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幼兒園 賴俐琴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自發游戲是兒童內心活動的自身表現,是兒童最純潔、最神圣的心靈活動的產物。”幼兒內在的需求和自發的活動就是幼兒自主游戲的本質。但是在實際活動中,幼兒游戲的主題總是一天一個樣,教師可能無法有效跟進。尤其對于幼兒自主游戲中的常規問題,教師更是困擾不已——是放任自流,還是完全以教師預設為主?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該如何自處?其實,教師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辦代替,而應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策略的引導,有的放矢地支持和不露聲色地指導幼兒游戲,做幼兒隱形的翅膀,推動幼兒自主游戲的深入。

自主游戲中,洋洋意外發現一大框樂高底部藏著許多不同大小的球,忍不住拿起來滾動著玩。過了一會,明明來了,芃芃、菲菲也來了,一個接一個爭先恐后地來搶球、玩球。他們玩得很專注、很開心,各種玩法層出不窮,持續的時間很長。這情境不正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的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品質嗎?于是我決定尊重孩子的興趣,支持孩子的游戲,放手讓他們玩一玩。孩子們在和球的碰撞中,不斷擦出神奇的火花,但也常常陷入“常規混亂”的困境。孩子們時而大聲爭吵,時而興奮得尖叫,時而追著球滿場跑,嚴重影響了其他孩子的游戲。如何能維護孩子們的興趣同時又建立良好的游戲規則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問題,于是我做了以下調整:
1.游戲前將幼兒游戲的材料移動到一個相對獨立的角落,并根據他們游戲的需要給予充分的游戲場地。
2.幫助幼兒回憶并分析小球滾動不“聽話”的現象,引導幼兒討論讓小球在特定范圍游戲的辦法。
3.捕捉個別幼兒的性格特征,發揮其維護游戲常規的作用。如菲菲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她和弟弟特別喜歡玩球,但擔心會因為太吵而被停止游戲,因此她表示想要讓小球“聽話”,或許她能成為游戲常規的維護者。
游戲常規是順利有效開展游戲的基本條件。自主游戲中常常會看到幼兒大喊大叫和爭吵等現象,因此建立良好的游戲常規能夠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有效推進。該游戲中,教師事先將幼兒游戲的材料調整到一個相對獨立的角落,不僅有利于幼兒更好地游戲,而且減少了幼兒游戲時對其他人的干擾;教師抓住菲菲愛玩球的興趣及其個性特征,及時以一個安靜的動作提醒菲菲,既維護了幼兒游戲興趣,又給予幼兒常規問題暗示,菲菲的敏感使其正好成為了游戲常規的維護者,獲得了同組幼兒的支持,促進了其他幼兒良好游戲常規的建立。
游戲推進一:圍墻“玩”球,“聽話”不亂跑
菲菲、芃芃、洋洋和明明幾個人追著球滿場跑。明明說:“小球太調皮跑來跑去不‘聽話’?!逼渌變杭娂姼胶?。教師鼓勵孩子們想辦法讓小球“聽話”,他們商量后決定先搭建一個圍墻。菲菲說:“要建得大一些、寬一些,因為小球愛亂跑。”大圍墻建好,洋洋覺得球還是亂七八糟地跑,應該把圍墻縮小。明明發現圍墻縮小后里面空間小了,滾小球很費勁、沒意思,覺得應該有一個坡度才好玩。澤澤過來加入了討論,他覺得可以從高到低鋪個臺階,讓小球往下滾。臺階鋪好后,孩子們將球一框一框往下倒,小球一片嘩啦響,像瀑布一樣相互碰撞傾瀉下滾,沖掉了圍欄跳出了圍墻范圍。孩子們興奮得大叫起來,教師急忙做出“噓!”的手勢。菲菲望著老師邊做動作邊小聲說:“噓噓噓!小球這樣亂七八糟不‘聽話’吵到大家,下次就不能游戲了。我們趕緊把球撿起來,再想想辦法吧!”

