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區直第二幼兒園 郝海峰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在推動幼兒園與小學銜接過程中要“改變銜接機制不健全的狀況,建立行政推動、教科研支持、教育機構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機制,整合多方資源,實現有效銜接。”這為加強幼兒園與家庭溝通、有效提升家園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據。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可見,家園溝通是幼兒園工作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家長對幼兒園工作不理解、不信任,會導致教師與家長難以有效溝通,甚至引發輿情,進而給幼兒園管理、幼兒身心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幼兒教師必須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與方法。

“告狀式”的溝通,老師只說孩子的問題,不提孩子的優點,導致家長認為孩子全都是毛病,一無是處。如此溝通給家長的第一印象就是否定孩子所有的表現,也就是否定家庭教育的成效。老師告狀式的溝通中很少給家長表達的機會,以教育專家自居,很多時候語氣難免居高臨下,導致家長對孩子失望、著急、生氣,還容易讓家長產生抵觸情緒,使家長誤解并對班主任產生不滿的負面情緒,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還會懷疑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案例:小二班的婷婷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也是一個讓老師有些“頭疼”的孩子。在幼兒園總是有小朋友告婷婷的狀:“老師,婷婷搶我玩具”“老師,婷婷推我”“老師,婷婷說臟話”……一天,小朋友在排隊接水時,婷婷故意向前一推,把站在她前面接水的依依推倒了,水灑了依依一身,依依坐在地上大哭。放學后,老師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婷婷媽媽。“婷婷媽媽,今天婷婷又把小朋友惹哭了。她在接水時,故意推人,把我們班小朋友推倒了。還有,今天玩玩具的時候,她又搶小朋友的玩具了,而且還說臟話。”可是沒等老師說完,婷婷媽媽就不耐煩地說:“老師,我還有事先走了,回家我會教育她的。”
晚上回家,老師就接到婷婷媽媽的短信:“老師,婷婷在家里從來不說臟話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希望老師多表揚我們家孩子。她只是有些調皮,可是我相信她不會沒理由推人的。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她的不好,我怕孩子會有心理陰影。還有,我聽婷婷告訴我,老師在幼兒園給孩子看動畫片,而且吃飯都是讓孩子自己去盛飯。我不贊同這種做法,孩子還小,老師要多多幫助。”看到這,老師有些不知所措,感到很苦惱。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從客觀上而言,家長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家長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他們寧愿相信幼兒、相信自己的觀察,也不相信老師;當老師向家長反饋的問題都是負面的,家長聽到的都是否定的信息,家長既感到沒有面子,又有一種挫敗感。這種溝通的失敗,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教師應該從自身尋找原因,既要做好對幼兒日常的管理、疏導,也要注意學會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因此,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語氣要親切,規避使用責問、不滿的詞匯,而要善于換位思考,站在理解家長、認同孩子的立場上進行有效溝通,借家長之力,促進孩子的轉變。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見什么人就說什么話”,這是先賢們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也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與人溝通的技巧。這種技巧,一方面要尊重客觀情況,另一方面要根據實際的個性化的差異性進行交流。
家長們的個性千差萬別,教師在與他們進行溝通時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要有針對性地使用恰當的溝通策略。對一些工作繁忙、經常讓老人接送孩子的父母來說,他們對孩子在園中情況的了解,通常情況下都由老人代為傳達,實際情況是老人往往在轉述時會出現偏差,甚至與事實不符,這就很容易導致父母對幼兒園工作產生誤解。因此,教師應多借助微信、電話等方式與父母直接溝通,語氣要平和、理性、謙遜,有意識、有技巧地拉近與家長距離。用真誠的態度客觀溝通孩子的情況,站在“都是為了孩子好”的立場上,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對于溺愛孩子的家長,教師首先要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再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些經濟條件好、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往往極為重視孩子的教育,因此對幼兒園的要求相應高一些,有些家長甚至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持懷疑或者批判的態度。對于這樣的家長,教師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用真誠和耐心來感化家長。
案例:小明父母都是高中老師,對養育孩子頗為重視。放學后,小明的媽媽生氣地走到老師身邊:“老師,我們家小明最近老是不愿來幼兒園。一提上幼兒園就會在家各種哭鬧。他在以前的幼兒園上學不是這樣的,而且我聽說他在幼兒園沒有好朋友,老師還不讓他說話。他現在正處在語言的敏感期,必須要多說話、多表達。我希望你們以后多多鼓勵他、關注他。”說完就氣沖沖地領著孩子走了。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產生急躁情緒,要認真觀察孩子在園的情況,可以將孩子情況錄下來讓家長看,耐心主動與家長溝通,和家長一起分析孩子不愿意來幼兒園的原因,并分享孩子在幼兒園的精彩瞬間,用“一切為了孩子”的真心來打動家長。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用自己的專業水準說服家長,讓家長逐漸認同老師的工作。
除了采用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教師最好的溝通法寶就是對于孩子的真心,用親切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孩子,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與高度的責任心,建立平等和諧友愛的師幼關系。
案例:中班開學后的第二周,老師發現了一個特殊的情況:心悅每天吃飯前都要去洗手間,而且時間很長。老師一開始以為孩子去大便,怕孩子不會擦屁股都會跟去。可是每次心悅都說自己沒有臭臭,而且情緒很不好。老師觀察了幾天后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悅的爸媽,孩子的父母看到老師對孩子的用心很是感動。心悅的父母主動告訴老師,原來孩子在假期中吃飯不規律再加上挑食,出現了便秘的小毛病,每次排便時孩子很痛苦所以非常抵觸。教師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和孩子積極溝通,通過繪本故事、游戲等多種方式向孩子講解健康飲食及排便的相關知識,糾正孩子挑食的問題,緩解孩子恐懼排便的心理。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便秘的情況慢慢好轉……心悅的媽媽對老師也非常感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教師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孩子,面對家長的不信任與指責,教師要克服心理上的委屈,關注家長的需求,學會站在家長和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家長的心情。
教育要與時俱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平時要進行專業學習,了解科學育兒的方法,并將先進的育兒理念應用到與家長的溝通中。只有這樣,教師的話語才能真正說到家長的心里去,教師才能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獲得家長的信任,以一顆為孩子的真心換來家長的理解,讓家長更加支持和配合家園共育的工作,從而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