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婭
(西南大學,重慶 400700)
發展綠色農業是全面落實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理念、貫徹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1-2]。農戶是農業生產的微觀經營主體,其從事綠色農業的意愿及行為直接決定了農業綠色發展的速度與效果。因此,農戶是否愿意從事綠色農業、影響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推動農戶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轉型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綠色農業發展亟待解答的問題。
關于決定農戶生產轉型的因素,已有的文獻大多從以下兩種理論視角分析。第一,標準經濟理論。這一理論視角下,農戶被視為“理性經濟人”,以“最小成本達成最大收益”的原則進行決策。石志恒等(2019)[3]運用因子分析法和構建有序Logistic 模型,分析農業補貼對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是否產生影響。杜運偉和景杰(2019)[4]從利益驅動視角研究農戶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對農業綠色生產意愿的影響。第二,制度環境理論。在這一理論視角下,為了獲取合法性支持,除效率和標準外,農戶還要考慮制度環境。陳衛平(2018)[5]認為農戶生產轉型面臨規制性、規范性和認知性三大制度環境約束。夏佳奇等(2019)[6]從環境規制和村規民約著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對規模養豬農戶資源化利用意愿的影響。
對于農戶生產轉型意愿,現有研究提供了較完備的視角和理論支撐,但大多從制度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分別探討其對農戶綠色生產轉型的影響,沒有針對二者共同約束的情況展開探討。文章擬依據理性小農理論和新制度理論,以重慶市云陽縣渠馬鎮農戶為調研對象,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模型,分析制度環境、預期收益雙重視角下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
通過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從重慶市云陽縣渠馬鎮隨機選取4 個村(白嶺村、天嶺村、龍勝村、大梁村)進行實地調研。根據研究需要,本次實地調研共回收103 份問卷。在剔除內容不完整、數據異常問卷后,有效樣本量為100 份。
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文章中綠色農業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減少使用化肥、農藥,提倡使用環保有機化肥、農家肥,生產安全、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變量采用李克特5 點量表進行測量,將非常不愿意、比較不愿意、一般(中立)、比較愿意、非常愿意分別表示為 1、2、3、4、5。
2.2.1 預期收益
增加收益是農戶進行綠色生產的原始驅動力,能夠增強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預期收益包括以下3 個變量。
第一,收入預期。收入預期越高,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越強烈,農戶從事綠色生產的可能性越高。第二,投入成本預期。文章中的投入成本預期主要指農戶預期環保型化肥的購買成本。第三,回收處理成本預期。農戶廢棄物回收處理的便利程度和成本會影響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
2.2.2 制度環境
規制性要素環境可以分為約束規制、激勵規制、引導規制3 個變量。借鑒陳衛平和王笑叢(2018)[7]的研究設計,將規范性要素環境具體分為環境意識、效率意識、健康意識3 個變量。
2.2.3 其他控制變量
借鑒梁增芳等(2017)[8]研究結論,結合調研實際情況,選用農戶年齡、受教育水平、家庭耕地面積、農業收入比例4 個變量。
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為多分類變量,包括非常不愿意、比較不愿意、一般(中立)、比較愿意、非常愿意,且這5 種分類有一定的順序或級別,是多元排序選擇問題,因此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確保模型估計結果的有效性,需檢驗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嚴重共線性問題。文章以容差、方差膨脹因子(VIF)為診斷指標。各自變量的VIF 均小于10,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使用SPSS 23.0 軟件進行多元有序Logistic 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多元有序Logistic 模型回歸結果
模型2 是排除影響不顯著變量后的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實證討論主要是圍繞模型2 的回歸結果展開,具體分析如下。
3.3.1 預期收益
收入預期eb1 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邊際效應結果顯示,農戶預期收入每增加1 個單位,其意愿增加2.794 個單位,即農戶對綠色農業的收入預期越高,進行綠色生產的意愿越強烈。
在成本預期方面,環保型化肥投入成本eb2 和農業廢棄物處理成本eb3 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農戶更加關注綠色農業的增收效果,如果發展綠色農業可以帶來長效增收,那么農戶愿意支付比傳統生產方式更高的投入成本和回收處理成本。第二,農戶已經意識到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會破壞土壤肥力、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愿意承擔環保型肥料和生物農藥的成本。
3.3.2 制度環境
規制性要素環境中,激勵規制ie2 和引導規制ie3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影響顯著,約束規制ie1 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影響不顯著。激勵規制ie2 系數值為正,邊際效應結果為3.055。從收益角度分析,政府提供完善的補貼政策、優惠政策,可以降低環保型化肥投入成本,調動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引導規制ie3 系數為1.160,邊際效應為3.189,說明政府綠色農業宣傳教育和技術指導工作越到位,農戶意愿越強烈。
規范性要素環境中,環境意識ie4 在1%水平下顯著,系數為正,邊際效應為1.864,表明與綠色生產方式契合的規范性要素環境可以提高農戶意愿。效率意識ie5 和健康意識ie6 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影響不顯著。
認知性要素環境ie7 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有顯著負向影響。邊際效應結果顯示,認知性要素環境每減少1 個單位,農戶改變常規生產方式、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就增加0.406 個單位。當農戶對綠色農業了解加深、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服務完善以及實施綠色生產方式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時,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越強烈,即與綠色農業生產契合的認知性制度環境會顯著提高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
3.3.3 其他控制變量
農戶個體特征方面,年齡、受教育程度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影響顯著。年齡變量age 系數值為負,即年齡越大的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越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受教育程度edu 系數為正,說明農戶受教育程度越高,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越強烈。農戶家庭層面上,耕地面積acr 在1%水平上顯著,且系數為正,邊際效應值為1.649,表明家庭耕地面積正向影響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農業收入比例pro 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是農業收入比例體現農戶的收入來源和對農業的依賴度,不能代表農戶家庭的實際生產能力,相對于農業收入比例,農戶在生產決策時更多考慮家庭總收入情況。
從理性小農理論和新制度理論出發,基于實地調研數據,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模型,對影響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意愿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結論。第一,預期收益和制度環境對農戶發展綠色農業影響顯著,推動農戶生產轉型要兼顧效率性和合法性。第二,預期收益維度下農戶對綠色農業預期收入越高,從事綠色生產的意愿越強烈。第三,制度環境維度下引導規制、激勵規制、環境意識都能顯著提高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與常規生產方式契合的認知性要素環境則顯著降低農戶進行綠色生產轉型的意愿。第四,我國綠色農業發展處于推廣示范階段,良好的規制性要素環境是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首要因素,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影響農戶從事綠色生產的重要因素。
第一,完善綠色農業市場體系建設。重視綠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探索可推廣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的服務功能和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構建優質優價農產品市場機制,推動綠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優質化建設[9]。
第二,構建良好的規制性制度環境。約束規制和引導激勵規制并行,重點落實好政策激勵,形成可以調動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積極性的政策支持體系。嚴厲懲罰破壞環境和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生產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鼓勵引導農戶進行綠色生產。給予農戶政策補貼和優惠,適當運用公共領域的支農資金推進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消除農戶發展綠色農業可能面臨的結構性障礙。
第三,營造契合綠色農業生產方式的規范性制度環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和綠色生產理念,增強農戶保護環境責任意識。構建科學、全面、廣泛適用的評價標準體系。摒棄常規農業生產規范,推行農業綠色生產規范,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
第四,創造良好的認知性制度環境。通過建立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示范區,扶持綠色龍頭企業、綠色生產大戶,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改變農戶舊有的認知和生產慣例,增強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