孩子們發現在筆直的跑道上,推球的力度越大,球就跑得越快,而且不會亂跑,也不會跳出跑道。他們還發現一個球跑得快就能把其它球撞擊得逃離“陷阱”。原先獨來獨往的雙胞胎姐弟(芃芃和菲菲)熱衷于該游戲并樂意和同伴共同游戲。教師該如何捕捉游戲契機來助推游戲深入呢?
1.預設游戲走向的多種可能,預估幼兒行為興趣點。
2.引導幼兒提前制定游戲計劃,了解幼兒想法,為突發情況做好應對準備。
游戲推進二:鋪道“跑”球,“力大”跑得快
游戲中芃芃發現材料不足——跑道兩邊的柵欄不夠,在沒有征求別人意見情況下就去拿了其他游戲區的材料做柵欄,差點和其他游戲區的孩子吵起來。教師見狀鼓勵菲菲試試柵欄不夠會不會影響小球的速度,菲菲嘗試后發現小球不但沒有跑偏,而且飛快沖出正好掉落進陷阱里。菲菲趕緊提醒芃芃不要拿別人的材料了,芃芃才作罷,并插上標志牌暫停游戲。
比劃商量了一陣,芃芃覺得陷阱應該小點,于是把橫著的陷阱調整成豎的,跟跑道同寬。教師提醒芃芃歸還其他游戲區的材料并要跟其他組表示對不起,其他幼兒欣然接受并建議芃芃可以用彩虹積塑建外圍墻。東東發現用力推球,球跑出去后會撞擊陷阱里的球,陷阱里的球則會沖出陷阱并在圍墻內自由滾動?!巴?,得救了,得救了!”孩子們驚呼起來?!靶∏驔]有跑出圍墻,成功了成功了!”菲菲也高興地叫起來,興奮之余又做了個“噓”的手勢。芃芃悄悄地朝著給他好建議的小伙伴做了一個“點贊”的手勢。
在幼兒自主游戲中,隨時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節,教師要分析幼兒游戲行為,了解幼兒的想法,捕捉突如其來的游戲契機,并做到發現不足不著急判斷,發現問題不著急解決,發現爭執不急于教育,而是把握幼兒個性特征、游戲發展動向,及時引導幼兒之間形成互助、互補、互動的狀態,幼兒游戲才會持續深入發展。
對于幼兒自主游戲,教師首先要學會觀察,同時問診幼兒對游戲是否感興趣、幼兒的行為是否專注、幼兒的游戲是否有挑戰。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專注的游戲,教師就要對癥下藥、給予支持。
1.材料支持:不做過多要求,讓幼兒自主取材、結伴確定游戲內容,給予幼兒自由空間。
2.行為支持:靜心傾聽、觀察等待,只要幼兒游戲行為能繼續下去就不輕易介入,通過豎大拇指、積極認可的眼神等讓幼兒找到自信盡情游戲。
3.提問支持:利用開放性問題“接下來打算怎么做”,給予幼兒思維導向,提升他們的計劃性;通過具體引導性問題“打算用什么材料”幫助幼兒梳理認知、深入游戲。
4.回放過程:將幼兒的游戲難點用視頻記錄,幫助幼兒直觀地回憶游戲過程,找出游戲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升幼兒的游戲品質。

游戲推進三:架橋“過”球,“輕松”爬上坡
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紙和筆,小組便以記錄單的形式呈現游戲要求:不能爭搶玩具,誰先拿到就是誰來;每個人每次只能發三個球;在原有的跑道上加入一座橋;人數限制6人;玩球的時候要排隊,要有禮貌、友好。
搭建跑道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有想法,誰也不讓誰,因此橋的一頭還建有圍墻,另一頭有陷阱。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同意把橋挪向圍墻那一頭,并作為起點。但剛開始小球有時候上不去,有時候上去了卻會飛出去,最后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調整橋的高度,成功讓球過橋并落入陷阱。
教師給幼兒的支持要多樣、靈活變通才有助于幼兒在多次挑戰中獲得經驗與新知,尤其是當他們失敗的時候更需要教師的行動支持與鼓勵。當幼兒玩多了就會想著變花樣,游戲自然而然就走向深入。
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始終是幼兒游戲的隱形觀察者、有意支持者和策略指導者。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一些材料的預先準備、一句話的點醒、一個動作的協助,讓這并不新鮮的球類游戲成為中班幼兒百玩不厭的探索游戲。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游戲脈絡的隱形支持,把握幼兒的游戲方向,助力幼兒推進游戲的進程,如設關卡、加彎道、設起伏等障礙,增加游戲的挑戰難度及趣味性等,讓游戲得以繼續,讓幼兒的游戲品質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