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厚永,陳邵嘉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我國已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是農村。國家提前布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農業、農村更好地發展。邁入新發展階段后,“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旨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促進“三農”發展,數字化大有可為。數字化賦能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出現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各類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大腦”治理體系。數字化人力資源同樣在企業中蔚然成風?!笆奈濉币巹澓投柸迥赀h景目標強調了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數字化發展既有技術支撐也有政府支持。
在“三農”方面,依托數字化技術發展,數字化農業和數字化農村治理已從概念轉化為現實,并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帶來切實的改變。近日,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成立。在新發展階段,開創數字農業農村新局面是“三農”工作的重心所在,將“三農”工作與數字化技術結合是時代趨勢。但是相比于農業和農村,“數字化+農民”以及鄉村人力資源數字化的概念較少被提及。
在“三農”中,農民是促進農村、農業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農民人力資源的作用對“三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過去的實踐已證明,從農民自身著手助力其更好發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讓農民更好、更高效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深度開發鄉村人力資源,從而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源質量。
當前鄉村人力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如何提高鄉村人力資源的利用率是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以技術和社會大環境背景為基礎,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能充分與數字化技術結合,以期獲得數字化賦能;依托大數據平臺,通過多種途徑為各利益相關方提供有效數據,從而提高鄉村人力資源質量和利用效率。
近年來,許多農村青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回鄉創業,建設家鄉,農村人口有所回流。但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仍然嚴重。根據武漢大學鄉村振興課題研究組的一項調查顯示[1],以貴州省為例,2019 年該省凈流出人口超900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流出主力。
農村發展受到限制,不能為農民提供充足的機會,人力資源難以提高,這種狀況下,人們往往不愿意回鄉。對于扎根農村、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他們的人力資源則面臨著無法充分利用的境地。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以及現代化農業的普及,農民有著充足的農閑時間,但是往往難以利用這些時間進行勞動以獲取報酬。
農村的人力資源面臨著開發不足的困境。新一代農村青年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但增強技能的教育或培訓在農村的普及率還有待提高,農村青年所學技術與農村產業發展匹配度較低。
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線上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為農村的人力資源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希望。新生代農民的人力資源質量與其祖輩、父輩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從社會發展需求角度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特別是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大部分沒有參加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農民基本上是通過農業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3],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和其他技能型、知識型行業的要求。
盡管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但往往淪為形式主義[4]。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活動缺乏系統化體系,無法形成系統化開發的局面。培訓內容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或是照本宣科、缺乏實踐,或是晦澀難懂、可操作性差。培訓項目需要考慮每個參訓者的平均水平和進度,無法兼顧所有農民的需求,導致農民參加此類開發項目的意愿不強烈。
鄉村人力資源配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和村干部對農民能力的認知。這兩種認知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是不全面的認知。對人力資源的有限認知限制了人力資源配置。農民難以發揮其主體作用,無法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資源。村級組織難以發揮指導作用,無法合理配置鄉村的人力資源。在這些因素的制約下,形成了鄉村人力資源浪費、鄉村工作進展緩慢的局面。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積極引導,也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協作。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作為推動農村、農業發展的主體,發揮著巨大作用。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能夠促進農民發揮其主體作用。
深度開發并利用鄉村人力資源,意味著要對農民進行進一步的潛力開發和能力提升。這一行動的前提是需要明確當前鄉村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要針對農村農業發展進程,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并以此為依據為農民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開發服務和人力資源利用指導。
從宏觀層面來說,要收集鄉村人力資源有關數據,為分析比較鄉村人力資源發展狀況提供數據支撐,有利于科學決策。實施開發和利用鄉村人力資源的措施,有助于提升鄉村整體人力資源質量,為建設農村、發展農業打下堅實基礎。這會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而實現鄉村人力資源質量和數量共同提升。
從微觀層面看,農民的人力資源質量在開發過程中得以提高,農民所擁有的知識技術水平縱向增強,所獲得的知識技術種類橫向擴張。這使農民緊緊追隨社會發展,培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擁有一席之地,從而更好地為自己與家人謀幸福。通過人力資源利用,農民在參與鄉村建設過程中或在其他社會工作中顯著感知到自身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參與感得以滿足,自信心得以提升,不僅實現了鄉村人力資源的高效利用,還推動了鄉村人力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
