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唐山鎮興旺幼兒園 張娜娜
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同樣的教學活動,環節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人去組織,效果卻截然不同或大打折扣?活動中面對老師的提問,孩子為什么不積極或不愿意回答?有的孩子答非所問,是老師的提問語不夠具體導致孩子聽不懂,還是孩子的經驗不夠導致沒聽明白,或者是孩子根本沒去聽老師的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們深入探究每個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發現在這些教學行為中教師的提問與回應非常關鍵,“問題鏈”的設置往往會影響一節課的效果,這也是最能考量執教者教學理念、教學功底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如何引導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說好呢?教師機智的語言回應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師幼互動的關鍵。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每個問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才能讓幼兒喜歡說。下面我將結合小班數學活動“小雞捉蟲”來談談活動中的“問”與“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及時調整教育行為,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小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游戲或其它活動,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聽并作出回應。
“小雞捉蟲”活動的第一個目標是“認識小雞,知道小雞會捉蟲的本領”。剛開始,有老師覺得這條目標不是數學目標,可以去掉。但經過教研,我們覺得這與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是一致的,不應該去掉。因此,我們保留了此條目標。
在剛開始活動時,抓住小班幼兒的興趣點,老師直接提出“請小雞來做客”,并出示小雞,問:“小雞長得什么樣子?”孩子們看著小雞,說:“有頭、身子和爪子?!蹦フn后,老師們緊緊抓住小班幼兒喜歡小動物和做游戲這一特點,導入課程時這樣說:“有只小動物想和我們做游戲,聽聽它是誰?”孩子們猜出小雞后,老師引導孩子們和小雞打招呼:“你好,小雞!”“小雞,你好!”
在觀察小雞時,老師提問:“小雞的頭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說:“圓圓的。”“眼睛呢?”孩子們說:“黑黑的、圓溜溜的。”“嘴巴呢?”“尖尖的?!?/p>
在講到小雞身體時,孩子們只關注到顏色,所以教師提問:“摸上去是什么感覺?”孩子們很快就說出了“毛茸茸的”“軟軟的”等詞語。老師馬上回應:“你們觀察得可真仔細!小雞毛茸茸的,穿著一身黃色的衣裳,它的眼睛黑黑的、圓溜溜的,嘴巴和小爪子都是尖尖的,喜歡嘰嘰嘰地叫?!苯處煹奶釂柡突貞P注到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孩子們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了“想說”的狀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注意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幼兒理解?!币虼?,教師的提問要結合情境,讓問題變得生活化,孩子才會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小雞捉蟲”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喂蟲子,教師采用了圖片展示的方式,孩子積極性不高。后來教師改成了課件,但課件的設計比較簡單,只有蟲子和小雞,孩子們依然不感興趣。
經過磨課,我們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來設計課件,使其充滿了趣味性——課件里面加入了情境設計,如花園、草地、大樹的情境創設。當發現花園里的小雞后,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出來;發現大樹后面的小雞,老師問道:“你怎么知道?”孩子們說:“我看見了小雞的嘴巴”;發現草叢后面的小雞,不等老師提問,孩子們就說:“我看見了小雞的雞冠?!薄纱丝梢?,趣味性的情境及真實的生活情境更容易激發幼兒的情感,豐富幼兒對小雞關鍵特征的認知和語言表達。
欣賞完小雞捉蟲后,我們進行兒歌的表演,只有一個兒歌——“小雞小雞嘰嘰嘰,搖搖擺擺嘰嘰嘰;小雞小雞嘰嘰嘰,找找小蟲嘰嘰嘰;小雞小雞嘰嘰嘰,吃掉小蟲嘰嘰嘰;小雞小雞嘰嘰嘰,坐回小椅子嘰嘰嘰?!?/p>
我們發現,這個兒歌與活動目標聯系不大。經過磨課,結合孩子的特點,我們對兒歌做了較大調整——“1只小雞嘰嘰嘰,搖搖擺擺嘰嘰嘰;2只小雞嘰嘰嘰,找找朋友嘰嘰嘰;3只小雞嘰嘰嘰,扭扭屁股嘰嘰嘰;4只小雞嘰嘰嘰,找找小蟲嘰嘰嘰;5只小雞嘰嘰嘰,吃掉小蟲嘰嘰嘰;許多小雞嘰嘰嘰,坐回椅子嘰嘰嘰?!?/p>
孩子們紛紛站起來并把兩個食指對起來放在嘴邊,作為小雞的嘴巴;彎著腰,扭著小屁股,學著小雞的樣子邊說著兒歌邊捉蟲子,有的甚至彎下腰真的從地上捉蟲子。生動而富有童趣的兒歌,不僅讓幼兒身臨其境,更激起幼兒說話的欲望。




“接住幼兒拋出的球”是人們談到師幼互動時喜歡用的一個比喻。教師需要用心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針對幼兒的回答給予適當追問,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
教師的追問要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并把握好提問的時間和內容。如在給小雞喂蟲子環節中,當孩子們喂得正好時,老師問:“還喂嗎?為什么?”孩子們回答:“不喂了,它吃飽了。”磨課前老師問到這里就不會再問了,但磨課后老師又跟上了一句:“你為什么覺得它吃飽了呢?”孩子們說:“因為小雞身上有3個點,所以就吃3個蟲子。”“因為他吃得正好?!薄蠋熡煤⒆觽兟牭枚脑捜プ穯?,問到了孩子們的心里,孩子們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當孩子們喂多了以后,老師問:“他喂得對嗎?”“應該怎么喂?”“誰來試試?”孩子們回答的興致不高。磨課后,老師這樣追問:“小雞吃多了會怎么樣?”孩子們說:“吃多了,肚子會很撐?!崩蠋熇^續追問:“那怎么辦呢?”孩子們說:“拿出一條?!薄巴鲁鲆粭l。”“少吃一點?!?/p>
當孩子們喂好后,老師問:“喂得對不對?”孩子們說:“對?!蹦フn后,老師這樣回應:“我們吃東西時,要吃得不多也不少,剛剛好,這樣身體才會長得壯壯的?!苯處熯@樣的回應便于孩子理解,孩子們會把這個“吃得剛剛好,身體不生病”的經驗遷移到自己身上。
在“核對蟲子數量”環節,剛開始老師提出問題:“已經捉完蟲子的小朋友可以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的盤子上有幾個點?你捉了幾條蟲子?”孩子們開始說自己的答案,有的說5條,有的說3個點……孩子的回答說明教師的提問不明確,小班孩子難以理解。所以,老師凝練了這個問題:“你捉了幾條蟲子?為什么捉這么多的蟲子?”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用自然、簡潔、通俗的語言表述問題,以符合幼兒的語言和概念水平。
教師會“問”,是一種在集體教學中激發孩子“說話”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只要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蹲下來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就能把孩子會說、能說、想說的話引發出來,真正走進孩子們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