作用,激發基層婦女組織活力,使基層婦女組織真正成為農村婦女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平臺和鄉村振興的陣地,為農村女性持續性參與鄉村治理儲備充足的人才資源。女性在基層組織中的“缺權”狀態普遍存在,要積極創造條件改變這一現狀,擴大女性在基層組織中的“聲量”,使農村女性組織通過參政議政充分表達自身的訴求與看法、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提升決策貢獻度、真正做到當家做主。
提升女性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村婦女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是加強農村女性鄉村振興參與的根本途徑。增能理論認為,觀念意識在個體能力的發揮中具有重要作用,觀念的改變能夠推動行為的變化。因此,要加強農村女性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發揮,必須幫助她們擯棄對女性邊緣地位的傳統認知。針對農村婦女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缺乏獨立決策意識等現狀,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解除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主人翁意識,提升農村女性的自信心與社會責任感。以形式多樣的載體加強宣傳,豐富農村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村婦女的精神風貌,促進農村婦女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
通過樹立典型、打造榜樣的形式,幫助農村女性理解自身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與應該作出的貢獻。以基層婦女組織為抓手,推出巾幗示范個人與團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優勢,通過各種形式、各種平臺對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女性參與者和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充分發揮榜樣力量。通過標兵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農村婦女主動加入到鄉村振興中,充分釋放婦女主體活力,培育鄉村振興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