農村受地理因素等限制,相比城鎮發展較緩慢,這也使得農村成為信息孤島的重災區。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寬,信息不再閉塞,但仍然落后于城市。鄉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充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農民不知道自己可以獲取什么技能、該如何學習技能,不了解自己能力和可以做到哪些事。因為不了解,所以無意愿。數字化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信息壁壘,打通了信息通道,使不同空間的人們和組織不再是信息孤島。數字化技術有望增強農民與資源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農民的自我開發和發展。
數字化賦能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有7 種可能途徑,如圖1 所示。這7 種可能途徑交叉組合,能夠形成豐富的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路徑。

圖1 “數字化+農民”推動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示意圖
人力資源開發的目標是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和個人能力,激發人的活力和積極性。鄉村人力資源開發也需要圍繞這兩個目標展開。通過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幫助農民打破獲取培訓資源的信息壁壘,實現深度開發鄉村人力資源,為農民提供大量的技術知識課程資源,實現農民有時間即可學的訴求,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存在利用信息化技術助力鄉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項目,但數字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化。推動數字化技術與鄉村人力資源開發相結合,意味著鄉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覆蓋面和選擇面更廣。
通過數字化技術網羅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活動,將其整合分類,便于以農民理解的方式展示給農民。這些開發活動的資源在過去可能需要政府部門收集后集中提供給農民,或需要農民通過網絡等途徑主動搜索。有些開發資源對農民來說并不容易獲取。在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政府部門通過有關平臺為農民提供需要或潛在需要的人力資源開發資源,打破了時間空間和資源搜索限制,使農民享有隨時隨地隨心學習的條件。學習賦予農民更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提高個體的人力資源質量。
自我決定理論[5]指出,人們的外部動機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內化為內在動機,所產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激勵人們維持行為。數字化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項目能夠滿足農民自主學習的資源需求。農民在充分認識自我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對自身需求的分析促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其感興趣的知識與技能的動機。這與傳統的集中授課模式大不相同。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在提供資源的同時,給予了農民自主學習的權力,更好地激發其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
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農民解決資源問題,為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民不需要等待村級或上級單位組織有關培訓即可獲取有關資源,實現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什么時候學就什么時候學的愿望。這同樣滿足了自我決定理論提出的外部動機轉為內在動機的條件要求。不受資源限制,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活,實現了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共同滿足。
與“人力資源開發激發人的活力和積極性,以促進人力資源利用率”不同,文章提出的人力資源利用的內涵是合理性,而非前者強調的主動性。這意味著鄉村人力資源的使用不僅需要主體的意愿,也需要找準方向。若一開始尋錯方向,則最終無法帶來能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在保證農民有意愿、有能力的基礎上,需要助其找準方向。
運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農民分析其人力資源優勢,還能夠為農民提供與其能力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配置方案,助力農民更好地優化自身人力資源配置。鄉村人力資源的利用不限于農民個體,也可以村為單位,將農村作為整體。農村的人力資源是由每個農民構成的,因此建設鄉村時也可以用平臺數據作為依據,主動挖掘適合各項工作崗位的農民,邀請有意愿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最大限度增強在鄉和返鄉農民的成就感與獲得感,從而更好地留住人才。具體來說,鄉村人力資源利用的數字化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第一,收集鄉村的人力資源數據,以村為主體,分析其人力資源的構成。鄉村人力資源數據的收集既包括線上線下的調查,也包括平臺統計的農民學習數據和技能證明數據。利用平臺統計信息,在不侵犯隱私的前提下,獲取較為全面的鄉村人力資源數據,搭建起鄉村人力資源數據庫。建立數據庫和數據分析有賴于數字化技術。運用數字化技術分析鄉村人力資源相較于鄉村發展存在的優劣勢,并將其與其他基本條件相似的農村進行比照,分析是否有值得借鑒或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此指導農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補齊人力資源利用的短板。農民也能通過分析獲取自身的人力資源相對情況和絕對情況,從而建立信心,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第二,通過數字化技術聯結鄉村人力資源的供給與需求數據庫,實現鄉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指導農民實現對自身現有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農村組織作為用人主體,實時掌握本村范圍內的人力資源狀況,運用數字化技術挖掘人力資源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匹配性,可以做到科學決策,為有能力的人提供最適合的工作,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利用率和開發利用效率。同時,農村組織可獲取鄰近范圍的人力資源數據,合理利用大數據引進緊缺技能型人才。農民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支撐平臺所提供的分析數據,找到與自己能力適配的工作,以決定是否主動獲得該項工作或任務。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同樣可以獲取相關的匹配信息,并按意愿選擇適合自身碎片化時間的工作。
農民是推動農村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和農村其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同樣需要高質量鄉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助力。依托大數據平臺,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現階段鄉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有望實現從質變到量變的跨越,既可以為農民賦能,促進農民個體發展和增強自信心,又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