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懿,王建國,李 哲,周 沛,張 翌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審美能力與創美能力的一種教育形式,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1]。既往研究表明,國內醫學教育重專業、輕人文藝術現象較為普遍[2]。為此,課題組對醫學生開展問卷調查,旨在了解高職醫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與需求、選課與教學情況等,以期對醫學人文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在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8級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21個班中,隨機抽取6個班學生為調查對象。
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選課情況、學生對課程的認識與需求、課程教學滿意度、課程成績評定。以班級為單位由專人負責問卷的發放,學生匿名填寫,當場回收。數據和資料分別通過問卷調查、資料分析、集體座談、個別訪談等方式獲得。
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 20.0軟件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6個班共有287人,回收有效問卷281份,有效回收率為97.91%。學校面向2018級學生共開設藝術類課程11門,包括音樂類(歌唱技巧訓練、世界器樂演奏欣賞、音樂治療)、書法類(漢字書法)、影視類(電影與人生)、美術類(素描)、舞蹈類(舞蹈鑒賞)、戲劇類(小品話劇表演)、D V制作、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職場禮儀等,均為選修課。總學時216學時,其中理論194學時,實踐22學時。
在校期間(兩年4學期)有201人選修了藝術類課程,選課率為71.53%,其中男生73人,女生128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4,P>0.05)。具體選課情況:按選課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書法類(45.26%)、音樂類(27.74%)、影視類(24.09%)、美術類(2.19%)、戲劇類(0.73%)。關于“為何選修藝術類課程”,學生的回答按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興趣愛好(28.21%)、增長知識技能(23.15%)、提高自身藝術修養(22.37%)、修學分(19.07%)、跟風(3.70%)、其他(3.31%)。有 129人(64.18%)選擇有實訓或實踐教學的課程,72人(35.82%)選擇無實訓或實踐教學的課程。
未選藝術類課程的學生在回答“以后如有機會是否會選修”時,87.50%的表示會選修,12.50%的表示不會選修。關于“未選修藝術類課程的原因”,學生的回答按頻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沒時間選修(61.25%)、不知道有藝術類課程(15.00%)、不喜歡藝術類課程(10.00%)、對醫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意義不大(8.75%)、學醫不需要藝術類課程(2.50%)、其他(2.50%)。
問卷結果顯示,醫學生對開設藝術類課程的必要性、藝術教育是否有意義、藝術教育對醫學生的影響和喜愛的藝術類課程的認識與需求比較一致,選課與未選課學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喜愛的藝術類課程教學模式和是否參加大學生文藝社團,選課和未選課學生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選課和未選課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與需求比較[n(%)]
調查顯示,對藝術類課程教學效果,表示滿意的有76人(37.81%),比較滿意的有97人(48.26%),不滿意的有28人(13.93%)。
學校有取得選修課學分的規定,但沒有選修藝術類課程的學分規定。課程考核內容主要是理論考核,疏于考核藝術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部分課程采用開卷考試,均未采用形成性評價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醫學生藝術類課程選課率較低,與教育部“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或“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的規定差距較大[3]。《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沒有對人文藝術類課程設置做出具體規定,許多院校人文藝術類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呈無序狀態,隨意性強。醫學院校總體學科設置比較單一,醫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機會遠遠沒有綜合性大學學生多,這使得醫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匱乏,專業文化知識與其必備的文化素質形成較大反差[4]。公共藝術類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院校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加強藝術類課程建設,構建符合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需要的藝術類課程體系。
本調查顯示,除音樂治療課程外,其他藝術類課程與醫學專業教育缺乏有效對接,影響了人文藝術教育的整體效果。受制于短學制和繁重的醫學課程學習壓力,高職醫學生不可能過多選修學時長、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課程。醫學院校應根據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加強藝術與醫學相交叉的課程建設,如醫學美學、行為醫學、藝術治療、康復醫學美學、美容醫學基礎、醫學環境美學、醫學審美心理學等[4],發揮藝術類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融入平等仁愛、患者至上、真誠守信、精進審慎、廉潔公正、終身學習等《中國醫師宣言》的核心精神要素,在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奮斗精神、綜合素質5個方面下功夫。
本研究表明,藝術類課程實踐學時僅占10.19%,明顯偏低,這與師資、場地、資源不足等不無關系。單純的課堂理論學習沒有實踐應用,導致學生缺少深層次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因此,醫學人文藝術教育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種教育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實體性的雕刻、詩詞、歌賦、美術工藝品等高雅藝術進校園,發揮學生文藝社團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講座、課外活動、才藝展示、征文和演講比賽等多種實踐形式,讓學生漸漸接觸,慢慢浸潤,感受多樣性的文化藝術,以情動人、以美感人、以景養人,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僅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86.07%)對藝術類課程教學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然而,通過集體座談、個別訪談等了解到藝術類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或不足。如藝術類課程數量有限,學時較少,在眾多的選修課程中(同期開設各類選修課程42門)部分學生是為完成規定的學分或跟風選修藝術類課程;教學安排不夠合理,多數課程授課時間為晚自習,有的課程為網絡課程或選修其他高校課程;藝術類課程教學資源不足,無實訓室和教學設施等。因此,要深度挖掘各課程蘊含的藝術資源,用美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言傳身教中感受人文藝術素養和職業精神,受到熏陶、成長成才[5]。
本調查顯示,藝術類課程考核模式比較單一,未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醫學生成績評定體系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強調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并調整學習策略。形成性評價在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方面更有價值。因此,可以將醫學生在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藝術競賽、演講比賽和文藝社團等取得的成績作為藝術類課程的重要評價依據,應用和借鑒各種先進的考核方法,探索建立醫學人文藝術教育和學生綜合藝術素養多元化評價制度。
長期以來,功利化的教學以及就業導向使很多學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藝術教育邊緣化,導致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趨于弱化,不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6]。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醫學人文藝術教育要勇于作為。目標和方向已經明確,難在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如何有效加強醫學生人文藝術教育,既是醫學院校認真研究的課題,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7],對整個醫學教育來說,依然是不容忽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